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張志勇在一次講話中曾說,現代教育實際上是缺少“人”的教育。想想我們現在的教育現狀,的確,現代教育真的缺少“人性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推行人文教育,全面關注學生人格發展,培養具有獨特個性和創新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體魄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也就是要實施“人性化”教育。這次改革是對千百年來忽視“人本位”的傳統教育的重新審視和徹底變革,是使學生真正成為教育教學的“主體”,而再不是“知識容器”的一次教育革命。 回顧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令人頗多遺憾。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學校里培養的都是根據封建禮治秩序鑄造的、“奴性”十足的模型,是被封建統治“格式化”的所謂“人才”。對封建國家而言,是為了培養一批盡忠而甘于順從的臣子;對學生而言,則受了“學而優則仕”的誘惑,以便求得“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榮耀,是多少能脫離“非人”境地的重要途徑。于是腦殼里灌滿了以儒學為主的諸如“仁、義、禮、智、信”的思想,搖頭晃腦去背誦使人舌根發澀的古書,日久天長,熏化出一批批無棱無角,喪失”個性“的封建統治的衛護者。其實,能夠進得學堂的,大多是富貴子弟,窮人的孩子連由”非人“變成”奴“的資格也沒有。 ”五四“新文化運動,引起了”文學的覺醒“,同樣在教育領域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許多著名教育家和學者開始倡導“人文教育”,開始思考“教育是為誰”的、教育終究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等問題。但復雜的社會原因,沒能使教育改革得以推行下去。新中國成立后,窮人的孩子也能夠進學校接受教育。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也明確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工作方針明確指出: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可見,《綱要》已經把“人”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由于應試教育的陰魂不散,致使在大部分中小學校在教學實踐中,仍然延續著某些封建教學的方式,對學生的主體性,仍未引起足夠重視。教死書、一刀切式的教學要求所有學生,忽視學生獨立人格的存在,更談不上對學生創新意識的開發。學生沒有被看作教學的主體,不允許自主自由地學習,即使有的學生露點創新的苗頭,便隨即被視為異端,給予嘲弄和否定。在執教者的眼中,只有一個個的知識”容器“,學習的”機器“,沒有活生生的個人。分數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師學生都必須跟著”考試“這個指揮棒跑。因此,滿堂灌,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甚至侮辱、體罰學生的現象比比皆是。這是對人性的極大蔑視和對學生人格的嚴重戕害。結果是,最終受害的不僅是學生,還有老師,“體罰”學生的罪名,老師是“吃不了兜著走”。在教育過程中,到底誰沒有關注學生的“人性”,這板子到底該打在誰的屁股上?僅僅是教師嗎?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留給人們的遺憾。 遺憾有,希望也有。縱觀20世紀,中國教育基本上沿著”知識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趨勢發展。基礎教育改革在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方面,真正體現了要把”人“放到人的環境中培養成現實的”人“的思想。 1、注重學生個性發育,鼓勵創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課程改革的主要觀點。 所幸的是中國教育這輛慢車畢竟循著社會軌跡向前走了。新的課程觀要求,改革教學模式單一的弊端,提倡讓教學主動去適應學生,而不是學生被動地去適應課程。因為,”沒有創新個性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所以,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把鼓勵學生創新,作為一種核心理念,體現在教學實踐中。那種整齊劃一地將學生放在同一個教學模子里煅造,以至扼殺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傳統模式,將被否定。自2012年開始的小學語文編寫工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使語文教材適應時代需要,適應學生的思維發展。 2、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意味著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學生身體、智慧、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社會適應性的全面提高與和諧發展。這就要求在課堂教育教學中,時刻注意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實現師生互動、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所幸的是,一批教育的仁人志士已經挺身而出,為推動素質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像朱永新、李鎮西、孫明霞等教育專家以在教育一線的有改革意識的教師,都在努力地進行新的教育實踐。他們是真正的“直面教育的'勇士’”。 總之,教育發展,從對人性的無視甚至虐殺到對人性的尊重,充分說明,教育中“人性”的回歸是大勢所趨,希望基礎教育“人性的回歸”,不再只是一種理念,理應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教育真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