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醫人方叔,今天跟大家講一講中藥橘皮。 橘皮就是橘子的皮,橘子的皮也能夠入藥,而且是一味好藥,所以吃橘子時,別忘了把橘子皮留下來,放在高處陰干,留得越久越好。橘皮以陳久者良,故名陳皮。大部分藥物以新鮮的為好,只有少數幾樣,比如橘皮、半夏等,只要不發霉,保存得越久,藥力越佳。正如《六陳歌》里講的,六般諸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 因為新鮮的橘皮,性比較燥烈,就像愣頭小伙子一樣,大家掰開橘子就聞到一股沖鼻、四散走竄的味道,但放久后的陳皮,辛辣味比較緩和,就像經多世事、歷盡滄桑的智慧長者,溫而不燥,行而不峻,故陳久的陳皮能達到行氣順氣而不耗氣的目的。陳皮這味藥大家都知道,它可是理氣藥的代表,它還能夠燥濕,所以《本草綱目》里講,陳皮用途雖廣,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我們來看它如何補益人體。原來它跟補益藥搭配,能消除補益藥,容易滯塞壅堵之感,令補力能迅速為脾胃吸收。有位婦人白帶量多,老覺得短氣,沒胃口,其脈濡弱,明顯脾虛氣弱,應當健運脾土。可給她用了四君子湯后,雖然短氣乏力感少了,白帶也減少,但胃口并沒開。原來虛弱之人補益后,氣機就容易壅滯,這時只需要在原方中加上3~5克的陳皮,或者叫病人到商店里買包九制陳皮吃,補藥之力消融,胃口打開,這就是《藥性賦》講橘皮開胃的道理。所以要注意不是見虛就補,補的時候要考慮病人是否接受得了,你只需要在補益藥里加一點陳皮,病人胃口開,食谷下。這就像炒菜時,稍微放點佐料,吃起來不膩,有助消化。中醫處方用藥,就像炒菜一樣,某些佐料雖然只放那么一點點,卻顯得必不可少,但又不能放得太多,放得多了,反而吃不消。就像陳皮,你如果喧賓奪主,放多了反而耗氣難受,特別是對于體虛之人,想開胃,反而搞得胃弱。有位婦人,經常心慌胸悶,嚴重時短氣,覺得胸中氣塞,呼吸不過來,很難受,特別是吃得太飽時,諸癥加重。用了不少治冠心病的藥,大都緩解一時。這次胸悶氣塞又發作。她的朋友是一個中醫愛好者,正好研習張仲景的《傷寒論》,覺得“胸痹,胸中氣塞、短氣,橘枳姜湯主之”這條條文跟病人的病象太吻合了,就橘皮、枳實,配合生姜,這些都是像食材一樣的東西,管不管用啊?人家用那么多好藥都沒治好,難不成隨便用點毛毛草草的藥物就能治好嗎?但想起千年前仲景著《傷寒論》,當時寫書不圖稿費,不為出名,而且還要自己花大量代價,還要去刻印,像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誰會去做?如果不是有迫切的為往圣繼絕學的心態和眼光,沒有人會做出這種高遠的舉動。但張仲景做到了,如果這些經驗不是經過千錘百煉,仲景絕不會把它們刻在書卷上。古人要寫一個字多不容易,哪像現在拿幾張紙,有支圓珠筆就可以了,所以古籍大都是凝練的精華,流傳下來的,就像老酒一樣,酒是陳的香。于是這中醫愛好者就給這病人用了這三味藥,病人吃藥后,胸中痹阻、憋悶氣塞之感就如同撥云見日,好像胸中的污垢被一條掃把掃下去一樣,連呼吸都順暢了很多,那種短氣感一去不復回。就吃了三劑藥,胸痹的癥狀居然消失了,平時容易咳吐白痰,發現痰濁也少了。大家想想,枳實是什么藥?枳實又叫破胸槌,寬中下氣屬它最快,也就是說它是降氣下氣的疏泄之藥,陳皮在它的帶領下,充分發揮理氣功效,叫作同瀉藥則瀉,同降藥則降。再配以升降,降逆,溫胃,對于心胸中的寒飲,有直接溫化下達的作用。所以病人藥后痰少,胸開,氣順,悶除。 這么簡單平常的三味藥,卻讓這么頑固的胸痹胸悶病人解除病苦。胸痹胸悶,胸中那口痰氣交堵在那里,就像心頭一塊大石放不下一樣。這時陳皮就像《藥性賦》所說的,去痰導壅滯之逆氣,這些痰阻氣壅,上逆到胸中不降,人就非常不舒服。通過理順這逆氣,氣降則痰隨之而降,胸開意解,悶消脹除,痰少氣足。提示:若涉及配方或療法僅供參考,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