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府機關幼兒園園區分為東區和西區,兩區之間只隔著一條巷道,我們先從西區開始了解。西區以大門-主干道-月亮樓為界,北面為教室建筑,南面為活動場所。各種童趣的痕跡爬滿了這些大大小小的活動設施,生怕大人們不知道這是他們的地盤。不同于一般像運動場一樣平坦的操場,幼兒園里有個小土坡,這是一個小小的山洞。側面有多個洞口可以讓孩子們鉆進去游戲和冒險。在狹小空間里游戲是這個缺乏安全感的年齡段的孩子的特點。在狹窄的山洞里,孩子們會感受到一種母體給予的包裹感和安全感,而神秘未知的山洞也能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即使山洞占據了半個活動場,但對于孩子們來說,通關幾條山洞隧道不過是一刻鐘的功夫。幼兒園為了增加這個山洞的可玩性、趣味性,為它增加了不同感官的體驗設施。比如陽光可以穿過頂部的透明天窗,既為山洞提供了天然照明又增加了互動性;增加在山坡上可以向洞里喊話的喇叭,讓山洞探險在空間中多了一個維度、在游戲中多了一種角色。在活動場旁邊的一棵大樹,枝干粗壯、細枝繁多。大樹的周圍還搭建了一塊活動場地。幼兒園的老師介紹,這是孩子們的瞭望臺。在這里,孩子們可以遠眺,可以俯視,可以攀爬,也可以小息。瞭望臺下層設置簡單,沒有梯子和爬架,只有兩張保護網。孩子們都是怎么上去的呢?老師說,這是孩子們自己去探索的,反正活動時間里總會有孩子絡繹不絕地到瞭望臺觀察。寥寥兩張織網,將幼兒游戲化繁為簡;簡單的瞭望臺,只需要給予孩子安全保護,玩耍是孩子的本能,根本不需要成人“指手畫腳”。幼兒園的老師們幾乎本能地將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融入在幼兒園生活中。在西區的另一側就是幼兒園的幾幢建筑物,都是比較復古的風格,每一幢都有著自己的名字。從大門開始四幢形狀各異的奶黃色別墅,就是以四季命名的春/夏/秋/冬樓。小朋友們還以此為幼兒園取名為“四季園”。這幾棟樓可來頭不小,是建于20世紀40年代、被列為杭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保護名單的燈芯巷別墅建筑群。現在這幾幢別墅都被用作為孩子們的教室,有序地擺放著孩子們的書包、雨靴、毛巾,還有孩子們共同呵護的植物,也正在隆冬的暖陽下呼吸。舊時光已經遠去,但是斑駁的樓牌也掩蓋不住孩子給這群建筑帶來的朝氣。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幢以春夏秋冬命名歷史建筑外,園區還有兩幢風格同樣獨特的房子——月亮樓和彩虹樓。走進月亮樓,樓如其名,一樓大廳的就掛著一頂碩大的月亮燈。月亮樓的樓梯是簡單的白色,圍欄用彩色的玻璃墜飾,順著樓梯往上爬,仿佛在參觀著名的藝術館。但是這座“藝術館”展覽的并不是名家畫作,而是孩子們關于宇宙太空的幻想。順著樓梯看上去,天井的頂部繪制著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的《星空》。彩虹樓位于春夏秋冬的后面,即使位置稍偏但是通體磚紅的二層小樓也不會讓人錯過。整體采用傳統磚紅的的墻體,門口采用了上個世紀風格的門窗,延續了園區歷史韻味。同樣是用作教室,彩虹樓二層樓梯空間被設計成了一個航海主題的室內活動區域。孩子們在這里橫向、縱向地攀爬玩耍,體驗在加勒比海上航海冒險之旅。臨近新年,老師們也是巧妙的將海洋主題的漁網與新年燈籠結合起來,將漁網變成了孩子燈籠設計的展架。新年中國紅和海洋藍的色彩碰撞,也正體現了這幢“彩虹樓”的名字。穿過加勒比海的冒險活動,彩虹樓的側面終于發現了主題——彩虹樓梯。從二樓海洋的藍色開始,樓梯的顏色漸變延伸到一樓,銜接著紅色的地面,那么和諧又圓滿。無論是對宇宙的暢想、還是星空的幻想,亦或是在海洋上的冒險,都是人類對未知的思考和探索。在藝術與科幻交織表達的環境里,孩子們正在慢慢插上想象力的翅膀想象、探索、表達未知的世界。孩子們飄過驚險的加勒比海、穿過浩渺的星空,最后還是會回到土地之上。在月亮樓側面的一個角落里,藏著一片小天地——百草園。其實在教室里、在走廊上也都設置了植物角,這些植物通常是一些偏觀賞性的植物,被孩子們細心呵護著。而在幼兒園的百草園就真的像魯迅先生記憶中的百草園一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板路、高大的樹、紅透了的橘子。