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們在啃最硬的骨頭——六氣(六氣實為一氣運動變化),六氣這是黃元御體系的基礎,也是黃元御體系中最難以理解的,這一部分涉及到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和運動論,黃元御認為《傷寒論》以六經立法,而六經統于六氣,所以必須明白六氣的性情規律!《四圣心源》是黃元御寫完《素靈微蘊》、《傷寒懸解》、《金匱懸解》之后高度凝練出來“解內外百病,原始終要”的,乃黃元御“諸書之會極”,“內外感傷,百變不窮,溯委窮源,不過六氣,六氣了徹,百病莫逃。”上一期我分享了《六氣從化》的,簡單介紹了六氣的名目以及“主氣”“從化”的概念。這篇文章僅僅讓大家了解到了六氣的概念,但六氣意義及性情規律我還沒有分享,那么今天我們就談談六氣的意義在哪。 ps:紅色、粉色字體為原文,藍色字體為我的注解,給中醫小白看的 1.六氣可昭示六經病位!人之六氣,不病則不見,凡一經病,則一經之氣見。平人六氣調和,無風、無火、無濕、無燥、無熱、無寒,故一氣不至獨見。病則或風、或火、或濕、或燥、或熱、或寒,六氣不相交濟,是以一氣獨見。正常情況下,人身陰陽調和則不病,不病的狀態就是“感受不到”。舉個例子,正常情況下,我們是感覺不到自己的心跳的,如果你感受到了心跳,那絕對是心慌心悸胸悶氣短的感覺;正常情況下,我們是感受不到自己的呼吸的,如果你感受到了自己的呼吸,那你絕對是呼吸系統出了毛病。六氣也是如此,它們之間彼此相生相化,且周流不息:厥陰木生,少陰火長,太陰土化,陽明金收,太陽水藏;如環無端、周流不止。一旦一氣起病,那就會顯示出本氣的特點:厥陰病則風盛,少陰病則熱盛,少陽病則暑盛,太陰病則濕盛,陽明病則燥盛,太陽病則寒盛。 2一氣為何獨見?六氣生理狀態下是相生相制衡的,若一氣偏盛獨見,必然因為其他的氣偏虛造成的。六氣之性,實則克其所勝而侮所不勝(我強了就要報復曾經欺負我的,那些從前被我欺負的小弟,我更要加倍的去欺負),虛則己所不勝者乘之,而己所能勝者亦來侮之也(我變弱了,那些曾經被我欺負的小弟趁我老弱開始報復我,那些原本就欺負我的老痞子趁我病,更要我命)。如厥陰風盛者,土金之虛也(木盛乘土、侮金,使金虛、土更虛)。少陰熱盛、少陽暑盛者,金水之虛也(火盛則乘金、侮水,使水虛、金更虛)。太陰濕盛者,水木之虛也(土盛則乘水、侮木,使木虛、水更虛)。陽明燥盛者,木火之虛也(金盛則乘木、侮火,使火虛,木更虛)。太陽寒盛者,火土之虛也(水盛則乘火、侮土,使土虛,火更虛)。繞不繞嘴呢?其實只要理解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概念,拿起本子推一下就明了了。 ![]()
![]() 4.六經病變特點:足太陽寒水易化熱,《傷寒論》太陽病也以發熱為主癥;手少陰易寒化,《傷寒論》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少陰病當以扶陽泄陰為法,用藥為四逆、附子湯之類;厥陰風木風為主,少陽相火易衰,手太陰易化濕而足陽明難化燥,為什么六經會有這樣的病象,后面文章再詳解。在這里稍稍給大家舉個例子。如,厥陰風木以生發為性,若風木抑郁,生發不遂,則本氣(風)發動,疏泄大作,乘于脾土,則病腹痛下利、汗出血脫等證。手厥陰雖化氣為風,而本氣實為火,正常情況下風靜火謐,病理狀態下有可能出現手厥陰本氣(火)的象。所以厥陰為病,“下之則寒濕俱盛,上之則風熱兼作”。凡一經病,則一經之氣見,所見者,皆六氣之象也。 5.土為中軸,百病起于中央樞。黃元御認為,一切內外感傷雜病,盡緣土濕。為啥土的病理狀態總以濕象為主呢?因為土分戊己,足太陰脾(己土)以濕為主令,而足陽明胃(戊土)從燥金化氣,所以從生理上,陽明之燥是敵不過太陰濕土的,一旦得病,則易表現為濕土之象,土燥之象除陽明承氣證外不多見。土為四維之中氣,中氣旺則戊己轉運而土和,中氣衰則脾胃濕盛而不運。木火之能生長者,太陰己土之陽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陽明戊土之陰降也。 ![]()
|
|
來自: 昵稱1Z7nN02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