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元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即農歷正月初一,還被稱作新正、正旦、元辰、端日。元、新和端都是開始的意思,元日的意思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我記得有一次考試,問“元日”是哪一天,答案給出是除夕,其實是不準確的。而答春節的,也不準確。因為我國的歷法經歷過多次變革,從漢代開始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思是春天從此開始了。這個規定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才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規定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也就是說在王安石所處的時代,元日并不是春節。 不管怎么說,這首詩成了描寫“過年”最貼切的詩。而寫詩的王安石,此時已擔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這一年春節,詩人看到的“元日”除了新年的喜慶之外,還有抑制不住的躊躇滿志。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告別過往。《神異經》記載:“西方深山中有人長尺余,犯人則病寒熱,名曰山臊。人以竹著火中,熚烞有聲,而山臊驚憚。”我們的祖先在火藥尚未發明的時候,就用火燃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用來嚇阻瘟神,故稱“爆竹”。我在鄉下燒柴火的時候,先用易燃燒的竹子引火,竹子確實劈啪作響。在除夕夜新舊年交替之時燃放鞭炮,一來祛除邪祟,二則表示喜慶。值得注意的是,“除”不是表示去除,而是表示變易。除夕實際上就是新舊年的變易。新的一年,詩人也處在變易時代的風口浪尖之上了。 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直面現在。屠蘇是一種藥酒,用屠蘇、肉桂、山椒、白術等藥浸泡而成。初一全家合飲屠蘇酒,以驅邪避瘟,求得長壽。“入”字讓春風有了生命,有了主動的意識,使詩句更加靈動。春風送暖其實不確,但詩人有意借自然界的春風來表達心情的暢意。喝了屠蘇酒,詩人更有信心面對未知的一切了。 三四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展望將來。“曈曈”是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新桃和舊符是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就是新舊桃符。桃符最開始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說桃木是可以辟邪的。開始是在上面書寫“神荼”和“郁壘”二神的名字或者描繪其圖像,用來鎮邪驅鬼。后來唐朝又有尉遲恭跟秦叔寶取而代之。自五代之后,又逐漸演變為成書寫春聯。等到日出,千家萬戶明亮起來,把舊桃符換下,把新桃符換上。在詩人的心頭眼底,詩酒年華即將到來,嶄新的時代呼之欲出。 這首詩寫得明白如話。我們看到的是北宋的喜慶民俗,而詩人看到的是那個即將變革的時代。詩人把內心的欣喜與期待寫進詩里,他改變了那個時代,我們如今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誰又能寫出這樣的詩,誰又能改變時代呢? 小貼士: 一般認為屠蘇即指屠蘇酒,還有另一種說法。辭書上說,屠蘇還有個解釋是“房屋”,如《宋書》:“(拓跋)燾所住屠蘇,為疾雷擊,屠蘇倒。”按這樣的理解,春風送暖實際是送進屋里,這才有了“千門萬戶瞳瞳日”。 學術界一直認為最早的春聯是五代十國時期后蜀國君孟昶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而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卻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比孟昶的題聯早240年。 ![]() ![]() |
|
來自: 昵稱4X6owk9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