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敏輝主任首先介紹了生理性缺血訓練的歷史。1986年MurryCE等人通過一系列的動物實驗發現并首先提出了缺血預適應的概念,這個發現在治療缺血性心臟病過程中減少發生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1993年,PrzyklenkK等人提出遠隔缺血預適應的概念。相比缺血預適應和缺血后適應兩種有創的方法,遠隔缺血預適應通過遠隔肢體的短暫缺血達到使心肌細胞能耐受較長時間的缺血損傷的目的。 研究發現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反復心肌缺血)發生心肌梗死或致死性心肌梗死比例較小;無心絞痛發作者容易發生大面積甚至致死性心肌梗死。一系列的動物實驗表明心肌缺血可以促進冠脈側枝循環的形成,而不缺血的動物則無側枝循環的形成。 缺血不僅是病理現象,也可以是短暫血管收縮的生理現象,例如短暫結扎肢體引起暫時性遠端組織缺血。無論病理性還是生理性缺血都可以導致缺血后局部組織代謝產物積聚,并反饋性引發毛細血管的擴張和血流量的增加,以恢復供需平衡。長此以往,可激發或促進局部側枝循環的形成。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區域有效側枝循環形成是缺血心肌的自我保護機制,也是重要的治療機制。那么,如何增加缺血區心肌的側枝循環呢? 陸曉等用豬作為研究對象表明高強度運動誘發的短暫性心肌缺血訓練能夠促進冠脈側枝循環的形成。有研究表明,運動促進心肌側枝循環形成的作用與運動強度相關,運動強度越大,冠脈側枝循環的形成作用越明顯。 而我國的勵建安教授也正式提出將反復的無創的可逆可控的生理性缺血稱之為生理性缺血訓練(physiologicischemictraining,PIT),即反復在正常肢體骨骼肌造成暫時缺血,造成訓練的遠隔作用,促進病理性缺血部位的側枝循環形成,實現“生物搭橋”。 生理性缺血訓練通過反復在正常肌肉造成暫時缺血,通過長時程(一般超過四周)的訓練,能促進遠隔病理性缺血部位的側枝循環形成,對缺血部位保護作用持久,為長期效應,是一種有效的康復訓練手段。 一、生理性遠隔缺血訓練的方法 1.骨骼肌的等長收縮; 2.通過捆扎肢體阻斷動脈血流。 骨骼肌的等長收縮可以阻斷行走于肌肉中的動脈血流,然后放松恢復血流,反復訓練,從而造成一種缺血預適應。 二、生理性缺血訓練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1.增加心肌組織冠脈側枝循環的血流量; 2.增加心肌組織毛細血管的密度。 三、生理性缺血訓練的未來展望 1.肢體遠隔缺血預適應作為一種簡單方便并且無創性的治療方案,一旦我們徹底研究透徹這套治療方法的機制,它的臨床應用前景將一片光明; 2.肢體遠隔缺血預適應雖然是一種無創性的治療方案,但畢竟缺血的遠端肢體處于一種病理狀態,我們必須要設定有明確規定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3.確定評價肢體遠隔缺血預適應以及其操作的標準; 4.生理學缺血訓練促進冠脈側枝循環形成即患者自身形成冠狀動脈“生物搭橋”以補充缺血區域心肌供血不足,極有可能成為冠心病及高血壓患者極具潛力的康復訓練手段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