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出人頭地。 比如說孔子,他是跟著母親顏氏長大的,父親叔梁紇在他3歲時就死了(參見《孔子家語》);還有孟子,剛生下來就沒了爸爸(參見《孟子注疏》);還有歐陽修,不到周歲就喪父,被母親和叔父帶大(參見《歐陽文忠公年譜》;比歐陽修稍晚的黃庭堅也是這樣子,十幾歲時父親亡故,只得投奔舅舅李常(參見黃庭堅《祭舅氏李公擇文》)。 以上事例統統屬實,但不足以證明幼年喪父就能讓人成才。實際上,我們更有可能在身邊和媒體上見到相反的例子,比如父母離異或者亡故,孩子生活上受打擊,精神上受刺激,變得內向、孤僻,甚至輟學,吸毒,走上犯罪道路……也就是說,孔子、孟子、歐陽修、黃庭堅,這些前輩先賢只是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小樣本,他們出身于單親家庭,卻能取得非凡成就,那是因為他們碰巧擁有特別強的自制力和抗壓能力,在嘗盡人間冷暖、歷盡世態炎涼之后,不但沒有自暴自棄,還成功地把壓力轉化成了奮發向上的動力。 下面我們要說的范仲淹,就是這樣一個特別勵志的小樣本。 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帶他改嫁到一戶姓朱的人家,所以他改姓朱,取名朱說(讀yuè)。兩歲大的孩子,當然沒有記憶,范仲淹在朱家長大,在朱家讀書,一直以為自己就是朱家的子孫。直到有一天,他勸朱家的兩個同輩兄弟不要鋪張浪費,人家非但不聽,還嘲笑他:“吾自用朱家錢,何預汝事?”(南宋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俺們花的是俺朱家的錢,跟你這個外姓有啥關系?聽聞此言,范仲淹大驚,四處調查自己的身世,才知道他不姓朱,而是姓范。 知道了身世以后,范仲淹不恥于寄人籬下,背上書箱離家出走。母親跑出來追他,他說:“母親不要擔心,兒子可以自立,等兒子金榜題名那天,再回來接您。”然后他單槍匹馬趕到當時的“南京”,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憑優異成績考進商丘官學。那一年,他23歲。 范仲淹在商丘官學晝夜苦讀,學到打瞌睡,就用冰冷的井水來提神。他脫離了朱家的供養,斷絕了經濟來源,所以衣食拮據,生活上十分節儉。據宋人筆記《東軒筆錄》記載,青年范仲淹自做自吃,一天只吃兩頓飯:每天睡前熬一鍋粥,第二天早上,粥會凝結,他切成四塊,用布包起來,帶到學校,上午吃兩塊,傍晚再吃兩塊。冷粥寡淡無味,他只能用咸菜疙瘩下飯,天天如此。 27歲那年,范仲淹如愿以償考中進士。29歲那年,他被派到安徽亳州做官,將母親接到了任上。 范仲淹文采出眾,格局宏大,居官清廉,能力超群,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極有建樹,最后升任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 我們知道,宋朝是古代中國最為厚待士大夫的朝代,中高級官員的俸祿高到了驚人地步。拙著《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考證過公元1045年范仲淹以“資政殿學士”出任“陜西四路宣撫使”兼“知邠州”時的收入,把他的工資、祿米、衣賜、薪炭、貼職錢和職田的田租全部加起來,按購買力折成人民幣,已經達到了年薪百萬的水準。 但范仲淹始終保持節儉的習慣,《宋史·范仲淹傳》說他“非賓客不重肉”,除非家里來了客人,否則餐桌上最多只有一道葷菜。他把俸祿節省出來,在蘇州老家買了幾千畝田地,用來供養族里的窮人,幫助沒錢讀書的范氏子孫讀書,幫助沒錢婚配的范氏子孫婚配,這就是中國家族慈善史上赫赫有名的“范氏義莊”。對于族人之外的讀書人,他也慷慨解囊,據他的玄孫范公偁《過庭錄》記載:“守陳,以己俸作布衾數十幅待寒士。”在陳州當官時,用自己的俸祿做了幾十件被子,送給當地的窮書生。 范仲淹還有一個表弟,家道中落,無力入學,也被范仲淹接到任上,與兒子們一起讀書。 這位表弟本名滕甫,字元發。宋朝第七個皇帝在位時,太皇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權勢熏天。