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教學班以來,教師上課就有了教案。雖說教案的實施并非驚天動地的發明創造,但它確實在幫助教師有效實施教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實施和新課程理念的普及,備課及教案的模式也在發生變化。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成了一線教師的必修課。在此過程中教案的2.0版——“學案”應運而生。這種以學為突出特點的文案模式,突破了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案模式,前者是為教師授課做好準備,后者則是為學生上課提供指導。它的使用者并非教師而是學生,以此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建構,課堂從教中心轉向了學中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案的實施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意味著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將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備學情上,從思考自己教什么、怎么教到思考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案成了連接教與學的橋梁,因其更加有效的學習效果而迅速在中小學傳播開來。 盡管如此,也必須看到學案的使用還在探索之中,尚需要進一步完善。它不像教案那樣嚴謹、條理清晰且有固定的模式,不少學案還略顯粗糙,特別是其中習題部分占比較大,容易給人造成是一張測試卷的錯覺。當然瑕不掩瑜,學案在教學中是支持學生學習的重要支架。特別是在復習課中,學案注重學法指導,強化能力培養,對建構知識有很好的效果。相信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案這種教學手段一定會逐步得到完善。 近年來,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學歷案。學歷案的最早提出者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崔允漷。他長期深入課堂教學,潛心研究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學主張。崔允漷認為,一份學歷案的基本要素包括:(1)學習主題/課時;(2)學習目標;(3)評價任務;(4)學習過程(學法建議、課前預習、課中學習);(5)檢測與練習;(6)學后反思。其專業性主要體現在它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課時計劃,一種學生學習的認知地圖,一種指向個人知識管理的學習檔案,一種在課內外師生、生生、師師交流的互動載體,一種師生雙方保障教學質量的監測數據。 學歷案堪稱教師備課的3.0版,是對教學中的教案、學案的凝練與優化。這如同醫生給病人看病時的病歷,關注的是學生學習所經歷的全過程。學歷案的提出讓教師的備課、教學向著科學研究的方向提升了一大步。像過去那種輕松備課就能完成任務的做法,很難滿足學歷案的新要求。應該說,學歷案不僅是一種具體的做法,也是一種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思路。對每一位想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進一步提升教學成績的教師來說,學歷案提供了一種可操作的工作思路和具體做法。 從教案到學案再到學歷案,經歷的是教育理論對教學引領所表現出的迭代升級。當然,每一種旨在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新方案,對不同的教師來說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任何一種方案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教學過程是復雜的、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探索、總結的過程,無法做到畢其功于一役。我們在肯定一種做法時,絕不是就否定其他做法,只有通過分析、嘗試、對比,教師才會選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最佳方案。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教育局原副局長) 《中國教師報》2022年04月06日第6版 作者:劉 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