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句曲山的茅山,地處常州市金壇、鎮江市句容兩地交界處,最高峰海拔372.5米,被稱為道教“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早在1938年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白山、五臺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地山區抗日根據地將是抗日游擊戰爭最能長期支持的場所,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堡壘”。同年夏,栗裕、陳毅、張鼎丞等先后率新四軍先遣支隊和第一、第二支隊到達茅山地區,創建了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在茅山的足跡遍布各地,本文主要略述新四軍在茅山山脈的磨盤山區留下的許多珍貴革命活動舊址和遺跡,借以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 句容磨盤山位于北緯31度,茅山山脈的中段,在茅山大茅峰南麓的常州至溧水公路以南是一組群山。北接茅山,南達瓦屋山(現改名九龍山),方圓20多公里,內有方山、馬山等十幾座山峰。磨盤山,東靠金壇,南至溧陽,西接天王,西南經袁巷至溧水,是句容、金壇、溧陽三市交界地區,群山連綿起伏,林木蒼蔥茂密,竹海蕩漾疊翠。 磨盤山區的新四軍抗戰舊址、遺跡 ![]() 1938年4月28日,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向江南敵后挺進。1938年6月12日,陳毅抵達竹簣橋,而后開辟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磨盤山雖然是個小山,卻是新四軍在茅山的“避難所”,是茅山抗日根據地交通要道和后勤服務基地。抗日戰爭時期,不少新四軍戰士都到過這里,陳毅司令員曾兩上磨盤山。 新四軍兵站、交通站。新四軍的交通站也叫兵站,它在組織機構上設置站長一名(必須是黨員)、交通員數名,單線聯系,上下一線的司令部直屬秘密工作單位。交通站擔負著很多任務:收集并及時轉送文件、指示和情報;護送軍政人員,接待來農村參加抗日工作的同志;籌糧籌款,采購、轉運后勤物資;招兵送兵,籌集軍需物資,保管部分槍枝彈藥;發行報刊,傳遞私人信件;護理傷員。1939年陳毅司令員經獨立營營長許維新的介紹找到磨盤山廖老五(廖正楊)家,組建了茅山根據地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后改為江南指揮部)的第一個交通站(兵站)即磨盤山交通站。陳毅司令員在此住了很長一段時間,指揮著茅山根據地的初創工作。期間來往的新四軍首長也很多,有粟裕、王必成、吳仲超、鐘國楚等。所有人員的來往,都要由交通站專人接送到目的地。直到1945年10月新四軍奉命北撤之后,磨盤山兵站、交通站才撤離。 新四軍醫療所遺址——“竹林醫院”。位于磨盤山區蘇家大凹,現僅存遺址。在茅山的戰斗歲月里,有了傷員,首先依靠的是群眾醫院,即在老百姓家里養傷,由部隊派衛生人員負責治療。1942年1月,新四軍六師十六旅成立了衛生部,為了醫治傷病員,在水網交錯的圩里成立了第三療養所,由朱潮兼同志任所長。第三療養所選擇了毛竹林和杉樹林密布的磨盤山作為固定的重傷組,重傷組由一個醫生、兩個護士、一個炊事員和一個招呼員負責。療養所住在毛竹林深處搭建的草棚里,吃的用的依靠群眾支持,在茅山戰斗的干部、戰士、地方黨的同志和許多老百姓都在這里看過病、養過傷,大家把這里叫“竹林醫院”,把設在建昌圩的輕傷組叫“蘆蕩醫院”。 新四軍被服廠。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堅持的蘇南茅山地區抗日游擊根據地,處于敵偽頑多面分割包圍之中。敵偽對我方地區經濟上實施封鎖、壓榨、搜刮、盤剝以求斷絕部隊必需品的供應,使之缺衣斷食,企圖置我軍于死地。所以統一的制式服裝和軍需裝備的供應,需要部隊自身從一根線紗、一粒扣子、一斤棉絮、一匹棉布進行籌集,然后加工制作。 在斗爭環境最惡劣的歲月里,新四軍選擇了茅山南麓的磨盤山作為縫制衣裝的地點,以地處山坳中較為隱蔽的小村石家山作為依托,在半山腰的樹密林深處的竹叢里,分多處搭建一個個小草棚,一棚放一至二架縫紉機,棚與棚之間又隔二、二百米,一遇敵情,人員撤至山中暫避,待敵走后再回棚子工作。新四軍后勤人員憑著機智、勇敢、驚險、艱辛,以至犧牲,艱苦努力地做著后勤供應工作,提供了物質保證。 新四軍修械所遺址。位于磨盤山區蘇家大凹,現僅存遺址。蘇南軍工部門修械所由1941年5月成立的新四軍六師軍實科骨干組成,當時只有十幾個人。蘇劍雄任所長,程遠任政治指導員,修理機槍、步槍、打不響的子彈和擲彈筒等,并試造手榴彈。