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當中,有眾多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頑固不化,在戰場上死撐到被俘甚至被擊斃。像黃百韜、楊干才、戴之奇等人都是戰敗自盡的,另外還有12兵團司令黃維這樣的頑固分子,被俘后改造二十多年仍不認錯。但是若要提到最固執的國民黨軍將領,上面這些人還都排不上第一。真正最頑固的蔣軍指揮官,要數黃埔軍校一期生宋希濂。為什么這么說呢? ![]() 選擇戰死固然需要勇氣,但那也不一定是真本事,在戰場上喪命的國軍高官其實并不少。宋希濂并不怕死,他的做法卻比別人更加頑固:早在1949年中期,宋希濂手上還掌握兩個國民黨兵團、近20萬重兵的時候,曾經和黃埔一期同學胡宗南商議,要把胡宗南集團以及他手里的部隊共計50多萬人撤到云南、甚至直接退到緬甸,幻想為國軍將來的“反攻”保存實力。 ![]() 宋希濂是會打仗的,有一定的戰略思維:畢竟解放軍再追,49年時也不太可能會追出國境。所以比起盲目戰死的那些將領,宋希濂的想法才是真正頑固不化,且有可能給我軍帶來一定麻煩的。但是老蔣不愿面對在大陸潰敗的現實,且礙于顏面,不允許把這50萬中央軍精銳提前后撤,宋希濂和胡宗南的設想泡湯了。 ![]() 宋希濂堅持認為,既然敗局無法避免,就要盡可能保存力量,等待國際風向變化,那么就必須把部隊撤到相對安全的大后方,而不是去四川。在老蔣固執己見,宋希濂集團和胡宗南集團撤退未果的情況下,只能在四川與解放軍二野主力進行決戰,而由于人心渙散實力不濟,宋希濂的兩個兵團很快就在川東地區被打跨,在胡宗南集團到來之前就被基本殲滅了。宋希濂手上只剩1萬多人,這個時候他做了一個令人非常吃驚的決定。 ![]() 宋希濂召集所有團級以上干部開會,開門見山地告訴大家,自己決定從此斷絕與老蔣的一切軍事聯系,關閉電臺不受國防部遙控指揮,并且也不會像很多國民黨軍將領那樣聯系解放軍進行起義投誠:他還是要頑固抵抗下去的,但是他接下來對下屬公布的這條路子,其他任何人都沒有走過,怎么回事呢? ![]() 原來宋希濂打算帶著剩下的部隊一路向西行進,穿過森林到西康打游擊,找到一個解放軍無法快速清剿的地方,作為根據地生存下來,等到合適的時機再里應外合發起進攻。在這期間他一不自殺,二不投降,三不接受老蔣的領導,相當于“自立門戶”了,關鍵自身實力還并不強。像這樣想法奇葩卻又頑固不化的將領,在國民黨軍歷史上只有宋希濂一個,可以算是在巨大精神壓力和矛盾下做出的離奇決定。 ![]() 話說回來,宋希濂作為老蔣嫡系的黃埔一期生,怎么會在戰爭后期對老蔣的抵觸情緒這么大呢?以至于寧可走上一條別人都想不到的絕路,也不愿意再聽老蔣的指揮調遣。其實在軍事生涯早期,宋希濂對于老蔣還是非常愚忠的,但經過抗戰和解放戰爭的多年征戰后,他認為“校長”并不具備高超的戰場指揮才能,卻喜歡跨級別的調動下屬,對于各級部隊也愛瞎指揮,這跟他們的對手解放軍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最終導致像杜聿明、廖耀湘等有才干的將領發揮不出實力,反而成了我軍的俘虜,老蔣本人難辭其咎。宋希濂所部在川東自身難保時,蔣氏父子還在進行荒唐調動,讓他們頂住劉鄧大軍鞏固成都門戶,這令宋希濂簡直欲哭無淚。 ![]() 在解放戰爭末期,宋希濂是國民黨軍中唯一一位“三不將領”,這是其他國軍指揮官所沒有做到的,當我軍最終在大渡河附近將宋希濂俘獲時,他身邊已經只剩十幾個士兵,衣衫襤褸沒有飯吃。但即便如此,此人仍然不肯投降,最后被送往北京功德林管理所,進行勞動改造。 ![]() 宋希濂能夠帶著殘部做出走向絕路的決定,說明他并不怕死,只是異常反感老蔣不切實際的軍事指揮和自私作風。宋希濂跟我軍眾多高級將領、干部有過淵源,他最大的遺憾就是曾害死自己的老師及好友瞿秋白,而他最欣賞的我軍將領,則是開國大將陳賡。陳賡于1961年不幸早逝后,宋希濂已經被特赦,離開功德林兩年。他得知陳賡的死訊后抱頭痛哭,說:中國喪失了一位可貴的將領,是國家重大的損失。 ![]() 宋希濂之所以和陳賡大將關系這么好,與早年的經歷有很大關系。1924年第一期黃埔軍校招生,陳賡和宋希濂成了同學,兩人都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及軍事潛力,因此在學校內成了要好的朋友,兩人經常一起討論軍事問題。1933年陳賡被抓,當時被捕的我黨我軍人員很有可能被槍決,但宋希濂和其他幾人在老蔣面前擔保,最終保住了陳賡的性命,最終陳賡逃出險境。 ![]() 解放戰爭后期,宋希濂戰敗被俘,輪到成功來看望他了。在五六十年代,陳賡和宋希濂曾多次見面。念及往日有情,陳賡大將對宋希濂仍然以舊時的同學和朋友相稱,十分親切,這令宋希濂非常感慨。1960年,也就是陳賡去世前一年,兩人還一起吃過飯。飯后陳賡特意拉住宋希濂,在院子里面一起合了影,兩人的友情從解放前一直延續到了60年代。 ![]() 但就是這樣一位特殊的國軍將領,既不怕死,也不愿投降,更不肯接受錯誤指揮的宋希濂,卻在功德林改造期間神奇地改變了自己的固執風格:由于我黨我軍的寬大政策以及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加上建國后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使得宋希廉從心底里發生了改轉變,他決心跟原先的舊生涯以及反動思想告別,表現非常積極。1959年宋希濂被特赦離開功德林,此后長期為兩岸的和平統一而奔走。1993年,宋希濂將軍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