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編輯:湖水 一、潤苔 舌象特征:舌苔干濕適中,不滑不燥 臨床意義:正常人舌象表現之一,疾病過程中的潤苔,提示體內津液未傷。 二、滑苔 舌象特征:舌苔水份過多,伸舌欲滴,捫之濕滑 臨床意義:提示體內水濕之邪內聚,多見于脾陽不振,寒濕內生或痰飲戀肺。 說明: 滑說明水分多。伸出舌頭,它的上邊的水分就象要滴下來的樣子。說明停留在體內的水分過多,代謝出現障礙,導致水濕停聚過多。它不是說單純的水濕,在水濕的基礎上又加一個停聚過多,有兩種情況: 1、脾陽虛,也可以是脾腎都陽虛,即陽氣不足,不能把陰邪化掉,所以陰氣太盛,這是虛證。 2、寒濕內生,這是實證。 如何區分實證、虛證,要看舌苔的厚薄。 如果舌苔白厚而滑或白膩而滑,是寒濕內生。 如果舌苔薄而滑,那是陽虛或痰飲,比如老年人的哮咳老慢支等,要溫化痰飲。 調理原則: 口淡不渴,不喜飲水,則胃脘不適、泄瀉,食冷或受寒加重。宜溫中健脾,溫化寒濕。 咳嗽哮喘,痰多清稀量大,口淡不渴,遇冷加重,宜溫肺化飲。 適用食材:(代茶飲) 溫中健脾:干姜9克,灸甘草6克(如果偏寒,干姜9克,如果偏氣虛乏力,可以灸甘草9克,干姜6克。) 溫肺化飲:生姜、干姜、陳皮、橘紅、肉桂(生姜三大片,干姜9克,陳皮或橘紅6克,肉桂3克) 中成藥: 溫中健脾: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在理中丸的基礎上有明顯的怕冷、手腳冰冷) 溫肺化飲:小青龍顆粒 三、燥苔 舌象特征:舌苔干燥,捫之無津,甚則苔燥干裂。 臨床意義:提示體內津液已傷,或因陽氣受遏,津液失而所致。 調理原則: 津傷口鼻咽喉干燥,宜甘寒潤肺,甘酸化陰,生津止渴潤燥 津液失布,則治以宣散通利,肺氣通暢,三焦通利,則津液輸布正常。 適用食材: 潤肺生津:梨、銀耳、百合、蘋果 宣暢三焦:蘇葉6克、桔梗6克、生薏仁9克、陳皮5克 中成藥:川貝枇杷膏。 四、膩苔 舌象特征:舌苔顆粒狀細膩致密,融合成片,緊貼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 臨床意義:主濕濁、痰飲、食積 說明: 看到膩苔,基本是這三種情況:濕濁、痰飲、食積 如何判斷: 1、如果食積,一定會傷食,病史一定會有暴飲暴食的情況。現在出現不想吃飯、肚子脹疼、惡心嘔吐,這些癥狀,回想之前是不是有吃了不應該吃的東西或吃太多,即暴食暴飲,同時又有消化道的癥狀。 2、如果沒有暴飲暴食的歷史,但平時喜歡吃肉、甜食、生冷的東西,同時又有腹脹、不愛喝水、胖、便溏等消化道的癥狀,這時候多數情況是濕盛,濕濁盛。 3、如果看見膩苔又表現肺系癥狀,咳嗽、痰多(可以是有形的痰也可以是無形的痰,一般出現在胖人身上或有脂肪瘤或血脂高),那就是痰飲。 4、如果舌苔黃而膩,在濕濁是濕熱,在痰飲那就是痰熱,在食積就屬于食積化熱 5、如果舌苔白而膩,在濕濁是寒濕,在痰飲是濕痰,在食積就是單純的食積還沒化熱。 