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峰花鳥畫三念想 ——寫在郭劍峰花鳥畫開展前 作者:賀萬里(美術評論家) 郭劍峰是我的老兄長老學長老朋友了。因為清代揚州畫派研究會,我們相處日久,互相幫助,我得其鼓勵與支持頗多;在藝術上我們也時常互相切磋,哦,實際上他的藝術閱歷,他對藝術的那個執著熱愛,對我的教益更多。這樣算來不禁感嘆,時光滄桑啊,一轉眼我們相識近20年了!
郭劍峰的繪畫,我最佩服的有三點吧。首先就是他的執著!他矢志不移地在花鳥畫領域耕耘,迄今有四十余年的光陰了。講到這里,我想起了鄭板橋曾有首詩中說他40年來畫蘭竹,現在時尚的說法叫“久久為功”。郭劍峰這么多年專注于花鳥畫研習創作,同樣可謂“久久為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在花卉草蟲繪畫領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入列于知名畫家行列。
再一個就是他的繪畫形成了自己非常鮮明的特色。一觀劍峰的繪畫,就感覺用色有特色,用色濃郁飽滿、對比強烈,這是看他的作品給我的第一印象,每一個觀看他的作品的觀眾都會感覺到精神一振!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因為我覺得繪畫表面上看是在用墨用筆完成的一幅視覺平面圖像,實質上講卻不是用紙筆水墨這些材料在做,而是畫家用自己的精氣神去表現自我!繪畫是畫家把自己的精氣神凝練于筆墨紙端而呈現出來,并且感染觀者的一個過程。好的繪畫作品能夠吸引每一個觀眾聚焦,帶動每一位觀眾的情緒滯漲,讓觀眾深深地被打動,感受到審美的熏陶與享受。觀郭劍峰的作品,你就能夠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你就能夠認同藝術作品的審美吸引力和征服力。
花鳥畫作品和山水人物一樣,最講究經營位置,也就是繪畫所講的構成吧。劍峰所營構的花鳥世界具有一種繁而不亂、簡而不空、左右呼應、穿插有致的品質,更為重要的是在我所看到所感受到的這樣一種氣質中,營造出了一種氣息凝練飽滿的感覺。這個所謂氣息凝練的飽滿感,我指的就是通過種種因素的構成所實現的一種和諧統一,氣韻生動。劍峰用筆的簡與繁、空與實,枝干與樹葉之間的穿插,歡快的鳥雀與沉穩的石塊之間的呼應,等等,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在他的作品中所看到的種種的畫面因素,在劍峰的筆下,最后都統一出了一個氣韻生動豐滿的完整畫面感。我覺得這是非常不易的,還是我前面所講——精氣神完備!精氣神完備,指的就是你能不能調動各種繪畫元素,而最終歸之于一的一個結果。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是一個宇宙創生的過程,然而對于畫家來講,卻要反過來,把萬物歸之于一,所謂孟子講的“萬物皆備于我”,還有石濤上人所稱的“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矣”,都是這個意思。觀郭劍峰的作品,我對這一點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郭劍峰的繪畫還有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書法筆意的運用。我非常欣賞他的書法作品,他非常善于寫篆書,在書寫凝重端正規范中透著一種意趣,他把篆書特別是把大篆之類的書法寫活了,這一點特別不容易,有些人寫篆書過于呆板,與之相比較就更看出他的難能可貴了。他將書法筆意用之于繪畫作品的時候,形成了一個非常有活性的畫面效果。我們看到了他的花鳥作品,用筆生動豐富,筆意的凝練中透著一種豐富多姿的韻致。我在觀賞他的行書作品,特別是那些書法楹聯匾額的題寫時,讓我們想到了他的繪畫,他的書法中有著繪畫的用筆和結體的鮮活生動,同樣也是韻味十足呀! 劍峰兄雖然已過耆宿之齡,但精力充沛,身體康健,我覺得這是畫畫人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性品質和優勢。這些年來,他經常在全國各地舉辦活動,會朋交友,切磋書畫;他的畫展開到了省內外各處,影響也越來越大。明人董其昌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為畫畫人的必需。而后也有更多畫者講到要交友交往,產生藝術的碰撞,思想的交鋒,這也是畫畫人之必需呀。劍峰交往有善緣,樂觀達道。