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馨月 南懷瑾老先生講:“我們幸得而有此生,幸得而有此身,所謂佛說'人身難得’,應當加以珍惜自愛這個難得寶貴的生命。” 《庭訓格言》里有很多囑咐如何在平日里善待自己的身心,即如何養生的智慧之語,定心讀之,受益匪淺。 ![]() 一、修身養性需“心存誠敬”。 “凡人修身養性,皆當謹于素日”。(《庭訓格言》) 就是說,從我們的認識層面到實踐,養生,即修身養性,應當將謹慎之心始終貫穿在平日的生活里。“心物一元”,身心靈一體,真正的養生,是終其一生,始終能謹慎地維護生命各個階段質量的一個系統工程,“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庭訓格言》)即便是最微小、最簡單的事,也應當慎重對待。 這是一種珍愛生命的態度,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慎重者,敬也。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以應事,務必謹終如始。慎修思永,習以安焉,自無廢事。蓋敬以存心,則心體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飭家務,此古人所謂'敬以直內’也。”(《庭訓格言》) 慎重,就是心存誠敬,無事時,以誠敬之心自我約束;有事時,以誠敬之心應對,而且一定要慎終如始。這樣以謹慎之心修身且思慮深遠,這種狀態形成習慣且安頓下來,便事無荒廢。 同時,還作了一個比喻:能心存誠敬,就好象主人在家,自自然然地去整飭家務一樣,那么,自然身心安然,心歸本位,洞明澄澈。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敬以直內”。 ![]() 二、起心動念處也需“防患于未然。 “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庭訓格言》) 《大學》里有一句名言:“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人惟一心,覺知起心動念,并能立刻維護使之向好,自然就不至于離“道”太遠了。“方是實在功夫”,這才是修身的實在功夫,所以,古人修養身心,防于念頭初生,情之未起,因此用力很小而收效很大。 這就是強調了在“養心”方面也同樣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識,亦如中醫講的“防未病”。如此,日積月累,就會“記性仍然,……不惟少忘,且病亦鮮也。”記性仍如以前,不僅能夠少忘事,而且能少生病。 三、日常飲食起居、生活常識、心態調整等方面的幾個提醒。 1、“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庭訓格言》)能夠節制飲食,謹慎起居,這確實是祛病的良方。 比如說,“夏月不貪風涼,于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于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后來或致成疾。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夏月盛暑,一方面要知古人所講的“心靜自然涼”的養生道理真實不虛,另一方面,外在不要貪圖風涼,這會對身體有很大的益處。因為夏天陰寒藏于體內,倘若只圖一時風涼的舒適,反將暑熱封閉在皮膚毛孔了。當時不會覺得有什么危害,以后就或許因此致病了。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深秋時節腸胃不調,那都是因為只圖風涼卻將暑熱封于體內所導致的啊。 2、要了解生活的一些常識。 如果“大雨雷霆之際,決毋立于大樹下”,下大雨了,又有雷電之時,絕對不要站在大樹下。如此等等,一些生活的常識都要切記,這也是“昔老年人時時告誡”的真言。 3、有益的學習利于養生。 “學以養心,亦所以養身。蓋雜念不起,則靈府清明,血氣和平。”學習可以養心,也可以養身,這是因為學習時,聚精會神的狀態,專注的力量致雜念不起,從而內心清明,氣血平和。 比如很多“唐人詩,命意高遠,用事清新,吟詠再三,意味不窮。”若讀之,感受到的是深厚雄渾之氣,而不是或鋒芒外露,或度量狹小,或自怨自艾等不益于養生的不平和的心態。 再比如,很多優秀的書籍,確實是映照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話,讓我們看后更通曉一些人情世故,更加懂得做人。如此,人生路上會少卻很多煩惱,于身心健康自然有益。 其實想想,平日里讀書的內容,也是有一個緣分所在,恰似“良師益友”,護助我們生命的成長。 諸如此類有益的學習,亦如天然熏香,怡神悅心。象許多讀之可明智的經典書籍中的“勸戒之詞,古今名論、亹亹(wěi,形容勤勉、孜孜不倦)書記中,無處不有,其殷勤痛切,反復叮嚀。”(《庭訓格言》)古往今來的名論中,種種書的記載中,處處都有勸誡的話,就象智慧慈祥的長者,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反復叮嚀。“知乎此可以養生。”知道這些自然有益于養生。 ![]() 善待自己的身心,身是生命的載體,心靈是身的主宰,精神是心念的會聚。“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恬靜養神,則自安于內;清虛棲心,則不誘于外。神靜心清,則形無所累矣。” 這段話說得好:“春至時和,百花尚鋪一段錦繡,好鳥且囀無數佳音,何況為人在世,幸遇升平,安居樂業,自當立一番好言,行一番好事,使無愧于今生。”(《庭訓格言》) 春天到來了,氣候溫和,百花尚鋪開一段錦繡,鳥兒的鳴聲也是婉轉動聽。生而為人,自當無愧于自心,無愧于今生,而這需要從珍愛這寶貴的生命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