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家導讀:枇杷葉具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的功效。那么,枇杷葉的用量多少克_最大劑量、一般用量與作用功效是什么?下面小編為您詳細介紹。
枇杷葉 本品為蓄薇科植物枇杷Eri obo try a japonica(Thunb.) Lindl.的干燥葉。主產于中南部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全年均可采收,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處方用名】枇杷葉、蜜炙枇杷葉、炙枇杷葉。 【炮制加工】(1)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絨毛,用水噴潤,切絲,干燥,習稱“枇杷葉”。(2)取枇杷葉絲,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每100kg枇杷葉絲,用煉蜜20kg,習稱“蜜炙枇杷葉”,也稱“炙枇杷葉”。 【功效及用法用量】苦、辛、寒、無毒,歸肺、心、胃經。屬止咳平喘藥。具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的功效。主治肺熱痰嗽、陰虛勞嗽、咯血、衄血、胃熱嘔噦。 常用劑量: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30g,鮮品15~30g;或熬膏,或入丸、散。 【大劑量單藥應用經驗】 1.許叔微經驗:治肺風鼻赤酒齇。枇杷葉15g,去毛,焙干末之,茶調下一。日三服。(《普濟本事方》)2.宋太醫院經驗:治衄血不止。枇杷葉,去毛,焙,研末,茶服5~10g,日三服。(《太平圣惠方》)。 【大劑量配伍及名方應用經驗】 1.宋太醫院經驗:治噦逆不止,飲食不人。枇杷葉(拭去毛,炙)160g,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00g,甘草120g(炙,銼)。上三味粗搗篩。每服6g,水一盞,入生姜一棗大,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圣濟總錄》枇杷葉湯)2.甄立言經驗:治溫病有熱,飲水爆冷啘。枇杷葉(拭去毛)、茅根各100g。上二味切,以水800mL,煮取400mL,稍稍飲之,啘止則停。(《古今錄驗方》枇杷葉飲子)3.蘭茂經驗:治咳嗽,喉中有痰聲。枇杷葉18.5g,川貝母5.5g,巴旦杏仁7.5g,廣陳皮7.5g。共為末,每服4~6g,開水送下。(《滇南本草》)4.唐海燕經驗:慢性支氣管炎主要癥狀為咳嗽、咳痰、喘促等,其病情的發生與發展,與肺、脾、腎有密切關系。她認為,慢性支氣管炎總是以五臟虛損,氣機不利,使之病情難愈,愈后易復發。侗藥七葉枇杷湯(炒七葉膽20g、山白菊20g、炒黃荊子30g、蜜炙嫩枇杷葉10g)中的炒七葉膽清熱解毒,祛痰止咳。她經過臨床應用、觀察,認為炒七葉膽能調和營衛。疏通氣道,調節氣息,調整五臟,助陽固本。山白菊疏風清熱、解毒、消腫、化痰止咳,使呼吸道舒暢。炒黃荊子溫經散瘀,祛風、除痰、止咳。嫩枇杷葉清肺和胃,降氣并化頑痰。本方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效果確切。配合愈后調理,從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體質,預防復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年第11期)5.高道和經驗:作者近幾年來采用涼膈散加減治療小兒口腔潰瘍30例,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筆者認為,慢性支氣管炎總是以五臟虛損,氣機不利,使之病情難愈,愈后易復發。侗藥七葉枇杷湯中的炒七葉膽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筆者經過臨床應用、觀察,認為七葉枇杷湯(炒七葉膽20g、山白菊20g、炒黃荊子30g、蜜炙嫩枇杷葉30g)能調和營衛,疏通氣道,調節氣息,調整五臟,助陽固本。山白菊疏風清熱、解毒、消腫、化痰止咳,使呼吸道舒暢。炒黃荊子溫經散瘀,祛風、除痰、止咳。嫩枇杷葉清肺和胃,降氣并化頑痰。本方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效果確切。配合愈后調理,從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體質,預防復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甘肅中醫》,2006年第12期)。 【注意事項】 1.寒咳及胃寒嘔逆者慎用。《本草經疏》: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2.服用未去毛之枇杷葉,可引起咳嗽加劇,喉頭水腫,痙攣等癥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