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29日,華東野戰軍司令部頃接軍委電令:“蔣軍毫無出路,集中六個(整編)師于不及百里的正面向我推進,其缺點是兩翼及后路異常空虛,你們應以兩個至三個縱隊出魯南,還要準備在適當時機,以兩個縱隊經吐絲口攻占泰安,以上方針是因敵正面既然絕對集中兵力,我軍便不應再繼續采取集中兵力方針”。 ![]() 華東野戰軍1947年初正式組建時,共編有九個野戰縱隊共275000人,番號從第1縱隊到第10縱隊(不設5縱),另編設第11縱和第12縱單獨堅持在蘇北老區(大部被敵侵占),并未跟隨野戰軍主力行動,也未計入野戰軍總兵力。 其后從萊蕪戰役到孟良崮戰役的大捷,陳粟首長均采取“集中兵力與內線作戰”的方針,亦即全部九個縱隊統由“野司”直接掌握,在戰役中實施統一指揮,集中兵大打運動戰和殲滅戰,所以兩次大捷均殲敵數萬人。 何謂“內線作戰”?指的是華野主要在蘇北和山東等老解放區,被動迎擊敵人的所謂“重點進攻”。而軍委6月29日的指示電,完全改變了過去要求“華野不分兵,堅持內線殲敵”的方針,不僅命令華野主力分兵作戰,還要打到外線去,跳出老解放區的范圍,去攻略敵人的后方。 其實這封指示電讓華野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員粟裕,都感到有些突然,但是命令必須執行,于是經過緊急磋商,野戰軍全部九個野戰縱隊立即兵分三路作戰,史稱華野“七月分兵”。 ![]() 一、為什么要分兵? 我軍的戰略指導思想,一直都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比如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中,華野正是調動全部力量,以四個縱隊阻援以五個縱隊攻堅,才一舉打掉了蔣軍“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74師,重創敵軍士氣并有力震懾了其他各路敵人。 在這次虎口拔牙的戰役中,華野哪怕缺少一個縱隊的兵力,恐怕都難以達成在有限時間里、全殲整74師的戰役目標,畢竟外圍還有敵人十多個整編師的環伺和增援,攻堅苦,打援亦苦,華野兵力基本用到極限,畢竟在山東戰場,敵人的總兵力仍然占據優勢。 如果將華野主力分拆使用,必然出現圍殲敵人一個整編師都非常困難的情況,比如分兵不久以后的南麻、臨昫戰役,粟裕指揮四個縱隊連續捕捉圍殲整編第11師、整編第8師,均是功虧一匱,主要原因就是手中兵力不足,仗打得比較勉強,也有違我軍的戰術思想。 ![]() 那么,軍委此時為什么下令必須分兵呢?其中的原因很復雜,歸結最重要的有三條: 第1、由于戰場多位于我解放區內部,在戰爭的摧殘和蔣軍的大肆破壞下,蘇北和山東老區的百姓飽受蹂躪,解放區的經濟水平和支前能力,確實已經下降至最低點: 不說十室九空,也非常嚴重:比如農民的雞、豬和其他牲口能夠看見的不多了,村里的樹也少了,連青壯年的數量都少了。如果戰爭繼續在解放區扭打下去,華野和地方部隊幾十萬人,生存將出現極大困難。 而這正是蔣軍希望看到的局面,戰爭,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較量,僅華野的27萬大軍,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食?有多少傷員需要安置?又需要多少新兵補充?所以打到外線去,打到“蔣管區”去,是1947年我軍必須作出的重大戰略轉變,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 第2、既然劉鄧大軍12萬人馬將直插敵人腹心地區,則蔣軍必然會調動中原戰場上的機動兵力回援。為了減輕劉鄧可能的困難,華野提前分兵出擊,可以打亂敵人的兵力部署,吸引更多的敵人在山東和中原地區,能拖住多少算多少,多拖住一個整編師,劉鄧大軍就少一分壓力。 比如山東敵軍主力黃百韜的整編第25師,稍后就出現在大別山戰場上,那就是從山東戰場調過去的。