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清任書室會議  九龍地區位于德慶縣中部,象牙山東側。現為龍須(曾名新立)、新生、新紅、農聯、大村(曾名農戰)和匝村(曾名農莊)六個村委會,48個自然村。面積約66.8平方公里,約占鳳村鎮總面積的50%。 九龍盆地四周有象牙山、雞冠頂、高嶺、十丈頂、大榃山、金雞山等群山環繞,形成天然屏障。外出交通僅靠三條步道,高嶺步道,山高路徒;低嶺步道,迂回曲折。石門峽谷步道,有巨石高丈,對峙如門,才可通人。此地地勢險峻,早在明代便在象牙湖和羅孔建筑軍營,設兵駐扎,自古乃兵家必爭要地。各位看官,并非筆者詞窮,隨便一個地方都冠予“兵家必爭要地”的稱號,九龍這戰略要地地位是經過歷史驗證的。 咸豐四年(1854年),兩廣洪兵起事,西江兩岸各地如肇慶府城、羅定州城相繼陷落,洪兵旋即攻克德慶州城,金林鄉、晉康鄉皆被洪兵攻占。悅城鄉的莫村、播植也相繼淪陷。羅定知州郭汝城、德慶知州吳保楨逃奔九龍,在大村鄉紳梁濬的支持下下設臨時州治于九龍匝村。籌劃率領九龍民團收復德慶州城。當時,德慶守備馮樹屏往梧州請求援軍,得到200潮州兵勇,駐官圩。吳保楨便約馮樹屏合兵恢復州城。咸豐五年(1855年),吳保楨率九龍民團及悅城鄉兵進駐中垌,馮樹屏領潮勇和金林鄉兵進新圩,兩路進軍,在較場村大敗天地會,收復德慶州城。是年三月,羅定知州郭汝城署任肇慶知府,亦領兵由九龍出水口圩(今悅城圩)。與廣西按察使張敬修匯合收復肇慶府城。這段歷史充分體現出九龍盆地的戰略地位。 90多年后的1948年,游擊隊經過初進下榃窟、再進下榃窟、夜襲洞坑坪、突襲雙郭、初戰匝村,攻占象牙湖一系列戰斗,取得九龍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建立九龍革命游擊根據地的基礎。隨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二團團部設在大村清任書室。 游擊隊為了鞏固、穩定九龍盆地的局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爭取各方面的力量投入解放戰爭的行列,決定在大村清任書室召開九龍保長聯席會議。事前,武工隊鄭重其事地發出了邀請書,大村梁明其、羅社何毓榮率先應邀,梁明其還主動做其他保長的工作。龍須副保長龍振球原是思想不通,經游擊隊派員反復做統戰工作后,最后樂意參加會議。除洞坑坪反動保長龍X昌潛逃外,其余的保長都參加了會議。 廣東省級保護文物-大村清任書室(拍攝于2021年5月)綏賀支隊二團團長劉超明和武工隊隊長劉季生在會上宣傳了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指出全國的斗爭形勢,表明共產黨的主張、立場和態度,指明唯一出路是跟共產黨走,站到人民這一邊來。到會的保長,聽了部隊首長的指示后,認清了形勢,表示愿意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聽從游擊隊的指揮,愿為民辦事。會間,帶有槍支的保長當即把槍支交給了游擊隊,各位保長皆聲明脫離國民黨。會后、大村保長梁冠容、龍須副保長龍振球、夏鳳崗保長陳子超、羅社副保長何毓榮被選為村長。 為了進一步展開統戰工作,讓共產黨的政策深入民心,綏賀支隊還召集九龍各村的群眾,在清任書室門前廣場召開了群眾大會。綏賀支隊政委葉向榮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指出,革命隊伍是人民的武裝,是打國民黨反動派的。共產黨的目標是解放全中國。我們廣大人民群眾必須團結各界人士。萬眾一心跟共產黨走。游擊隊不僅要鞏固發展九龍革命根據地,還要開辟新的游擊區,向西江挺進,把紅旗插進西江河畔,插遍德慶大地。講話間,群情激昂,掌聲接連不停。會議直開至深夜方散。 此后,九龍盆地的絕大多數保長、群眾以實際行動支持了革命。大村梁明其、羅社何潤海積極響應共產黨的號召,毅然參加了游擊隊。后來,何潤海還化名何生,由我黨安插入國民黨德慶當局的鳳象鄉公所作為內應。龍須龍振球、羅社何信逵將自己家作為游擊隊的交通聯絡站,主動擔負起聯絡員職責,為游擊隊傳遞情報。大村梁冠容、匝村陸贊清、羅社何毓榮、龍須龍振球、夏鳳崗陳子超五位保長除捐獻11800斤谷給游擊隊外還積極籌槍、籌糧,為革命隊伍提供后勤保障。國民黨德慶當局鳳象鄉鄉長馮X新見九龍盆地成為革命根據地,本鄉大半已為共產黨控制,決定禁止九龍群眾進入鳳村圩,封鎖九龍經濟。要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匝村紅軍圩》。
鳳象鄉公所駐地-民國鳳村圩舊商鋪現狀
名詞解釋 九龍民團:嘉慶末年、天地會聚黨象牙湖,道光四年<1824年>,九龍地區士紳倡組建九龍社學,設立民團,與之對抗。道光八年<1828年>,肇慶知府珠爾杭阿率綠營兵鎮壓象牙山天地會,九龍民團配合行動。 《鳳村革命烽火》描繪的為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及革命隊伍在今德慶縣鳳村鎮轄區內活動的革命事跡,根據黨史、文史資料以及知情老人口述整理而成。旨在宣傳鳳村鎮的革命歷史,弘揚革命前輩精神。限于筆者水平及資料收集不齊全等因素,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在文末留言板留言指正。
作者:壹羊 審核:啊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