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僅二百六十字,卻以其博大精髓一直被奉為圭臬,于宗教、學術、藝術界影響深遠。中國書法史上,手抄《心經》者自唐人褚遂良已降,蘇軾、趙孟頫、文征明、鄧石如、吳昌碩等代不乏人。細讀文人篆刻史,前人手刻《心經》者寥寥。蓋因其時交通不便,欲購齊五十余枚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印材并非易事。當代印壇創作活躍,組印創作之風尤熾,僅我獲贈《心經》作品集就有多套。組印創作非實踐者能悟其三味:一曰鴻篇巨制,耗時費力;二曰風格易雷同,需變化破解;三曰重復字多,印面字數多寡懸殊,章法不一。以《心經》為例:重復出現者“無”字二十一處,“是”“不”九處,“空”“故”七處,“色”字六處,“般若”五處,“揭諦”四處,“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兩處。各句長短不一,短者僅兩字如“揭揥”,長者多達十字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凡此種種都增加了創作的難度,岐嶇兄知難而進,《心經》創作已是第三次了。 生活中他是圈內出名的謙和隨意,淳樸真實的性情中人。閑暇玩機車時大不咧咧,創作時卻態度苛刻。粗中有細是他的特點,講究秩序是他的原則。近年主編《長安印典》系列叢書,記錄經典,傳承文脈之余,刀耕不輟,體現在這組《心經》創作上更是知微見著。秩序是理性與思考的產物,因秩序產生規矩,是為“法”。即印人所說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其實都是為了形成某種秩序。以專業眼光考評,篆刻作品或可分篆刻與刻篆兩種。前者多參考工具書的篆法或前人范式;后者則多有個人篆書體系支撐,所作即是自家面目。兄何其有幸,生于周秦漢唐的故都長安,少年與魏杰為玩伴(兩人現在分別為終南印社社長、常務副社長)癡迷金石。青年結緣于陳澤老(長安四老之一的陳少默),及長受趙熊、傅嘉儀、鐘明善、李成海諸先生親炙。加之中國社科院考古與鑒定研究生專業深造與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西安唐含光門城墻遺址博物館的長期工作經歷,使其浸淫于先秦法書,秦詔漢簡樂不思蜀。其書法于鐘鼎彝器,秦磚漢瓦的養分無所不收,點畫樸拙結構真率之際,凝結著他對刀筆互鑒的思考。盡管歷代印學著作中“印宗秦漢”的理念盡人皆知,但從明清印人采用的文字系統來看,前輩印人對秦印系統研究者極少。大多數篆刻實踐中遵從漢印模式,秦印的整體面貌長期處于一種模糊狀態。岐嶇兄認為學習篆刻,以秦私印為代表的秦印不可錯過。因其風格處于古璽與漢印風格交界階段,秦印所呈現的美學特征介于鮮活靈動與端莊樸茂之間。秦國僻處西陲,“落后”的秦人帶有一定的保守性。相對于列國,其文字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的傳統正體。秦印文字雖不免偶有俗體,但其側重于用方折、平直的筆法去改造正體,建立標準,而不是去創新。秦國祚短暫,雖不斷以字法(統一文字)改革影響著秦印的表現形式,但秦印始終處在一種從無序走向有序的中間狀態。作為秦人用秦印形式完整的刻制一套心經,岐嶇兄的創作初心不言而喻。秦摹印篆不規整,但憑借界格規整印面,故秦印整飭又不乏活力。它的率真自然、生機勃發不僅包括文字形態、章法形式,也表現在鐫刻手法上。岐嶇兄治印喜用沖刀,落刀處石花迸射,風檣陣馬,頗具書寫感;結構隨意生發,大樸不雕,一如其人。觀其奏刀,多不起稿、單刀直入,一氣呵成。刻者暢快,觀者動容,體現出一位成熟篆刻家的胸有成竹。為區別前兩次《心經》創作,岐嶇兄精心挑選了這組中國篆刻四大名石之一的青田石。青田品種繁多,色彩絢麗斑斕,尤以青田封門青,菜花石極易受刀,刀下自然崩裂痕跡亦是其他印石無法比擬的。海上名家韓天衡《天衡印話》的一段夫子自道應該是岐嶇兄選材的完美腳注:印家治石尚青田,求其運刀之挺爽隨和,得于心而應于手,似作畫之用舊紙。性不易為曉者道,而色易為外人悅,故壽山石每為人賞愛,青田石多被人冷落,大不公。然平心而言,壽山性艷,青田色雅,前者乃楊玉環,后者屬浣紗女,識者當謂吾言不謬。與印面印石相映成趣的是這組《心經》的邊款創作,五十四方俱為取法于古代石窟造型的佛造像。佛造像印由秦漢肖形印轉化而來,融入篆刻首先出現在邊款之中。印壇普遍尊晚清趙之謙之“湌經養年”印為其濫觴(學界新考亦有清代學者朱善旂所刻“朱氏世守”朱文印之說),此作簡明洗練,別開生面;后來的弘一法師直接把佛像刻在印面上,并用于自己的書法作品,空靈簡淡。佛造像印的表現對象和內容的特定含義,要求篆刻家在保持篆刻藝術特性同時還要有精神層次的追求。故其創作難度對作者技法、章法、審美的要求也相對較高。此組《心經》滿目琳瑯,徐徐觀之,岐嶇兄皆能以古樸自然的“金石氣”為旨歸,融入一定分量的寫意性,自然就讓讀者生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之感。于藝術家而言,“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是最高追求。天機與人力、自然與工巧作為兩極往往此消彼長。唐人張懷瓘嘗言:雖功用多而有聲,終性情少而無象。藝術失去性情是可怕的,岐嶇兄性情真率,天性愛“玩”。他的藝術由心而發,下來怎么玩,我們拭目以待……中國社科院考古與鑒定研究生學歷,長期從事文博工作。中國篆刻研究院舉辦的系列-篆刻-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及國內外重大展覽80年代起在全國書法、篆刻大賽中多次獲獎,曾隨政府文化代表團出訪日本、法國、韓國、中國臺灣、澳門等國家地區進行書法篆刻交流;主編《長安印典》系列叢書。編著有《古印趣話》《岐嶇治印》《岐嶇篆刻心經》《張猛龍楷書集句集聯》《印壇點將·岐嶇》《看似尋常最岐 嶇·岐嶇書法篆刻》作品集,《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秦封泥簡介》,《篆刻》《蘇軾·米芾行書集聯》《陜西省首屆·二屆篆刻作品集》《名家書詠興慶宮》等。90年代獲陜西省青年文藝創作獎,青年書法家“十杰”稱號。2019年3月在西泠印社孤山遁庵成功舉辦“一片冰心在玉壺”岐嶇捐贈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