即使是冬天,孩子們辛勤耕種的成果仍然顯著。他們為劃分不同的蔬菜種類,在菜畦里樹上自己設計蔬菜名牌。名牌采用了文字和圖片組合,圖片是孩子們自己畫上的農作物成熟的樣子,是孩子們期待也是他們觀察的結果和獲得經驗的表現。一粒粒不熟悉的蔬菜種子逐漸長成孩子們一棵棵熟悉的蔬菜樣子,是孩子們關于勞動的體驗、也是關于生命成長的感悟。在幼兒園里,隨處可見一句話——“讓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每一天快樂且有價值”。從幼兒園的環境、活動場里,我們不難想象孩子們歡快的笑顏。那“有價值”又在哪里呢?那就又要從頭開始說起了......幼兒園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杭州,自古以來便是物產豐饒、人民富庶、文化繁榮的地區,滾滾歷史的車輪印也是數不勝數,各種各樣的博物館在杭州數不勝數。博物館近年來成為家長們親子出游的熱門目的地和幼兒園專注挖掘的城市文化資源。但是應該在活動中給予孩子怎樣的支持一直是所有人關注的重點。我們在幼兒園里看到的是,孩子們從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具有杭州本土特色的文化歷史博物館,開始他們的博物館探索創造之旅......煙雨江南孕育出了傘的獨特文化,這群出生于江南的孩子們走進了中國傘博物館。關于傘,孩子們都不陌生,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大眾媒體上都能經常用到、看到。在走進傘博物館前,孩子們對于傘就已經有了比較深的認知:知道傘的作用、了解傘的基本形態、會在幫助下使用傘......但是孩子們在博物館中獲得應該不僅僅是這些生活常識。孩子們在經歷一次傘博物館之旅后對傘有了新的認識,他們知道了傘的不同形態、不同的樣式、會設計傘的花紋。老師們更是將孩子們設計的油紙傘融合進班級環境里。更難得是,鼓勵孩子們再次走進傘博物館,對前一次獲得的經驗再進行更新,帶著不同的問題進入更深度的探索。孩子們對于一件事物的探索不是一次簡單地的參觀游覽就結束了,要讓孩子們的興趣持續延伸。 除了傘博物館,帶有江南特色、杭州特色的傘博物館、絲綢博物館也都是幼兒園的孩子歡樂的知識海洋。在走遍孩子們的教室之后,我們以為已經結束了這個園區,老師神秘地說,我們幼兒園也有一個博物館。跟著老師的指引,我們走進這間展廳,里面陳列了孩子們去傘博物館、扇博物館、絲綢博物館后探究出來關于傘、扇子、絲綢相關的文化藝術。孩子們在多次探究中學習到關于絲綢的常識和知識,孩子們用自己的表現方式展現給他們的觀眾。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去復現在博物館探究學習到的關于絲綢的來源、加工、設計、制作。用輕黏土捏出各式各樣的蠶寶寶,在配合上桑葉,模擬蠶寶寶的發育過程。再用泡沫小人制作的“抽絲剝繭”的制作過程,使用的都是孩子們熟悉的、經常使用的材料。最后充分發揮想象,給自己、給小伙伴們設計、制作服裝。這一套完整的《絲綢的一生》,讓我們沒有理由去懷疑博物館課程是否給孩子帶來價值。如果說孩子們的活動記錄是“博物”的過程,完成這個展覽就是孩子們由致知到創造的過程。博物館課程給孩子們帶來的僅僅是那些已經被歷史的車輪碾進土里的刻板知識嗎?幼兒園告訴我們:不是。博物館也是一個小社會,不僅僅是關于文化的知識,更有社會秩序、創造精神、工匠精神在其中。在幼兒園的各個功能室里,孩子們無一不在展現他們在博物館課程中獲得的碩果。建構室是所有功能室中空間最大的一個,給予孩子們建構的場地從桌面到地上,再到墻上。喜歡建構的孩子們這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興趣和精力。孩子們有很多未完成的作品留在建構室內,每個未完成的作品旁邊都有醒目的標識——保護作品,請勿觸摸。孩子們的作品就像是博物館里珍貴的藝術品一樣被重視著。哪怕是未成形的作品,安靜地在建構室里等待它的主人來喚起活力。墻上還留著孩子建構的步驟記錄和分析,仿佛能看到一個個小工匠在一絲不茍地建起最牢固的建筑。書法室在一個很通透的房間,只有一面靠墻。陽光穿過木質的古風門照射到書法室內。采用傳統的榻榻米竹席,整個環境非常文雅。墻面上堆疊裝飾的字不是工整的鐘繇楷書、不是龍飛鳳舞的王羲之行書、更不是奔放的懷素草書。