常有人說畫畫畫到最后畫的就是修養,劍峰的善緣不也正是這種修養的體現嗎?!由此我們也更加期待劍峰兄花鳥畫藝術在未來有更大發展,取得更大成績! ▲劍石先生積極參加各類書畫公益捐贈活動 凝重蒼勁 獨出機杼 ——讀劍石書畫有感 作者:薛峰(美術評論家) 當我看到王個簃老師的畫,就想到劍石先生,因為他們的畫風非常貼近。劍石原名郭劍峰,自幼酷愛書畫篆刻,主要師承吳昌碩大師,旁涉歷代諸家之長,以及漢簡帛書等。三十余年來,筆耕不綴,亦曾受教于孫龍父、桑愉諸前輩。其書法、獨鐘情于石鼓文篆書。被稱為“石刻之祖”的石鼓文,據史載:“至唐始出于岐陽,先時散棄于野,鄭余慶取置于鳳翔之夫子廟,經五代之亂又散失。宋司馬池復輦置府學之門廡下。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傳師求于民間而獲之,十鼓于是乎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文字古樸雄渾,氣韻淳厚,與金文有顯著之異。其結體已接近小篆,他是在大篆已臻成熟,發展進入小篆這一過渡時期的產物。故近現代馬蘅先生曾發表過“石鼓文為秦刻石考”一文。歷代寫石鼓文的很少,直至清末吳昌碩主臨石鼓文,還有王福庵、鄧散木臨過石鼓。而石鼓的用筆力度、結體的耐看,均歸于“凝重”二字。
“凝重”首先是用筆,是反映在作品的線條上,枯澀相間,濃淡相宜,行筆似速非速,形成了筆力渾厚、形質凝重的氣勢。劍石的書法藝術即植根于此。 書畫同源,中國的書畫藝術,是以“意象”作為藝術本體,即“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情與景的混融與同一,是以意象的基本結構形態,由于“我”與“物”的關系,“情”與“景”的關系,“意”與“象”的關系之不同,意象的形態也就出現了差別,這就是各自風格,如有人追求“平淡天真”,有人追求“沉雄樸茂”等等,被成為儒家五經之一的“周易”就是以“象”來表達“意”的。這部古代哲學著作提出了“立象以盡意”的思想,采用象的方式來表達世界的奧義。劍石的書畫創作思想,即基于傳統的意象藝術體系的。
從認識上來看,劍石的傳統基礎再讀他的作品。 劍石的書法,擅長石鼓,寫得凝練遒勁,貌拙氣酣,堪稱一絕。他是在傳統基礎上發展、創造的。劍石的繪畫,長于花鳥。古人論畫,謂山水當取其氣、人物當取其神,花鳥當取其趣,愉悅精神之趣,所以他常畫的題材有“吉利福壽”(畫荔枝、佛手)、“寒香佳果”(畫紅梅、枇杷)、“安吉圖”(畫鵪鶉、荔枝、)、“蒲塘清艷”(畫荷花、翠鳥)等,為人之喜聞樂見,且形態活脫,多彩多情,多嬌多趣,那肆意縱橫、墨彩淋漓的筆墨,簡逸奔放,使花與鳥在彩墨交融的蕭蕭數筆之中,偃仰多姿,相映成趣。他用篆隸遒勁的筆法,融入繪畫造型與題跋,極大的豐富了畫品的意境和神韻,且具金石之氣。因為劍石先生還崇尚潘天壽大師之論畫云:“畫事不須三絕,而須三全。即詩書畫印。”因此,他力爭提高書、畫、印為一爐的藝術素養。故在構圖上追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的意境。所以,他的書與畫都相當耐看,一眼看去,就給人一種凝重蒼勁的精神,這種濃重蒼勁,獨處機杼的風格內涵,就是“雖枯而潤,以濕顯神,濃不焦燥,淡不灰暗,頗具醇厚、平淡、活脫之感。”其代表作“戰地黃花分外香”、“重陽”、“碩果累累”等被選入中國美協、中國書協所編的大型畫冊,其篆書石鼓文楹聯被評為全國銅牌獎。還有一些作品為各大博物館、出版社所收藏,其藝術傳略,也先后選編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當代篆刻家辭典》、《中國書畫家大辭典》以及《中國當代楹聯墨跡集》、《當代中國畫400家》等,這些辭書都收錄了他的奮斗足跡和探索精神。
然而,要形成一個有特色的藝術家,這特色是藝術的生命,這特色的形成需要學養、知識、意志和韌性,更須具有“超前”之意識,君不見,鄭板橋有首寫竹詩云:“細細的葉,疏疏的節,雪壓不垂,風吹不折。” ▲劍石先生繪畫作品 金農所畫《菖蒲》豎直堅挺的線條,雙鉤白描,筆筆遒勁,這鄭詩金畫都具有一種“超前”的現代意味。而今劍石的書畫作品,其金石氣頗濃,而書卷氣平淡。作品雖具凝重蒼勁風神,但過分凝重,也會像呆板傾斜,所以,在凝重中所創的姿態要穩中求變,穩中求活,要有靈動之氣,使畫面所營造的情景和意境,要向現實題材拓展,進一步做到寓教于樂。現劍石先生正值有為之年,血氣方剛,我衷心祝愿他的藝術,鴻圖大展。 2001年8月18日于揚州國畫院 繪畫作品鑒賞 書法作品鑒賞 篆刻作品鑒賞
▲圖為《揚州微視聽》主編涓涓與劍石先生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