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糖紙的“甜蜜”回憶 ■作者:王峰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孩子們能夠吃上包裝精美的糖果是一件奢侈的事。小時候,一般只有逢年過節或有人結婚時才能吃到。記得那時吃完糖果,糖紙是舍不得丟掉的,因為孩子們中間普遍流行著收藏糖紙的習慣。也許是甜蜜的回憶加上美麗的畫面的緣故,所以這種愛好在那個年代的孩子們中間相當普及。 小時候走在路上,我最開心的事也就是能撿到幾張糖紙,就跟得到什么寶貝似的。為了收集好看的糖紙,那時我和同學時常去古城北區兜兜,因為那幾棟單身宿舍樓里住了很多大城市來的工人和技術員,要是在那兒樓外的地上看到五彩繽紛的糖紙,我就會如獲至寶地撿回來。我把皺巴巴的糖紙帶回家,泡在臉盆里洗凈,使它們舒展開來,然后一張一張貼在玻璃窗上,等待著它們干后再輕輕揭下來,糖紙平整如新后再夾在書里。 除了撿糖紙,去婚禮現場看熱鬧,也能撿到更多美麗的糖紙。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結婚的儀式非常簡樸。古城的婚禮,都是在單身一棟樓底樓的一間較大的會議室里舉行。一般都是單位的工會主席主持婚禮。新郎新娘穿戴一新,也不過就是普通的家常衣服。婚慶儀式開始了,人們先在大門口靠近馬路邊的地上放鞭炮,造成一種熱鬧喜慶的場面,“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聲響成一片,震耳欲聾。離我家僅有一條馬路之隔的人們聞聲而動,跑去看熱鬧,我們這些小孩也跟著跑向對面的樓房。人頭攢動,屋里屋外都是湊熱鬧的人們。 放完鞭炮,然后撒喜糖,在場的大人孩子都有份,每人可以分到兩三塊喜糖。接下來單位的領導講話祝賀。然后新郎新娘講述戀愛經過,有才藝的新郎和新娘還唱唱歌。最后主持人用繩子吊一個蘋果,叫新郎新娘一同去咬,在人們的哄笑聲中婚禮結束。這樣的婚禮花不了多少錢,也不用發請帖,誰高興都可以去湊熱鬧。我們幾個小姑娘最大的收獲就是能撿回幾張花花綠綠的糖紙,收集糖紙時的高興勁兒,超過吃糖。 記得那時吃完糖果我還會將糖紙仔細地清理干凈,夾在書里,小心地珍藏著,后來糖紙越積越多,好幾本書都壓得厚厚的,夾糖紙的書成了我最美的畫冊。過些天拿出來看看那一張張色彩繽紛的糖紙,心里就倍感幸福。因為我不僅收藏了糖紙,還收藏了童年快樂的時光。學校里總會有孩子三五成群地圍成一團,炫耀著各自的“珍品”,或用多余的糖紙交換著不同的“藏品”。那時候的糖紙還成為同學之間傳遞友誼的使者,也會把自己擁有的重復糖紙主動送給好朋友。 從收藏的糖紙中可以看出早期的糖果種類并不多,這些糖紙所用的材料一般為透明的包裝紙(俗稱玻璃紙)和蠟光紙等。當年算的上是高級糖的首推“上海奶糖”,這種糖紙艷麗引人注目,上面印著花卉、水果、米老鼠等圖案,看起來令人賞心悅目,使我們愛不釋手。有時我用白紙剪一個小人,畫上五官、發辮、手和腳后,再用花糖紙剪一個連衣裙,套在小人的肩膀上,一個可愛的小蘿莉就誕生了。 糖紙記錄的是一種文化,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情感,糖紙是甜美的化身,伴我走過難忘的兒童時光。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世事的變遷,那些五顏六色、花花綠綠的糖紙被我遺失和淡忘了,但是它們帶給我的甘甜和快樂卻永遠留在了心里。 ●2018年7月28日寫于上海 原載《721礦游子》第2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