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淵源 得姓始祖:封父 封父。封姓源出于姜姓,是以地名為姓的姓氏。根據《姓苑》上記載,夏朝時封父被列為諸侯,封地在今河南封丘縣西封父亭,他的后代以地為氏,稱為封氏。故封氏后人尊封父為封姓得姓始祖。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的后裔鉅之后代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苑》上記載,炎帝裔孫名鉅,曾為黃帝之師。 夏朝時期,鉅的后代食采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為諸侯國,后人曾經稱其為封鉅、封父,屬于以地名冠稱為人名。 商末周初,封父國被周文王所滅,其國人分為兩姓,一為封父氏,一為封氏,后封父氏亦省文簡化為單姓封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封氏望族居于渤海郡(今河北滄縣),是為滄州封氏(渤海封氏)。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黃帝之臣封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封子,是遠古東夷民族的英雄,姜姓。由于他居于寧地(今河南修武),因此又稱寧封子。封子是制陶的發明者。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戰國末期齊國慶氏家族,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慶氏一族,是公孫慶克的后裔子孫,后因故有改姓為封氏者,逐漸形成江南封氏一族。 源流四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穿封戌,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源流五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是賁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根據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北魏時期,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是賁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是賁氏改為漢姓封氏,在隋朝時期成為大族,其后代子孫皆稱封氏至今。該支封氏望族居于洛陽郡(今河南洛陽),是為洛陽封氏。 源流六 源于官位,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1、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封人 封人,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位,負責管理國境,以及積土作堤垣等,隸屬于地官府司管轄。到了春秋時期,則專職掌管封地之疆界。在封人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封人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封氏。 2、出自宋朝時期官吏封彌史 封彌史,是兩宋時期設置的一種官位,隸屬于封彌院,在大遼、西夏、大金、蒙古、高麗、大理、安南等國中亦均有仿設。在封彌史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即稱封氏。 另外,其時諸國之官亦有漢化稱封彌氏者,后亦省文簡化為單姓封氏,如今朝鮮、韓國封氏一族即是。 ![]() 遷徙分布 當代封姓的人口大約有40萬,為第二百五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4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封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陜西是封姓的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封姓人口的18%。 全國封姓主要分布在陜西、山東、重慶、江蘇、廣西、河北、湖南、廣東,這八省區市大約占封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在貴州、四川等地。封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陜寧、甘肅南部、青海東南、內蒙古中部、晉豫鄂西部、云貴川渝、湘粵大部、桂瓊、江西西南、浙江北端、安徽東部、滬蘇魯、河北東南、遼寧南端,封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4%,居住了大約72%的封姓人群。 ![]() 姓氏名人 封衡 三國時魏國道士。據《后漢書》記載,他入山修道150余年,還鄉時,像20多歲的人。著有《養氣術》、《隱形法》、《衛生經》等。 封孚 字處道,渤海蓚人也。祖悛,振威將軍。 封肅 后魏尚書。有文思,博涉經史。著有《還院賦》,其辭甚美。 封隆之 后魏吏部尚書。奇謀妙算,知大政方略,歷事五帝,官歷侍中,再為吏部尚書,始終完名,世稱博大長者。 封延伯 字仲璉,渤海郡人,南齊避誅災喬居東海郡,頗有學問與操行,有高士(超世俗的人)風度。官至梁郡太守。子嗣遷廣陵之畔,廣納荒墾,逐成豪紳。 想要了解具體姓氏文化,可以參考北京家譜傳記機構編輯《百家姓尋根手冊》 書籍主要內容: 1.姓氏文化概論 2.姓氏淵源 3.遷徙分布 4.郡望堂號 5.家譜收藏 6.字輩排行 7.家訓選輯 8.姓氏楹聯 9.趣事典故 10.姓氏名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