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漢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我們都知道,對聯講究的是對仗工整、字數相同、結構相同,一般都運用的對偶語句。
然而明代有一副對聯,被稱為“史上最懶”的對聯。之所以這樣稱呼這副對聯,是因為它的上下聯是完全相同的。
這副對聯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寫的,它的上聯和下聯分別是“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
在我們看來,這副對聯的上下聯是完全一致的。但其實,它的上下聯意思完全不同。
我們都知道“好”這個字是一個多音字,當它讀第三聲的時候,可以組詞為“好的”“好時候”;當它讀第四聲的時候,可以組詞為“愛好”“喜好”。
于是,“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就可以翻譯為:當我們正處于讀書的好時候時,往往因為外界的誘惑而卻不愿意讀書。當我們想要去讀書的時候,往往會因為老眼昏花或者是腦子轉不過來而無法讀書。
簡言之,徐渭用完全一致的上下聯來規勸年輕人讀書要趁早,要珍惜時光。
徐渭的這副對聯對人們的影響深遠,而且還引發了無數人的模仿,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除此之外,關于對聯,古時候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蘇軾和佛印的謔聯。
據說,蘇軾在遇見佛印的某一天,正好遇到河邊的狗在啃骨頭,于是他便出了上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聽到之后很不開心,于是便將蘇軾的扇子扔進了河中,然后對出了下聯,水流東坡詩(尸)。
對聯有多種形式,春節掛的對聯叫做春聯,辦喪事掛的對聯叫做挽聯,辦喜事掛的對聯叫做慶聯。
對聯的歷史源遠流長,據說中國最早的對聯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寫的。不少學者普遍認為,對聯的成熟年代是在隋唐時期。
在這個時期,一些詩人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對句。
杜甫的“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后來,在這些詩人的參與下,對聯藝術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一直到現在,對聯仍然是我們生活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