如果華野不執行分兵出擊的戰法,會有更多敵人的精銳部隊南下增援,這個數字模型,讀者可以體會。 ![]() 第3、華野以有力一部出魯西,也是為了下一步順利挺進魯西南、豫皖蘇等中原大地,為完成中央軍委“三路大軍逐鹿中原”的戰略布局做準備,陳粟先動、劉鄧后出、陳謝隨之動作,成“品字型”在黃河以南完成戰略展開,堅決跟敵人爭奪中原。 而華野全軍西來肯定是不現實的,因為要留下一定的力量來保衛山東和蘇北老區,尤其是膠東解放區,否則老區和根據地全部淪入敵手也不行,所以只能“分兵”。 ![]() 二、華野如何分兵? 自6月29日接到陜北急電,華野只用了一天的時間進行研究和討論,1947年7月1日就完成了分兵部署,時間確實有些倉促,也反映了華野貫徹中央指示的堅決性。有必要介紹下當時華野的主要領導分工: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 華野第一次分散行動是兵分三路:以陳士榘和唐亮統一指揮第3縱隊、第8縱隊和第10縱隊(暫稱“陳唐兵團”)殺奔魯西;以第1縱隊司令員葉飛,統一指揮第1縱隊和第4縱隊(暫稱”西進兵團”),撲向臨蒙公路再向魯南和魯西南發展。 野司(含機關、警衛團和直屬部隊)率領第2縱隊、第6縱隊、第7縱隊、第9縱隊留在魯中的沂水地區,繼續從正面迎擊來犯之敵。說明一下,野司同時還指揮特種兵縱隊和兩廣縱隊(規模較小),因此下轄的縱隊番號實際共有六個。 ![]() 需要指出的是,華野“七月分兵”之后,所有臨時兵團和野戰縱隊仍然在“野司”的指揮之下,連蘇北方向(1947年底成立蘇北軍區,以11縱、12縱和三個獨立旅組成)之作戰,也受陳粟之遙制,分兵行動但并未分散指揮權。 這次分兵的主要結果是:華野主力(野司、四個縱隊、兩個特殊縱隊)留在了魯中、陳唐兵團(三個縱隊)前往魯西、葉陶兵團(兩個縱隊)則奔赴魯南。 不過由于分兵匆忙,許多問題沒有認真研究好,加之正值雨季,所以華野在首次分兵后的一段時間里,屢戰不利,遭受了很大困難。 ![]() 首先是華野主力在南麻、臨昫戰役中嚴重受挫,傷亡較大;葉陶兵團在攻擊滕縣的作戰中也告失利,差點被敵人五個整編師包了餃子;而陳唐兵團攻擊濟寧同樣失利,被迫撤至巨野地區休整。 在前述戰役戰斗中,華野都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且自身傷亡50000多人損失頗大(當然是華野全軍的傷亡統計),陳毅司令員主動承擔了責任,他在給軍委的報告中深刻作出了檢討:
![]() 華野暫時受挫并非我們在這里討論的主要問題,核心問題是,在華野“七月分兵”之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陳毅和粟裕仍然在直接指揮華野全軍作戰,陳毅司令員的檢討和擔責,也充分印證了這一事實。 因此,簡單地認為華野分兵后,粟裕副司令員的職權即被削弱,是缺乏軍事歷史研究的盲目結論,各部隊雖然分散行動了,但仍然在野司和陳粟首長的全權指揮之下,有一種東西叫電臺。 ![]() 三、華野再次分兵。 在解放戰爭中,有一個特殊點需要讀者理解:理論上說,各野戰軍是在各中央局、各大軍區的領導之下,但為了整體戰略上的“全國一盤棋”,戰爭時期各野戰軍的作戰行動是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的。 道理很簡單:軍情經常如火,戰機稍縱即逝,軍委只有越過中央局、大軍區兩級直接實施指揮,才能保證對戰役指導的及時性,這一精神適用于全部五大野戰軍(含華北軍區野戰部隊),打敗敵人是壓倒一切的任務。 那么為了各戰略區之間互相配合作戰,軍委也會經常性打破建制調動和使用兵力,臨時性調整作戰序列。 ![]() 比如劉鄧首長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南下大別山后,軍委再命令以同屬晉冀魯豫野戰軍的第4縱隊、第9縱隊和起義之38軍,臨時組成“陳謝兵團”南渡黃河殺入豫西,用以調動胡宗南集團并威脅中原蔣軍,而陳謝兵團即是受軍委直接指揮的“準戰略集團”,在這一特殊時期并不受劉鄧節制。 