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有著這樣一位皇帝。他殺死了他的老師,兄弟、妻子、母親……他在羅馬的劇場里公開表演,在豪華的宮殿里夜夜笙歌。他放了一把大火燒毀了羅馬城,數千人死亡,數萬人流離失所。他混淆視聽、顛倒黑白,將大火的全部罪責推給基督教徒。最后在叛亂聲中,他倉皇出逃,自殺身死,由此結束了羅馬帝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 但是如果告訴你,這位暴君其實深受羅馬百姓的愛戴,在死后很長一段時間都被人民所懷念,你是否會質疑什么才是歷史的真相? 他究竟是一個在分裂的社會中盡力而為的統治者,還是歷史上描述的那個冷酷無情的狂妄之人? 一、尼祿是誰? 圖2 尼祿肖像(AD50-98),出處不明,大理石,H. 45cm 在進入場館的前廳部分,擺放著一座尼祿的大理石肖像(圖2)。這是尼祿最廣為人知的形象,原件僅保存了面部的一小部分,其余為17世紀的修復成果。雕像中的尼祿目光注視著下方,微微頷首,眉頭淺鎖,籠罩著乖戾陰騭之感,仿佛那個弒母殺妻之人正在陷入思索。這正是大部分人對尼祿的普遍印象。 尼祿是羅馬帝國的第五任皇帝,在歷史文獻中以瘋狂、放蕩、殘忍而聞名,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最聲名狼藉的統治者之一。作為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尼祿在公元54年繼承了皇位,當時年僅16歲。然而僅僅過去14年,30歲他就在公元68年去世。在他動蕩的統治中,發生了許多為人所詬病的重大事件,包括羅馬大火、英國布狄卡起義、以及對妻子母親的處決。人們大多將這些事件歸結于他本人的殘暴,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二、什么才是真實的尼祿? 第一部分: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 圖3 作為男孩的尼祿(AD49-51),意大利,大理石,H. 140cm, W. 67cm,D. 44cm,其中左手和右胳膊部分為現代修復。 ![]() ![]() ![]() ![]() ![]() 圖4 奧古斯都肖像(AD14之前),意大利,大理石,H. 41cm, W. 27cm,D. 26cm 圖5 提貝里烏斯全身像(AD19-23),意大利,大理石,H. 212cm,推測右手持矛 ![]() ![]() ![]() ![]() ![]() ![]() 圖6 卡利古拉肖像(AD37-41),出處不明,大理石,H. 28cm 圖7 克勞狄烏斯全身像(AD50),意大利,大理石,H. 194cm 進入展廳的第一部分,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小的尼祿全身像(圖3)。這是尼祿12歲左右的雕像。那時他的母親阿格里皮娜剛剛改嫁給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尼祿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少年的尼祿胸前掛著一個球(bulla),是羅馬自由民男孩在未成年時佩戴的一種護身符盒子。他身著托加袍(togapraetexta), 是一種未成年男孩穿的普通白色長袍,邊緣有紫色鑲邊。聚光燈籠罩在少年尼祿的身上,他的表情懵懂,似乎還不明白他即將面臨的一切。 首先,擺在尼祿面前的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社會現狀。在尼祿登基前,奧古斯都家族已經統治羅馬超過80年。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屋大維(圖4)。