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選擇的勇氣 ![]() 文/范明甫 讀書感悟 開始第三遍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收獲,可能會多次讀下去,爭取能讓自己從阿德勒心理學中得到積極的影響。 個體心理學最有趣的地方就是給那些無法處理的個體現象找到了完美的解釋。 以前考過心理咨詢師,學過相關的理論書籍,雖然只是略知一二,但卻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卻是久聞大名。對于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卻是知之甚少。在世界上,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是心理學三巨頭。 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的是“目的論”,而弗洛伊德支持的是“原因論”。 前段時間,網絡上到處充斥著關于原生家庭所帶來的一些問題或成就的文章,點擊率還很高,評論也是持贊成意見,比如正是因為以前家庭的不幸,才導致了現在不幸的自己。可見,人們還是很同意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就是說,現在出現的問題,都是由以前的家庭原因造成的。這本書中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這一點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 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的確很有趣。他認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心理創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戲劇的時候,它那因果規律的簡單邏輯和戲劇性的發展進程自然而然地就會散發出攝人心魄的魅力。 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創傷學說的時候說了下面這段話:“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阿德勒說,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請注意這一點。并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么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比如現在你感覺不到幸福。有時還會覺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變成別人。但是,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 這并不是什么無稽之談。這是自古希臘時代就有的說法。你知道“無人想作惡”這句話嗎?一般它都是作為蘇格拉底的驚論而為人們所了解的一個命題。 行為之惡的確有很多。但無論什么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作惡而去干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在的“相應理由”。假設有人因為金錢糾紛而殺了人。即使如此,對其本人來說也是有“相應理由”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善”的行動。當然,這不是指道德意義上的善,而是指“利己”這一意義上的善。 在希臘語中,“善”這一詞語并不包含道德含義,僅僅有“有好處”這一層含義;另一方面,“惡”這一詞語也有“無好處”的意義。這個世界上充斥著違法或犯罪之類的種種惡行。但是,純粹意義上想要做“惡=沒好處的事”的人根本沒有。 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里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了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你把自己說成不幸的人,還說想要馬上改變,甚至說想要變成別人。盡管如此還是沒能改變,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你在不斷地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心。 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還是感覺現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覺得一直這樣不做改變比較輕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現在的我”,那么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結果會怎樣等問題都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推測,可謂是輕車熟路般的狀態。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夠想辦法對付過去。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要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絕大多數人是選擇了后者。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對于這樣的分析,我覺得很到位。我也對比自己曾經的想法,也有過“要是怎么怎么樣,那就會怎么怎樣”,而實際那不會發生,也不能重來,并且,如果真能回到過去,不一定能比現在更好。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不需抱怨,只需盡力做好。對于教育學生,也不可以用“要是怎么樣那就怎么樣”的說辭,而要給出具體的方法,鼓勵其向前走即可。 我們總會拿過去說事兒,把現在不幸的處境歸咎于過去,這其實沒有選擇改變,因為過去已經成為事實,我們無法改變,未來也是不可把握,只能選擇改變現在,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拿出勇氣,重新選擇,而不是自怨自艾。 請相信: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明甫其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