到淮海戰役打響之前,為了使中原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集中全力配合華野作戰,加之陜北我軍已轉入反攻,軍委又命令陳謝兵團所屬兩個主力縱隊“歸還建制”,重新納入中野作戰序列接受劉陳鄧首長之指揮。 這就是“部隊建制”和“戰時指揮權”的區別所在,不理解這一點,就無法真正弄懂華東野戰軍再次分兵以后的編制和指揮權問題。 ![]() 1947年8月4日,為實現“三軍配合,逐鹿中原”的戰略構想,中央軍委致電陳、粟、譚并告華東局:“華野主力(陳唐,葉陶五個縱隊)現在西邊,請考慮粟裕同志帶炮兵主力(指特縱)迅去魯西南,統一指揮該五個縱隊,積極策應劉鄧作戰”。 軍委的意見很明確,以華野副司令員粟裕帶特縱前往魯西南,統一指揮這六個縱隊挺進中原,而陳毅和野司應繼續留在魯中解放區與敵周旋。粟裕接電后“深感責任重大,請求中央讓陳毅司令員與他一同西去指揮”,8月6日中央復電同意。 經過通盤考慮,最終陳粟實施了華野的第二次分兵:野司率第6縱隊、特種兵縱隊前往魯西南,與葉陶、陳唐兩個兵團匯合,同時指揮臨時劃來的中野第11縱隊,共七個野戰縱隊加一個特縱,組成“陳粟野戰軍”(亦稱西兵團),執行配合劉鄧并經略中原的命令,也就是通常稱謂的“陳粟大軍”。 ![]() 而留在山東腹地的第2縱隊、第7縱隊和第9縱隊,則由譚震林和許世友共同指揮,組成“東兵團”,堅持在內線作戰,保衛根據地和解放區。關于二次分兵的要旨,8月11日軍委再電陳粟深刻指出:“總的意圖是將戰爭引向蔣管區,使我內線獲得喘息機會,以利持久”。 簡單來說,就是華野分為東(內線)西(外線)兩個兵團,全軍仍然置于陳粟指揮之下,但是陳粟首長和野司機關,隨西兵團行動,畢竟西兵團才是華野主力所在,且承擔任務更艱巨。 ![]() 四、華野第三次分兵。 1947年9月初,華野西兵團在陳粟的直接指揮下,在沙土集全殲蔣軍整編第57師,俘中將師長段霖茂以下7500余人,取得了一場久違的大勝。而在這次戰役中,粟裕集中了3縱、6縱、8縱擔負攻擊任務,另以4縱、10縱擔負打援任務,以1縱為總預備隊,是不是指揮著華野三分之二的主力? 其實在這次戰役之后,粟裕還曾調集西兵團全部力量(含中野11縱),在土山集再次圍殲胡璉的整編第11師,但是又未能成功。主要原因是胡璉每到一地,工事構建的非常快,抵抗非常頑強,而敵人的援軍來的也比較迅速,西兵團缺乏啃這塊硬骨頭的足夠時間,只好主動撤出戰斗。 之后為全面打亂蔣軍在中原的防御體系,配合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展開,1947年9月底,華野西兵團奉命繼續南下,越過隴海鐵路挺進新區:豫皖蘇三省交界地帶。 ![]() 實際上,陳粟野戰軍主力在豫皖蘇的作戰,持續了將近半年的時間,一直到1948年初,陳粟才接到軍委最新指示:要求粟裕率三個主力縱隊南渡長江,直接殺到敵人的后方去。粟裕當時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命令必須執行,于是選中第1、第4、第6縱隊作為未來“東南野戰軍”的主體。 鑒于第4、第6縱隊前期傷亡較大比較疲勞,陳粟建議將上述三個縱隊從豫皖蘇周圍地區,調至黃河以北進行休整,然后再執行南渡長江的任務,中央復電同意,同時要求陳粟前往華北當面匯報情況和領受任務。 在這樣的局面下,陳粟對華野西兵團再次進行了分拆使用,也就是華野的第三次分兵: ![]() 第1、第4、第6縱隊北上濮陽整訓,做渡江之準備;第3、第8縱隊仍在陳士榘、唐亮的統一指揮下,西進與陳賡兵團會師,遂行洛陽戰役;而華野10縱和中野11縱,則執行一項特殊任務: 護送大批物資和一批新兵,前往大別山對劉鄧部隊進行補充。其中陳唐兵團、華野10縱暫時劃歸劉鄧首長指揮,因為按原計劃,主持華野軍事的粟裕是要下江南的,這才是指揮權出現分割和變化的主因。 