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趙頊終于下定決心,大用王安石。
和趙頊的信任相反,王安石在群臣中的好評率卻在極劇跳水,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原因也簡單。
在宋朝士大夫的評價標準里,最核心指標的就是道德,大家一開始看好王安石,更多的是因為他辭館職、辭京官,不貪慕權位,再加上出色的文才和不菲的政績,那就是士大夫中的標桿型人物。
可當他們發現王安石要大興變革的時候,他們頓時陷入了不安之中。更何況,王安石那些稀奇古怪的觀點是他們聞所未聞的。這些士大夫普遍都思想保守,喜歡從故紙堆里去尋找做事的依據,一聽王安石的言論,容易產生離經叛道的感覺。就連曾經推薦過王安石的富弼、文彥博、曾公亮,現在都慢慢地和王安石拉開了距離。
不管群臣如何反對王安石,趙頊對王安石的信任卻未曾發生一點動搖。據此,很多人以為,趙頊任用王安石,是因為受到了言辭蠱惑。
事實上,趙頊信任王安石的原因很簡單。
因為,他只能選擇信任。
不管眾人如何唱反調,眼前的政治經濟問題總要有人出面解決。那些反對王安石的人,除了批評以外,并沒有提出多少讓人耳目一新的措施。
過去所經歷的一切也告訴趙頊,光靠個人覺悟的提高,不可能解決宋朝的根本問題。
“此非卿不能為朕推行,朕須以政事煩卿。”
這是趙頊對王安石的矚望。
“臣所以來事陛下,固愿助陛下有所為。”
這是王安石對趙頊的承諾。
二十一歲的趙頊年輕氣盛,胸懷凌云之志,他希望這個日益老邁的帝國能在自己手中重新煥發生機,他甚至想讓宋朝恢復漢唐舊境,讓自己成為一代圣主。
四十八歲的王安石正富壯年,蟄伏二十余年,他終于等到了大展宏圖的機會,他想傾盡平生所學,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一段千古君臣際遇,一場前所未有的革新運動,就此拉開序幕。
在變法開始之前,我們不妨先來認識幾位:
第一位:韓絳。
韓絳,字子華,真定靈壽(今河北省靈壽縣)人,真宗天禧五年(1021)出生,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韓絳出生于一個超級望族——真定韓氏。韓絳的父親叫韓億,官至副相,娶前宰相王旦的女兒為妻,生了八個兒子,韓絳排名老三。韓家的八個兒子個個都是中高級官吏,連同韓絳在內,先后有三人出任副相,加上老爸韓億,人稱“一門四相”。
韓絳中舉后,歷任陳州通判、戶部判官、慶州知州、成都知府、開封知府等職,每到一處,韓絳都取得了眾口稱贊的政績。韓絳最令人稱道的特點是敢于硬杠高官權貴,在成都府、開封府這種權貴云集的地方任職,他屢次強行打壓官僚特權,連仁宗都感嘆:“大家都姑息他們,只有你能不屈服于世俗(眾方姑息,獨卿不能徇時邪)。”
趙頊即位后,韓絳經韓琦的推薦,進入宰執行列,出任樞密副使。韓絳是朝廷中少有的具有革新思維的官員,對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變差役法等方面很有見地。作為一名宰執成員,韓絳同王安石一起負責統領制置三司條例司工作。
補充一下,有些仔細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韓絳和王安石屬于同年進士。事實上,那一年,韓絳高中進士甲科第三名。如此看來,那一榜的科考成績含金量實在是高,第二、三、四名都成了重量級人物,倒是那個替代王安石成為狀元之人,中舉后不久病逝,沒來得及施展抱負,著實可惜。
第二位:呂惠卿。
呂惠卿,字吉甫,明道元年(1032)出生,泉州晉江(今福建省晉江市)人,嘉祐二年進士。
前面提到,歐陽修在嘉祐二年主持科考時,錄取了一大批人才,人稱千年第一榜,呂惠卿正是這一榜的進士。呂惠卿出生一個中下級官吏家庭,中進士后做過真州軍事推官、永興軍節度掌書記等官職,因為才干過人,先后得到了歐陽修、曾公亮等人的賞識。尤其是歐陽修,在推薦呂惠卿出任館職時稱贊他“才干和見識都很卓越,文章也寫得很好,能用古代的禮法約束自己,可以說是個端莊高雅的人(材識明敏,文藝優通,好古飭躬,可謂端雅之士)”。王安石能結識呂惠卿,也是因為歐陽修專門寫信向他引薦。應該說,在呂惠卿跟著王安石倒騰變法前,他還是一個廣受表揚的“好孩子”,只是后來發生了太多曲折的故事,讓他以前收到的好評統統一筆勾銷。
王安石結識呂惠卿后,兩人的觀點非常契合,王安石經常找他一起商量“事無大小必謀之”。條例司一成立,呂惠卿就擔任了“檢詳文字”,負責變法條文的具體起草工作。在今后的歲月里,他將成為變法派中僅次于王安石的人物。
第三位:曾布。
曾布,字子宣,南豐(今江西撫州市)人,生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嘉祐二年進士。
和韓絳一樣,曾布也出生于一個名門望族——南豐曾氏。
說起望族,我們不能不考慮一個時間指標,你只有牛了很長時間,才能稱為望族,否則人家只會當你是暴發戶,可悠久得如曾布家這樣的,那也確實罕見。南豐曾氏的遠祖能一直追溯到夏禹時代,到了宋代,曾家由進士及第做官的多達十幾人,而且很多人還屬于官員和學者的復合體。
曾布和呂惠卿是同出于那個“千年第一榜”,如我們前面所說,那一榜里,還有一個更富文學才華的兄長——曾鞏。
曾布最大特點是行文做事邏輯性強、善于雄辯,走上仕途后,曾干過司戶參軍、縣令等基層小官。熙寧二年,在王安石的推薦下,曾布來到開封,成為王安石的左膀右臂。
第四位:章惇。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縣)人,生于仁宗景祐二年(1035),嘉祐四年(1059)進士。
變法團隊多個性人物,但若論最有個性的人物,非章惇莫屬。其實,章惇和呂惠卿、曾布一樣,都在嘉祐二年中了進士,可他卻主動放棄了那年的科舉功名。只因在那次考試中,他的族侄章衡當了狀元,這讓章惇羞憤不已,一怒之下居然把朝廷下發的錄取通知書(敕誥)給扔了。過了二年,章惇重新參考,中了一甲第五名,這才走上仕途。因此,章惇絕對屬于那種有才任性的類型。
章惇個性豁達豪放,這一點和大文豪蘇軾很像,早期兩人確實私交不錯。章惇擔任商洛縣令的時候,有一次曾和蘇軾一起結伴外出游玩,兩人來到了一處深潭前,深潭上面橫著一根木頭,下面則是陡峭的崖壁。章惇提議和蘇軾一起到崖壁上題字留念,蘇軾覺得太危險,表示不敢,章惇卻用繩子系在木頭上,冒險走過去,寫了“章惇蘇軾來”五個大字。
王安石結識章惇后,對他的個性和才華非常欣賞,任用他做了編修三司條例官,章惇由此成為變法派的核心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