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起源于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的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  一、中藥發展
《五十二病方》載方約300個,涉及藥物240余種。 《神農本草經》分為上、中、下三品,載藥365種。書中還簡要賅備地論述了中藥的基本理論,如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辨證用藥原則、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種劑型,并簡要介紹了中藥的產地、采集、加工、儲存、真偽鑒別等,為中藥學的全面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石。 梁·陶弘景所輯《本草經集注》,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載藥730種。 南朝劉宋時期,雷敩著《炮炙論》,是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該書系統地介紹了300種中藥的炮制方法,提出藥物經過炮制可以提高藥效、降低毒性及便于儲存、調劑、制劑等。 隋唐時期《新修本草》該書收載國產和外來藥物844 種,由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組成,分為玉石、草、木、獸禽、蟲、魚、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九類。該書增加了繪制的藥物圖譜,并附以文字說明,這種圖文并茂的方法,開創了世界藥學著作的先例。《新修本草》是世上最早的一部藥典性著作,對我國和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宋·唐慎微編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該書載藥1558種,附方3000余首,每味藥物附有圖譜。 明·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該書共52卷,載藥1892種,改繪藥圖1160 幅,附方11096 首,新增藥物374種。本書按“從賤至貴”的原則,即從無機到有機、從低等到高等的分類方法,基本上符合進化論的觀點,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 《本草綱目》中的每一味藥都按釋名、集解、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分別敘述,詳細地介紹了藥物名稱的由來和含義、產地、形態、真偽鑒別、采集、栽培、炮制方法、性味功能、主治特點。《本草綱目》是我國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是我國科技史上極其輝煌的碩果,在世界科技史上永放光輝。 清代 《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為趙學敏所著,全書共十卷,載藥921種,在《本草綱目》之外新增藥物716種。 鴉片戰爭以后的百年間,中醫藥學的發展受到阻礙,解放前甚至瀕臨于被人為消滅的境地。 新中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中醫藥學的發展,組織編纂成《中國藥典》。《中國藥典》分為四部出版:一 部收載藥材和飲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等;二部收載化學藥品、抗生素、生化藥品以及放射性藥品等;三部收載生物制品 ;四部收載通則,包括:制劑通則、檢驗方法、指導原則、標準物質和試液試藥相關通則、藥用輔料等。2020年7月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公告,正式頒布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新版《中國藥典》于2020年12月30日起正式實施。新版《中國藥典》新增品種 319種,修訂 3177種,不再收載10種,品種調整合并4種,共收載品種 5911種。
二、中藥的產地與采集 1.道地藥材(又稱地道藥材),是指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豐富,炮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點的藥材。
2.常用藥物的道地產區: 甘肅:歸、芪、黨、黃、草; 寧夏:枸杞; 青海:大黃、蟲草; 內蒙:黃芪; 山東:阿膠; 浙江:貝母、白芍、菊花、白術、白芷、香附等; 東北:人參、細辛、五味子; 山西:黨參; 河南:四大“懷藥”——山藥、牛膝、菊花、地黃; 云南:三七、茯苓、木香; 四川:黃連、川芎、貝母、烏頭等; 江蘇:薄荷; 廣東:陳皮、砂仁; 3. 植物類藥材的采收,在藥用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時進行為好。 ①全草:枝葉茂盛的花前期或剛開花時 ② 葉:通常在花蕾將放或正盛開的時候
③ 花:通常在正在盛開的時候
④果實、種子“”果實成熟后或將成熟時
⑤根、根莖:陰歷二、八月
⑥ 樹皮、根皮: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間
⑦動物類藥材因品種不同,采收各異 ⑧ 礦物藥材大多可隨時采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