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松 陽春三月,正是我國南方的江、浙、皖、閩、贛、湘、鄂、云、貴、川等省采摘春茶的季節。近日,電視屏幕中不斷播放茶農采茶的鏡頭。讓人看到采茶人的辛苦。這些采茶勞動讓我想起2019年4月初在蘇州一位茶農家做客,目睹采茶、理茶、制茶的全過程。 蘇州的初春氣候,乍暖還寒。60歲左右的老茶農背著小茶簍回家了,他的衣服被露水打濕,坐在小板凳上與老伴一起理茶(像理菜一樣,挑除茶葉中的雜草雜葉)。他說:早晨起床,用兩個鐘點才摘了兩三斤鮮茶。接著,我參觀了他兒子從頭到尾炒茶的過程。他在炒鍋內不停的翻轉、抖拌著茶葉。他說,只有用手溫去感受炒茶的溫度才最好,炒鍋的溫度高了低了都會影響茶葉的質量。他把鍋內的嫩茶賦予了生命。經過一個小時的手工制作,當年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名茶炒制成了,稍待冷卻后裝罐封罐后,就可以進入市場了。當時,我的感覺是:一茶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現在,每當我端起一盞香茶時都應當感謝茶農的辛勤勞作。一壺茶,可能要用掉幾十片甚至上百片茶葉,這就意味著采茶人要用手去摘幾十次甚至上百次啊!這里還應加上栽茶樹、施肥、澆水、治蟲等管理工作。也許大家都看過《采茶撲蝶》舞,但在美的背后還有艱辛的付出。 宋代白玉蟾的《茶歌》就說過采茶人的辛苦:“帶露和煙摘歸去,蒸來細搗幾千杵”。 飲茶有很多益處:生津止渴、降壓養生、提神醒腦、強心輕身、減肥美容、延年益壽等等。茶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品,尤其是在內蒙、新疆、西藏等地區,他們吃的肉多,必須要用茶水化解。蘇北民間有個詞叫“茶飯”,把茶排在飯之前。平時講的“茶飯怎么樣”,就是指“伙食怎么樣”。民間有“寧可一日不食 不可一日無茶”、“香茶一杯解乏力,吉語三句暖人心”。《茶歌》對茶的功效說的很形象:“綠云入口生香風,滿口蘭芷香無窮。兩腋颼颼毛竅通,洗盡枯腸萬事空”,“味如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疴蘇。身輕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無”。說的是:飲了香茶,一身輕松,飄飄欲仙想上天,但不知天上有沒有茶,如果沒有茶,天上再好我也不去了。 中國的茶文化豐厚,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神農時代,就用生茶葉煮水喝;3000年前的西周東周時代,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用;2300年前秦代,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到了300年前的清代,中國茶葉風靡世界,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茶葉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唐代學者陸羽著有《茶經》,把中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從古至今,飲茶成了中國人的風雅時尚。有的城市飯館借喝茶的風雅,招攬生意,把飯館稱為茶座。江蘇淮安就有"揚州人茶座“,揚州有"九如茶座“和"九如分座"。掛的是茶,賣的是飯。廣東丶海南和港澳把下館子吃早飯稱喝早茶或飲茶。 中國豐富的茶文化中包括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馬幫向外運茶的道路,有青藏線、滇藏線、川藏線等等,有的通往亞、非。是連接產茶與飲茶之間的橋梁。有的茶馬古道興于唐代,是我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當代最為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出于對茶文化的敬仰,對茶馬古道的敬畏,我于2017年10月走訪了貴州茶馬古道上的青巖古鎮和小七孔橋。小七孔橋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1836),雖然只有40米長,2.2米寬,但它在當時的交通意義不亞于當今的長江大橋。《山間鈴響馬幫來》,沒有這座小橋馬幫就無法通往遠方。時光再往前推,2014年4月初,我還參觀了福建武夷山的和平制茶古鎮,在進鎮的街頭立了一塊高大的石碑,上面刻著茶馬古道的路線圖,非常醒目。讓游人仰視中國的茶文化。 飲水不忘掘井者 飲茶當謝采茶人 采茶人和種糧人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是我們的恩人,任何時候我們都應當把他們高高舉在頭頂上,重重放在心坎上。 2022年4月11日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