而是一筆一劃都與孩子的畫作非常接近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象形文字,更符合幼兒園孩子們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從表象去認識世界。幼兒園正在用有趣的甲骨文,扣開孩子們面向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之門。走進木工坊,滿墻的工具著實驚人。那么多工具,孩子們會用嗎?但是掛在墻上操作流程照片,讓我們都打消了這個顧慮,孩子們不僅知道如何使用,技巧和安全也熟知,非常讓人放心。如果說還有什么更能打消我們的顧慮的,那就是木工坊里陳列的孩子們的作品。有的作品已經不再是寫實,還很富有創造力,就像是在看宮崎駿動畫片《哈爾的移動城堡》,設計豐富、結構復雜。我們無法猜測到這位小工匠是如何的奇思妙想,但是從豐富的色彩和材料的運營來看,他/她一定賦予了這個作品很多關于生活、關于世界美好向往。而這一切的作品,都來源于老師和孩子們在生活中收集各種各樣的材料:幼兒園淘汰的路牌、掉落的樹枝、壞掉的木制家具......在木工坊里,孩子們用不再具有生命的木頭,堆疊出了幼兒園生活的樂趣,藝術的意義也不過于此。建構材料、木工、書法,都是將有形狀的東西去呈現 ,但是在光影室,這里呈現的是無形的光。迷幻的鏡子迷宮,孩子們在這探索了很多路線和玩法。基礎的鏡子折射不同的光影,孩子們在無形中與光在做游戲。在靠近陽光的地方設置了不同的裝置給孩子們體驗光線在不同情況下的變化美工坊一直是幼兒園功能室里的頭號明星,但是幼兒園的美工坊一開場來了個“大家伙”。老師們把一輛廢舊汽車請進幼兒園,孩子們恣意在上面涂鴉創作。可以明顯看到孩子們的涂鴉已經一輪又一輪,靈感的火花一直在美工坊里閃耀。當然,除了這個大家伙,美工坊的每個角落都是孩子們揮灑藝術靈感的地方。從老師的角度來看,她們把美工坊設計成三個層次:點-線-面。點,就是筆尖一點。美工坊最外層區域就是孩子們用畫筆創作的地方。孩子們在這里用筆尖一點一點描繪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用撞色圓點點綴石頭、工具箱、椅子,也頗有些波點女王草間彌生的味道。用黑白點、潑灑的方式完成一幅寫意畫,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意境也油然而生。在孩子們眼中,不規則的線條、不和諧的顏色拼接交織也同樣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裝飾。面,則是對孩子美術能力的又一進階,他們在這里將完成更大的結構的藝術創作。紙張和布料就是那個“面”。扎染是同一顏色的不同程度的堆疊,形成不同的特色花紋。紙張則是不同形狀的拼接。孩子們從造紙開始了解這個“面”的結構。紙張的不同形態,可以成為不同的面被使用,它可以是載體,也可以是點綴。紙漿染上顏料可以作為畫作的一部分,在畫上不規則地拼湊出色彩碰撞的凌亂美。紙筒也是一個面,一個曲面,同樣是可以成為孩子們藝術表現的載體。隨著參觀腳步深入美工坊,我們最后看到是孩子們的服裝設計展。點-線-面是孩子們在美術領域中不斷深入了解結構和顏色的過程,服裝設計就是顏色和結構的集大成。孩子們在前面三個階段慢慢深入習得的美術能力,在這里完全展現出來。美工坊的材料是所有功能室中最豐富多彩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越多越好。幼兒園循序漸進、讓孩子們一步步去構建自己的藝術基礎。科學坊里的每個角落,都給孩子們種下了驚奇的種子。在動手試一試的過程中,孩子們總是會有很多“哇”發現,哇,彈珠滾的真快啊!哇,小船還會倒著開呢!每一次的“哇”,都帶領這孩子們走向下一次的探究與發現。繪本坊環境創設整體為溫馨風格。在氛圍營造方面,墻面色彩以黃色、橘色、淺紫為主;投放大量布制柔軟材料(地毯、靠枕、小沙發、手偶等);加入卡通可愛元素(昆蟲造型地墊、動物造型落地燈、船槳墻掛等)——整體給孩子帶來溫暖、童趣、明亮的感受。聲明:本文由幼師口袋原創,于杭州市人民政府機關幼兒園采編,文中圖片由幼師口袋編輯拍攝,部分圖片由幼兒園提供,盜圖必究。作者:小白,拍攝:韜韜、小白,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內回復“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