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貝爾商道為大家介紹“鄉愿,德之賊也”的出處。然后分析鄉愿的兩個案例,第一是子貢贖人,第二是唐德宗免稅。最后總結鄉愿三大特征:第一是柔順奉承,第二是見利忘義,第三是似是而非。 一、“鄉愿,德之賊也”的出處《論語.陽貨第十七》 【原文】 【譯文】 貝爾商道認為鄉愿沒有原則,不講法律秩序,只是一味做濫好人,自己看到的,接觸到的人都一味示好,大家都說他好人,都想接近他,但整體的法律制度卻會蕩然無存,也沒有公平公正可言。 二、鄉愿案例一,子貢贖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 【原文】 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 孔子曰:“賜失之矣。夫圣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譯文】 孔子的學生子貢在他國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到魯國后拒絕收下國家補償金。 孔子說:“賜,你采取的不是好辦法。圣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你收下國家的補償金,并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收下補償金,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人贖身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于救落水的人了。” 三、鄉愿案例二,德宗免稅《資治通鑒·唐紀·唐紀四十九》【原文】 貝爾商道為大家簡單翻譯一下原文: 唐朝,某一年大豐收,有一天唐德宗外出打獵,到了一個農民趙光奇的家,唐德宗問他們快不快樂。結果趙光奇說不快樂,并且向唐德宗哭訴陳情,國家定的政策不兌現,先是說實行“兩稅法”,兩稅之外再無其他賦稅徭役,實際上稅外稅遠遠超過兩稅;后來又說議價收購糧食,實際上是強取,百姓一文錢都見不到;開始說交納糧食只需交到路邊,現在又讓送到京西行營,動輒數百里,弄得車摧牛斃,破產難支。德宗聽得不甚唏噓,當場就把這家人的稅負免了。 粗略一看,唐德宗十分體察民情,但實際上唐德宗的表現是鄉愿。稅是國家大法,應該一體適用,免了這家其他家呢?他不思索建立制度使人民休生養息,如果是苛稅傷民,就該減所有人的某些稅,如果是官吏貪賄,在國稅之外多辟財源,他就該好好整頓吏治。 四、鄉愿三大特征第一是柔順奉承。如果一個人沒有原則,沒有底線,沒有骨氣,沒有誠信、沒有敬畏,同時卻很執著,對于一些現世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樣的人一定會最終墮入鄉愿之流。 第二是見利忘義。鄉愿不像君子有規矩,有底線,他們無規則,無底線,唯利是圖,所以鄉愿之人對環境變化的回應非常迅速。 第三是似是而非。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鄉愿之人往往外表一團和氣、言語和順,招人親近,所以很容易得到眾人的好感。但是鄉愿似是非是、善惡難辨,具有極大迷惑性,一定要采取最大戒心加以防范。 貝爾商道認為,我們在做內容創業、個人IP賺錢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辨鄉愿之人,遠離鄉愿之人,篩選認可自己的用戶,努力獲得一千個鐵桿粉絲持續的認可,并且提供高質量的價值或服務,最終我們將收獲等值、超值的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