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又稱為“入材”,就是把亡人的遺體斂入棺木中。 棺木是過去喪葬必須的,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棺木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也被人們看成人死后住的房子。民間認為棺材是吉祥之物,有錢人往往早早備上。因為棺材與“官”和“財”同音,有升官發財之意。棺木——在民間一般是柏木和杉木,男性為柏木,女性為杉木。過去,在人活著時,逢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把棺材做好,并用紅紙寫上“長命百歲”或“百年大吉”圖個吉利。時間一久,有些還用來裝糧食用,等人去世用才空出來。 入殮時,要先選上吉時,先在棺材底部鋪墊一層碳灰(防潮),在碳灰上鋪墊一層柏樹葉。到了吉時,將遺體從停放的門板上抬往棺材……長子抱頭、次子抱腰、三子抱腿,也可以由其它人代之。按照傳統禮俗,一定要腳先入,頭后入,表示立進,也不能平躺著進去。 由孝子用新棉球蘸水,擦拭亡人眼目,稱之為“開光”,傳說這樣能使亡人暝目。 之后,加棺蓋,過去有句“蓋棺定論”就是如此。 有些地方入殮(入材)后,棺蓋還留上一角不蓋嚴,其意為以防人還能活……直到上山埋葬的那天早上才能密封,民間稱為“背面”,這就是死者與親人的最后告別儀式。 過去,死者的靈柩忌諱停放在外面,不能見到陽光。所以,棺柩只能停放在堂屋,分為男左女右。頭朝神壁,腳朝門外。 棺柩旁放上香紙,供前來吊唁的親屬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