調理原則: 苔白膩有痰則燥濕化痰, 嘔吐胃脹則消食化積, 嘔吐不喜飲則芳香化濕, 苔黃膩有痰則清化熱痰 嘔吐腹瀉則清利濕熱,佐以消食 適用食材: 燥濕化痰:生姜、陳皮、橘紅 消食化積:陳皮、大麥茶、山楂、蘿卜纓、荸薺、紅曲米 芳香化濕:藿香、砂仁、陳皮、白扁豆、扁豆花、白蔲仁、草果 (濕阻中焦一般易發生在長夏,雨天比較多,舌苔白膩或白膩滑,惡心嘔吐、上吐下瀉、食欲不振即急性胃腸炎) 清化熱痰:魚腥草、白蘿卜、荸薺、海蜇、冬瓜子 清利濕熱:生薏仁、車前草、冬瓜皮、赤小豆、茯苓、扁豆花、佩蘭 中成藥: 燥濕化痰(白膩苔):二陳丸(白粘痰外沒有其它癥狀)、通宣理肺丸(伴風寒表證)(白粘痰伴風寒表證) 消食化積(白膩苔):保和丸、越鞠保和丸、大楂丸 芳香化濕(白膩苔):藿香正氣片、香薷袪暑軟膠囊、平胃丸(慢性的胃不舒服,有濕濁胃脹、不喜歡喝水、食欲不振或大便偏稀) 清熱化痰(黃膩苔):清金化痰丸、清報化痰丸、復方鮮竹瀝液 清利濕熱(黃膩苔)(如果濕熱腹痛腹瀉、一疼就拉、拉完一會還接著疼、總有下墜感,濕熱瀉):黃連素片、香連丸(可以用木香3克+黃連3克,增加理氣止疼的作用,用于濕熱+氣機瘀滯)、加味香連丸。 五、腐苔 舌象特征:舌苔苔厚而顆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揩之可去。為無根苔。臨床意義:主胃氣衰敗,濕邪上泛。 形成機理:一般先由邪熱蒸騰胃中穢濁之邪上泛,又因久病胃氣匱乏,不能續生新苔,已生之苔不能與胃氣相通,漸漸脫離舌體,浮于舌面而成。 六、剝苔 舌象特征:舌苔全部或部分剝落,剝落處舌面光滑無苔。全部剝脫,不生新苔,光潔如鏡,稱鏡面舌;若剝落呈斑片狀,未剝落處仍有白膩苔,為花剝苔。 臨床意義:主胃氣匱乏、胃陰枯涸(鏡面舌)、氣血兩虛(舌淡無苔或少苔)。 (從舌質舌苔兩方面來考慮) 舌淡而剝為氣血兩虛, 舌紅為胃陰不足或氣陰兩虛。 鏡面舌無論舌質何色,均為病情較重,胃陰虧竭(如果表現出食欲不好舌淡無苔,也是胃陰虧竭,傷了氣)。 花剝苔為胃氣虧損,濕濁未化。一般小孩子發燒或上吐下瀉之后傷了胃氣、津液,會出現花剝苔。白膩苔主濕濁,花剝主胃氣弱,白膩苔顯示濕濁停滯在中焦,惡心嘔吐傷了胃氣的津液,胃氣受損就會出現舌苔的剝脫。 七、類剝苔 舌象特征:舌苔剝落處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質顆粒或乳頭可見。 臨床意義:主胃氣胃陰不足,消化功能減弱。 調理原則: 胃陰不足則甘寒養陰,胃氣不足則甘溫益氣。氣血不足則益氣養血,氣虛濕蘊則化濕益氣。 適用食材: 胃陰不足:石斛、玉竹、黃精、牛奶、甘蔗 胃氣不足:黨參、太子參、炒山藥、白扁豆、大棗、甘草、五指毛桃 血虛:黃精、枸杞、當歸、黑芝麻、瘦肉 中成藥:摩羅丹 八、有根無根 舌象特征:無論苔之厚薄,若緊貼舌面,似從舌里生出者是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著實,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稱為無根苔,又叫假苔。 臨床意義:有根苔表示病邪雖盛,但胃氣未衰;無根苔表示胃氣已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