月經后期:是指月經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每隔40—50天一行的。也稱“經期退后”、“經期錯后”或“經遲”。如每次僅延后3—5天,或偶爾錯后一次,下次仍能如期來潮的,不做月經后期而論。另外,在青春期月經初潮后數月內,或在更年期絕經前,經期時有延后,如無其他伴隨癥狀,也不視為“月經后期”。 月經后期的主要伴隨癥狀有:月經量少(個別量多);經色可深紅、淡紅或黯紅;經質可有粘稠、稀薄或伴有血塊。還有人出現胃寒肢冷、小腹隱痛、面色蒼白、頭昏目眩或胸悶不適、乳脹脅痛等。 月經后期的主要病機是機體營血不足,致血海空虛、經脈不通、沖任受阻或痰濕瘀滯,具體病因病機如下: (1)血寒。經期產后,調攝失宜,行經之際,過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感受寒邪;或在分娩、產褥期受涼,寒邪客于子宮。血為寒凝,寒搏于氣,氣血不通,經脈攣急,故月經延后、小腹冷痛、脈沉緊。若素體虛弱,陰虛生內寒,寒則血凝,經期錯后;不能溫暖子宮,故經淡而量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 (2)血虛。素體虛弱,或大病久病之后,經血內耗;大出血或慢性出血,致血虧氣虛。血虛,胞脈失養、經血無源,故月經后期、小腹空痛;或脾氣虛弱,化源不足,致營血虧虛,沖任不充,經血不能按時而下,逐使月經周期延后。 (3)氣滯。憂思忿怒傷氣,使氣機抑郁、血行不暢、沖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滿溢,因而月經延后。 (4)痰阻。脾氣素虛,運化失常,聚濕生痰,或體質肥胖,多痰多濕,或嗜食肥甘,釀生痰濕,痰濕下注,壅滯沖任,有礙血海滿盈,以致月經錯后。(文章來源:婦女健康之友)(李國鳳)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9.實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