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中國和印度進行了一場令全世界都意想不到的作戰。毛澤東曾對這場戰爭進行了深刻思考,最終也只是無奈地說了一句“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沒想明白,印度為什么搞我們?” ![]() 印度為什么搞我們?這是一個不僅困擾了毛澤東很久的問題,更是中國到現在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究竟為何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家要一直在作死的道路上奮力前進呢? 中印邊境的問題其實是歷史遺留問題,緣起于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這條邊境線中國自始至終都沒有承認過它的合法性。 毛澤東對待中印邊界問題一直都在向民眾傳達這樣一種心態“相信政府-靜觀其變-要打便打”,因為中國從來都不認為印度是我國的主要對手。 毛澤東一直堅持“印度不配做中國的對手”,很明顯,印度是不會承認自打臉面這一點的,印度在對中印邊境問題上的一切自以為是的迷幻操作,在中國的眼里都是跳梁小丑的給臉不要臉。 ![]() 建國初期,毛澤東高度重視中印關系。自兩國建交到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與印度在國際舞臺上的相互配合與合作還是比較愉快的,但雙方在西藏問題和邊界問題上矛盾重重,最終成為中印交惡的主要原因。 1962年 5月,中央軍委對國家整體安全形勢進行權衡后做出指示:主要注意力要放在東邊,西邊緊張時,切不可對東邊有所疏忽;對東面要做好準備,要注意內緊外松。 1962年8月,在中央軍委下發各軍區、軍兵種黨委的《軍委 的工作報告》中指出:第一位的軍事工作是采取緊急措施,準備粉碎美蔣幫對我東南沿海的可能進犯;第二位的是在中印邊境西段,同印度的蠶食政策針鋒相對的斗爭。 中央軍委的構想是,中印邊境斗爭必須有長期經營、長期建設的思想,歷史證明,這個構想是正確的。 ![]() 1962年秋,印度軍隊接連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軍事挑釁,不斷升級沖突,中印邊界局勢急劇惡化。毛澤東與周恩來曾就此事有過這樣一段對話,毛澤東說“看來武裝共處不行嘍。”周恩來說“我們不希望同印度打仗,我們一直向這方面努力,我們希望印度能像尼泊爾、緬甸、蒙古等國家一樣,與我們友好地解決邊界問題,但尼赫魯的行為無疑是把所有的路都堵死了,只給我們留下戰爭,我看稍微打一下也有好處,可以使一些人開竅。”毛澤東說“對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嘛。”至此,毛澤東徹底下定了對印自衛反擊的決心。 1962 年 10 月 18 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 研究中印邊界問題。會上,毛澤東指出:“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 他問張國華:“聽說印度的軍隊還有些戰斗力, 我們打不打得贏呀?我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同志!”時任西藏軍區總司令的張國華充滿自信的回答:“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打得贏!” ![]() 既然想不明白原因,那便迎戰,毛澤東索性下令給西藏軍區總司令員張國華,命令其迅速組成“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即刻進入戰備狀態,隨后在接到反擊作戰的命令后,迅速投入到對印度軍隊的大規模進攻反擊作戰之中。 毛澤東在1962年10月17日,簽發中共中央軍委關于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正式爆發。 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對自衛反擊戰進行最后指示:“這一仗,我們不打則已,打,就要打出威風,起碼要保持30年的和平。” 1962年10月20日清晨,7點30分,中國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在塔格拉山脊發出反擊印軍的作戰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打響。 10月23日,毛澤東再次召開會議,為表明中國希望通過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的一貫主張,中央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邊境沖突,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中印邊境問題的建議。10月24日,第一階段戰爭結束。 在初戰告捷后,1962年10月28日,中方停止了戰斗,進行休整,并試圖與印方重開和談。但是印方拒絕和平談判的提議,中國的初戰告捷使印度大為震驚,印度當局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并從各地緊急調兵增援邊境,一場更大規模的作戰即將開始。 面對第一階段的戰敗,印度政府此時正在忙碌著向各國收購武器,美國這個狡猾的軍火商自然不會放過如此良機,肯尼迪表示美國政府將向印度運輸大批軍事裝備對印度提供軍事援助。 ![]() 而遠在西藏軍區前進指揮所里的戰士們,在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的帶領下他們正在進行著緊張的排兵布陣,以應對即將開始的下一場大戰。印度的一系列軍事操作,使西藏軍區總司令員張國華敏銳地意識到達旺地區將作為下一階段印度的主攻方向。 10月11日,印軍首先向解放軍發動攻擊,第二階段的戰役全面打響。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6日開始反擊,短短4日過去,至20日,在東段,中國軍隊就已經挺進到傳統習慣線附近,在西段,印軍在中國境內的43個據點全部被清除。 在張國華總司令員的指揮下,1962年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第二階段的反擊任務在東西兩段基本完成。