他所建立的元首制,雖然表面上維持共和國時期舊有的共和制,但是實際上是君主制,導致了長達數十年的元老院與皇室的沖突。雖然羅馬帝國時期,政權逐漸集中于皇帝,元老院失去原來的政治地位,但仍是由貴族控制的政治機構。兩者的矛盾讓繼位變得非常無序,幾乎每一次權力的交接都伴隨著沖突。同時,羅馬社會在這一時期也經歷了劇變,遼闊的疆域中有大量的新人民需要融合,占據一方的巨富要求在元老院獲得一席之地,一些富裕起來的奴隸也開始爭取他們的權益,這些人的社會需求都與當時的精英階層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繞過少年尼祿,聳立在眼前的就是奧古斯都家族的雕像,包括歷任皇帝以及他們的妻子女兒。他們形態各異,或手持長矛(圖5),或緊握長劍(圖7),展示著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往日雄風。在雕像旁邊,矗立著一個石質祭臺(圖8),在下半部分罕見地雕刻有普通人的形象,這些百姓穿著工作短袍,帶著自己的家人在向官員請愿。這些百姓仰望著高高在上的官員,伸出手企圖得到他們的關注。一邊是器宇不凡的統治者,一邊是搖尾乞憐的人民,這或許正是當時羅馬社會的縮影。 圖8 抄寫員祭壇(AD25-50),意大利,大理石,H. 130cm, W. 67cm,D. 45cm 圖9 尼祿半身像(AD54-59),意大利,大理石,H. 79cm,W. 65cm,D. 32cm Photo by Francesco Piras. 圖10 禁衛軍士兵浮雕(AD 51-52),意大利,大理石,H. 163cm,W. 134cm,D. 28cm Photo ?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Hervé Lewandowski. 圖11 塞涅卡雙面半身像(AD300),意大利,大理石,H. 28cm;法典手稿中的塞涅卡所著Apocolocyntosis(AD800-900),德國,羊皮紙,H. 23cm,W. 18cm 上任后,尼祿其實在國家管理的各個方面都有所作為。在外交方面,尼祿的前任克勞狄烏斯遺留了大量的外交矛盾,尤其是帕提亞與亞美尼亞的沖突。尼祿派遣名將科爾布羅出戰,成功化解了帕提亞與亞美尼亞的危機,并達成了和平協議。但是并不是所有危機都能得到妥善解決,位于英國西北部的布狄卡起義就是尼祿執政期間重要的外交沖突。當時負責當地權力交接的羅馬軍隊在這一地區進行了貪婪的劫掠,引起了當地愛西尼人的激烈反抗。布狄卡起義雖然被鎮壓,但是羅馬帝國在這一地區的統治遭到破壞,尼祿需要重新建立在英國的統治。 位于展廳正中央的是一條觸目驚心的鐵鏈(圖12)。這條鐵鏈可以同時拴住五名罪犯或者奴隸。這條沉重的鐵鏈不僅會緊縮拴住的人,同時會帶來疼痛。在羅馬統治英國時期,這種鐵鏈用來強迫人們在礦區勞作或者在部落間游行。在鐵鏈旁邊可以看見一些造型精美的首飾(圖13),這些首飾可能是在布狄卡起義期間出于安全考慮被藏起來的。但是隨著藏寶建筑的倒塌,這些珍貴的首飾也就此塵封,再也沒有被它們的主人找回。 圖12 鐵鏈(100BC-AD78),威爾士,鐵質,W. 20cm,L. 310cm 圖13 芬威克秘藏(AD60-61),英格蘭,銅合金,綠寶石,象牙,玻璃,金銀,珍珠等,2014年考古發掘出土 圖14 尼祿青銅頭像(AD54-61),英格蘭,銅合金,H. 31.5cm,W. 24.5cm,D. 25cm,眼部可能為琺瑯或彩色玻璃。1907年發掘出土。 圖15 尼祿穿著全身軍隊服飾的小型青銅像(AD54-59),意大利,青銅,H. 11cm,W. 9.2cm 在內政方面,尼祿也向民眾展示了他仁慈和慷慨的一面。公元61年,羅馬城的執政官被自己的奴隸殺死。盡管人們激烈抗議,元老院還是決定恢復一個舊法律,即一個奴隸犯罪時所有奴隸都要受到懲罰,數百名無辜的人因此受到波及。然而尼祿駁回了這一決定。同時,尼祿還在羅馬建造了大量建筑,包括公共福利和娛樂設施,比如大型市場和浴池。他還建造了競技場,用于角斗和狩獵。 在展廳右側,是一個提著燈籠的小男孩(圖16)。