高太后的父親名叫高甫,所以滕甫必須避高甫的名諱,以字為名,改名滕元發,字達道。 我們查《蘇東坡文集》,可以查到一篇蘇東坡寫給騰元發的《與滕達道第五十七簡》,書信大意是說,蘇東坡在山東登州做官,買到登州出產的幾百只鮑魚,寄給了滕元發。這說明滕元發與蘇東坡交情不淺。 多年后,滕元發去世,蘇東坡撰寫墓志銘,介紹了滕元發與范仲淹的關系:“范希文皇考,舅也。”范希文即范仲淹,皇考即父親,范仲淹的父親是滕元發的舅舅,所以滕元發是范仲淹的姑舅表弟。 范仲淹生于989年,滕元發生于1020年,兩人輩分相同,年齡卻差了整整一代。南宋時期,范仲淹的玄孫范公偁在《過庭錄》中寫道:“(滕元發)視忠宣為叔,每恃才好勝,忠宣未嘗與較。”“忠宣”是范仲淹的二兒子范純仁,他與滕元發年齡相仿,兩人一塊兒玩,滕元發總是拿出表叔的派頭,欺負范純仁,而范純仁忠厚老實,從來不跟這位小表叔計較。 范仲淹有四個兒子,都繼承了范仲淹的勤儉門風,生活很節儉,學習很努力,待人接物很厚道。跟四個表侄相比,滕元發的表現就差遠了,他寄人籬下,卻心高氣傲,既不聽老師的管教,也不聽范仲淹的管教。據《過庭錄》記載,他經常逃課,跑到外面騎馬。有一回,他試圖馴服一匹劣馬,馬一尥蹶子,把他摔了個大背跨,差點兒摔骨折。范仲淹狠狠訓了他一頓,但他不聽,頑劣如故。 《過庭錄》上還說,滕元發愛打球,球是用木頭刻成的,有小甜瓜大小,用一根曲棍去打,跟打高爾夫似的。范仲淹見他天天打球,很生氣,讓他把球交出來,然后當著他的面,讓手下人用鐵錘把球砸碎。鐵錘砸到球上,球沒碎,從地上反彈起來,正打在范仲淹額頭上。范仲淹抱著腦袋喊疼,滕元發站在旁邊幸災樂禍:“哼,真痛快!”范仲淹長嘆一聲,拿這小子沒辦法。 又據宋人筆記《梁溪漫志》記載,滕元發有一個很要好的玩伴,名叫鄭獬,與滕元發臭味相同。滕元發愛吃肉,鄭獬愛喝酒,兩人湊到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跟梁山好漢似的,江湖人稱“滕屠鄭沽”。他們曾經去寺廟里偷宰方丈的狗,被和尚們告到官府,差點兒挨板子。 另一部宋人筆記《避暑錄話》記載,滕元發醉醺醺地從外面回來,瞧見范仲淹讀書,作了一個揖,問道:“表哥讀的是什么書?”范仲淹說:“《漢書》。”滕元發捋起袖子喊道:“《漢書》里有一個漢高祖,大字不識幾個,卻當了皇帝,你讀書有啥用?”范仲淹張口結舌,答不上來,只能抱以微笑,看著表弟大搖大擺地離開書房。這段故事說明滕元發反應敏捷,天資聰明,也說明他真的討厭學習。 正因為討厭學習,所以滕元發科舉失利:他在1045年考進士,落榜了;1049年再考,又落榜了。后來他得知比他小幾歲的表侄范純仁都中了進士,深受刺激,終于把精力用在讀書上,終于在1053年中了進士。 中了進士,做了官,滕元發的本性仍然沒變,骨子里還是那個放蕩不羈的少年,在官場上屢出狂言。有一年,他和王安石共同主持科舉考試,將一份他認為比較出色的考卷排在高等。王安石懷疑他徇私舞弊,收受了考生的賄賂。他氣急,當場賭咒發誓:“茍有意賣公者,令甫老母下世!”(魏泰《東軒筆錄》,下同)我要是徇私舞弊,就讓我媽去死!那可是宋朝,是極為重視孝道的時代,拿母親賭咒發誓,說好聽點兒叫口不擇言,說難聽點兒就是大逆不道。王安石趕緊勸他:“公何不愷悌?凡事須權輕重,豈可以太夫人為咒也?”你怎能這樣不孝呢?什么事都要權衡輕重,怎么能因為這一點點小事,就拿自己的親娘起誓呢?你傻啊你! 幸虧滕元發是在北宋繁盛時期當的官,朝廷風氣比較正,對士大夫比較寬容,一個人無論是外圓內方還是劍拔弩張,只要才能出眾,都有機會發出耀眼的光芒。范仲淹外圓內方,成就非凡,滕元發個性張揚,同樣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甚至還當上了開封知府。《三言二拍》里有一位擅長斷案的“開封府滕大尹”,其原型就是滕元發。 最后再補充一點。范仲淹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開篇“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此“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同學滕宗諒,不是他的表弟滕元發。 |
|
來自: 昵稱4453873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