中國軍隊以勢如破竹之勢挺進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不到300公里的地方,眼看著印度的首都就要卷入戰火。 中國在美國緊急向印度增派軍事救援時,做出了一個出乎世界所有人預料的決定。11月20日,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由中國政府先走一步,發表聲明,爭取扭轉中印邊境局勢。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后撤。”中國的這一戰略決定,尼赫魯想不通,戰士們不理解,全世界看不懂! 國人對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認知停留在中國輕易戰勝印度,但其實當時這場勝仗打得并不容易。 ![]() 面對印度大規模進攻的情形,張國華總司令員帶領戰士們抱著必死之心進行作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能夠獲得勝利更多的原因出自毛澤東對中國西藏軍區總司令張國華的信任,力挺張國華力排眾議的正確軍事戰略和解放軍戰士們的英勇作戰。 大多數人對于當時中國明明大勝印度,毛主席卻做出主動停戰的舉動很是不解。毛澤東曾經說過這是一場政治軍事仗,這場自衛反擊戰是服務于政治目標的,當時中國所處的大環境是需要穩定西部的,繼續作戰是有悖于中國的政治目標的。 歷史證明,毛澤東的思慮是正確的,主動停戰是十分正確的戰略選擇,以下個人僅從幾點進行分析: 中國作為反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的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當時在國際整體局勢中,中國并不處于優勢地位,如果繼續戰斗只會給正在想盡辦法打擊中國的國家提供借口,加劇中國在國際局勢上的不利局面。 中國相對于印度更加孤立無援,印度之所以敢大膽出擊,是源于美蘇兩國在背后作為依仗,美國在中印開戰后,第一時間便對印度進行軍事支援,如果中國將軍隊打到印度首都,那么美蘇絕不可能袖手旁觀,當時若美蘇聯手壓制中國,對中國的發展將是重大的打擊。 時值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正需要與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搞好關系,以此穩定國際形勢,如果繼續打下去,中國即使把印度占領也沒什么利益可得,還會使中國將在國際輿論上處于不利地位。 ![]() 毛澤東在1963年2月19日聽取西藏軍區總司令張國華,關于中印邊境東段自衛反擊戰的幾個問題的報告后,也感慨萬千,對于此次戰爭,他表示“這是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十年的穩定。”歷史證明,中印邊境幾十余年來的和平穩定與這一仗密不可分。 開戰之前,劉伯承針對這場戰爭曾告誡張國華不要掉以輕心,這是和印度的號稱“王牌軍”的部隊作戰,切不可輕敵。而張國華依舊明確表示,他有信心,能打贏。 兵家常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但中國與印度軍隊從未進行過交手,目前對方實力與戰略套路皆不清楚,這仗要怎么打?所有人都對張國華如此自信充滿好奇。 ![]() 張國華對此說了主要的幾點: 一是印度的王牌軍再厲害也比不上我們剛剛打敗的國民黨部隊精英,所以我方戰斗力絕對有保障。 二是印度軍隊很久沒有經歷過戰爭的磨練了,士兵們的作戰狀態都是低迷的,而我們的士兵一直在戰場上拼殺,都保持著昂揚的作戰狀態。 三是對印作戰地點在藏南地區,海拔高,地勢險峻,但我方部隊已經在這里駐扎了一段時間,相對而言更能適應惡劣的作戰環境。 這場戰爭,讓世界重新看待中國,作為此次作戰的總司令張國華更是被與他進行過對戰的印度軍官所欽佩,甚至尊稱張國華為“中國的雪域戰神”!毛澤東更是對此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張國華同志打了一場漂亮戰!” 這場時間有限、規模有限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被毛澤東稱之為是一場明確的政治軍事仗,是一場尼赫魯受印度民眾意愿裹脅,拒絕與中國進行友好談判下主動發動的,企圖以武力解決爭端的戰爭。 當時的印度剛剛脫離了英國殖民者的統治,擺脫了英國殖民者的侵占完成獨立,印度當局沒有對自己的國家進行正確的認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印度這個國家是基于非對稱身份認知下對中國領土進行了貪婪的遐想。印度對領土問題的偏執和對這場戰爭的錯誤認知,加劇了中印邊界爭端的復雜性。 印度真可謂是沒有帝國主義的命,得了帝國主義的病,明明自己剛剛擺脫了殖民者的侵略,轉過頭就想著侵占他國領地,屬實像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癥。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勝利,中國在打退了印度軍隊的大規模進攻,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完整、維護了國家尊嚴,同時還沉重打擊了印度當局的擴張政策,震懾了站在印度背后的美蘇當局,破壞了他們借印度之手實施的霸權主義的陰謀。因為中國方主動停戰的舉動,為中國贏得了國際上更多的支持,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威信,對中國后續開展國際交流與提高國際地位的政策發揮了重大的有利作用。 在中印邊界戰爭后,毛澤東完全轉變了對印度的看法,認為印度已經成為了帝國主義國家,成為了一個依賴西方援助的侵略主義國家,“充當了國際反華運動的馬前卒”,中國對印度的外交政策也有了完全的轉變。 這場戰爭戳破了印度的大國幻夢,使印度妄圖坐實亞洲霸主的企圖破滅,印度就此大國美夢驚醒! 中央軍委在指導中印邊界反蠶食斗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決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的方針,這 20字總方針是指導邊境危機控制的原則,也是一線部隊處置不同情況的一般準則。 對于所有覬覦之人只能送出一句中國的外交名句“勿謂言之不預也”,武力鎮壓往往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