他是一個燈童(lanternarius),也就是在夜晚為主人提燈引路的奴隸男孩,通常他們要在主人聚會的屋外等待數小時。這位男孩光著腳,穿著一件短小的束腰外衣,披著斗篷,在等待主人歸來的過程中睡著了。有時為了表達無私的忠誠,這類雕像會出現在墓葬中,但是這何嘗不是羅馬帝國時期對于奴隸的剝削和虐待? 圖16 奴隸男孩提燈雕像(AD1-100),意大利,大理石,H. 63cm,W. 29cm 圖17 角斗裝備,包括頭盔(AD1-100)、盾牌(AD1-100)和護腿(AD50-79),意大利,青銅 在尼祿的罪行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他殺死了他的母親阿格里皮娜。在克勞狄烏斯之后,皇室的娶妻和生女變得非常重要。與嫡子繼承制不同,克勞狄王朝盛行養子繼承制。每任皇帝之間不一定有直接的血緣關系,但會存在與家族女性的姻親關系,因此女性血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繼承權,也會擁有一定的權力。尼祿的母親阿格里皮娜就有相當強烈的權力欲望。雖然尼祿登基初期,在阿格里皮娜親信的幫助下,與元老院合作,維持了帝國穩定的發展。但是尼祿在逐漸成年之后,對母親的干政愈加不滿。阿格里皮娜企圖控制尼祿,要求他服從自己;如果他不肯,就以罷黜他作為威脅。這種狂妄且盲目的態度,讓她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毀滅。雖然一些學者聲稱尼祿殺害了阿格里皮娜,但是也有很大可能阿格里皮娜在謀反失敗后選擇了自殺。 ![]() 圖20 阿格里皮娜雕像(AD54-59),意大利,碧玄石,H. 2.1m ![]() 圖21 克勞迪婭·奧古斯都雕像(AD63-68),意大利,大理石,H. 120cm,W. 36cm,D. 31cm 圖22 嚴重損毀的鐵柵欄(AD64),意大利,鐵,H. 25cm,L.180cm,W. 140cm 尼祿死后,許多羅馬精英階層的歷史學家在他們的著作中不斷丑化尼祿。他們痛恨尼祿,在文字中極盡嘲諷和咒罵之能事。古典作家塔西佗、蘇埃托尼烏斯以及狄奧都將他描述成惡棍、兇手、背叛羅馬傳統的人。同時,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作為反基督者的尼祿變為一個窮兇極惡的妖怪,站在了基督教的對立面,成為上帝的敵人。這堵由貴族歷史學家和基督教作家修筑千年的偏見之墻,至今仍將真實的尼祿掩藏其中。 以往關于尼祿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有限的古代文獻,而這些文獻通常由對尼祿懷有敵意的基督教作家以及精英階層作者所撰寫。那么該如何從這些杜撰的謊言中還原事實?大英博物館于2021年5月至10月展出的特別展覽'尼祿:傳說背后的人’首次根據羅馬皇帝尼祿的生平軌跡,集中展示了羅馬以及英國出土的文物,努力在史料記錄與實物的差異中尋找平衡,對“嗜血暴君”的傳統說法提出了質疑。展覽通過大約220件文物,讓觀覽者從羅馬的宮殿漫步到龐貝的街道,隨著這位年輕皇帝的崛起和衰落,揭示了一個不同的尼祿。 通過此次特別展覽,人們有機會更直觀地了解真實的尼祿。雖然尼祿處死妻子母親、栽贓嫁禍基督徒等負面事實不可否認,但他與文獻中的“嗜血暴君”不同,在內政與外交上都頗有建樹。撥開傳說背后的迷霧,這位末代皇帝面對著復雜的社會環境,也曾是一位充滿理想,年輕有為的統治者。 本文根據實地觀覽體驗,展覽策展人Thorsten Opper and Francesca Bologna所著《尼祿-傳說背后的人》,英國歷史學家阿瑟·韋戈爾著王以鑄譯《羅馬皇帝尼祿》,大英博物館官方公眾號《誰是尼祿》,以及大英博物館官方YouTube賬號Curators' Tour of Nero: the manbehind the myth寫作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