1942年夏,軍工生產人員不斷增加,最多時有一百二三十人,相應機構也逐步健全。1943年3月,修械所全體人員和設備通過敵偽封鎖線,從丹陽、武進、金壇三縣交界處秘密轉移到句容磨盤山地區。 磨盤山處在金丹武三縣交界,離敵偽主要據點較遠,敵偽統治力量亦較薄弱,下鄉掃蕩的敵偽軍很少到磨盤山去,而且山區地形為起伏,村莊分散,樹林較多,人員可分散隱蔽,物資可以挖土就地埋藏。 新四軍軍壩。位于磨盤山區陳莊村西。磨盤地處茅山丘陵,東高西低,易旱怕洪,災害連年。早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磨盤人民就修筑谷城壩。抗日戰爭期間,陳毅、張鼎丞、粟裕率領新四軍第一、二支隊進入茅山地區。新四軍六師曾在磨盤山設立療養所、修械所等單位,部隊為解決軍民在山區用水的困難,利用戰斗間歇在現在的天王鎮李塔村陳莊、老人山等地修建水壩蓄水。現在還在使用的陳莊水壩就是那時候修建的,群眾稱其為“新四軍壩”、“抗日壩”。 李珉烈士犧牲地及遺骸埋葬地。李珉烈士生于上海,曾學習于護士學校。1938年秋,她與同學結伴奔赴皖南投身革命。1940年春,李珉奉命調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開展群眾工作。同年6月她隨江南指揮部向北轉移,在句容磨盤山小石橋遭遇日軍伏擊壯烈犧牲,留下一句“同志們,革命流血不流淚!”。李珉烈士犧牲后,陳毅“聞而壯其言,詩以志之”賦詩一首表示哀悼:“革命流血不流淚,生死尋常無怨尤;碧血長江流不盡,一言九鼎重千秋。”現遺骸埋葬地已不知所在。 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新形勢 客觀地說,在我國眾多的舊址遺跡中,真正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并不十分廣泛,尤其是市縣級農村的和未列入級別保護的,面臨的形勢就更加緊迫。由于年久失修、風雨侵蝕、保護不力等種種原因,散落在磨盤山中的革命遺跡、舊址的現狀不容樂觀,從初步調查的現狀來看,有些必須盡快修復和保護;有些損壞嚴重,一時不能修復;還有的已然找不到蹤跡。 磨盤山區遺址在保護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程度和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當地政府以及紀念館、博物館等專門機構對磨盤山紅色資源的價值還需進一步提高,未能將紅色資源與茅山抗日根據地整體資源形成一個系統的體系。 2、保護資金匱乏。遺址保護資金匱乏,一直是限制文物事業發展的一大難題。沒有足夠的物質保障,保護工作的許多具體措施就無法落實。在我國,經濟欠發達地方政府用于革命文物保護的經費及其日常維護修繕所需資金缺口依然較大。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年久的遺跡遺址處于無人管理狀態,損壞的情況日趨嚴重。 3.、全民保護革命遺址的意識亟待加強,有關部門需加大宣傳力度。磨盤山區山林草木繁茂,是老百姓放羊放牛的好去處,處在山中的新四軍兵工廠、竹林醫院等舊址就成為牛羊的生活地;當地老百姓上山砍伐竹子時,不顧遺址的存在,隨便伐竹倒竹;當地農民就在新四軍軍壩舊址上種田栽菜。 磨盤山舊址遺跡保護開發面臨的新形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有關抗戰舊址遺跡保護有了明確的政策導向。去年3月14日國家文物局召開抗戰時期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新聞通氣會,會上明確要求各地認真做好抗戰文物的保護研究整理和價值發掘,大力加強對各地抗戰遺址研究、保護、利用工作。3月國家文物局正式下發《關于加強抗日戰爭吋期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同年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的主題定為“紀念性遺產”。這些都給抗戰文物、抗戰遺址的存世保護提供了明朗的政策導向和政策支持。 2、當地政府已把磨盤山舊址遺跡保護開發完全列入議事日程。舊址遺跡保護開發工作要求高、涉及部門多,必須加強領導、注重統籌,方能取得保護成效、產生開發效益。句容市政府非常重視磨盤山抗戰舊址遺跡的保護,委托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對磨盤山遺址進行了摸底、規劃。如今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已經形成對包括磨盤山在內的九龍山紅色旅游規劃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