于是華東野戰軍在這一時期,根據形勢的變化,整體上一分為四:第1、第4、第6縱隊集中整訓,準備執行渡江南下的任務,臨時命名為華東野戰軍第一兵團,以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兼任兵團司令員,特別注意“兼任”一詞,華野司令部、特縱、廣縱亦同時在濮陽休整。 ![]() 第7、第9、第13縱隊(后建),以及地方部隊升格的渤海縱隊,繼續堅持在山東內線作戰,臨時命名為華東野戰軍第二兵團(不久改稱山東兵團),以許世友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委。考慮到粟裕即將南下,以及山東戰場情況的特殊性,軍委明令第二兵團暫歸“華東局”指揮,因為華東局領導機關正隨第二兵團行動。 第3、第8和完成任務北返的第10縱隊,劃歸中野劉鄧首長指揮,繼續在中原地區作戰,臨時命名為華東野戰軍第三兵團,以陳士榘和唐亮分任司令員和政委。 第2縱隊之前已奉命自山東南下,增援在蘇北地區堅持的第11縱隊和第12縱隊,三個縱隊共同組成野戰兵團,亦臨時命名為華東野戰軍第四兵團(后改稱蘇北兵團),以2縱司令員韋國清任司令員。 現在清楚了吧?華野第三次分兵,以及粟裕兼任第一兵團司令員,都是在確定粟裕率三個縱隊渡江南下的情況下,于1948年3月為適應新的形勢,對野戰軍戰斗序列進行的一次重組,是具有一定歷史特殊性的。 ![]() 五、華野開始集中。 后面的事情歷史愛好者大多了解,在粟裕的當面力陳下,軍委改變了組建“東南野戰軍”提前渡江的計劃,決定華野主力仍然留駐中原,與中原野戰軍共同配合,盡量多的殲滅敵人,把蔣軍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這就是1948年4月的“城南莊會議”。 期間還決定陳毅調任中原局第二書記、中野第一副司令員,關于這段歷史,筆者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專門的介紹,不再贅述。主席在送別粟裕時,還特別說明:“陳毅同志不回華野去了,以后華野主要由你來搞”,注意,說的是“華野”而非什么西兵團或者一兵團。 粟裕當場表態華野離不開陳軍長,于是陳毅保留華野職務,粟裕正式出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和代前委書記,成為華野的代理軍事和政治主官。 ![]() 既然不再先行渡江了,而是要在中原打大仗,于是有了5月間的豫東戰役。在陳毅前往豫西跟劉鄧匯合之后,粟裕率領華野的野司、特縱和廣縱、以及之前剛剛組建的第一兵團,南渡黃河發起豫東戰役,過河后中野11縱前來報到會師。 也就是說,粟裕這個“第一兵團司令員”的職務,僅僅是短期的臨時兼職,一旦軍委改變了原來的計劃,同意粟裕在中原大量殲敵的意見,則華野逐漸開始集中已成定局。因為即將開始的中原逐鹿,都是大兵團會戰,華野再分兵作戰明顯不合適了。 因此豫東戰役打響前,粟裕即向軍委申請,要求陳唐第三兵團“歸建”,什么叫歸還建制?當然就是原屬華野的部隊,指揮權重新交到粟裕代司令員手中。 ![]() 得到軍委批準后,粟裕指揮第1、第4、第6、第3、第8、第10和中野11縱,共七個主力縱隊(另附特縱、廣縱)打響了豫東戰役。也就是說,華野第一和第三兵團,在1948年5月已經完成集中,從而在豫東戰役中重創敵人,距離第三次分兵只有兩個月時間。 豫東戰役剛剛結束,1948年7月16日,主席在一天之內,連續給粟裕和許、譚發出四封電報,要求山東兵團乘敵人潰敗之際,奪取濟南機場并完成攻城準備,“爭取十天內攻下濟南”。 這就說明,粟裕代司令員作為彼時華野一號首長,同樣是有權指導(不是指揮)山東兵團之作戰的,只是指揮權尚未移交,第二兵團也未正式歸建。 ![]() 粟裕接電后經過認真思考,與陳士榘、唐亮、張震等首長聯名復電軍委:華野主力和山東兵團均已疲勞,即便許譚能夠奪取機場,攻城也較為困難,華野主力亦不能勝利完成打援任務。因此建議“許譚與我們爭取休整一個月,而后協力攻打濟南,并同時打援”,建議電隨即得到批準。 至8月中旬,軍委正式做出了“攻濟打援”的戰略決策,注意不再是“攻濟阻援”,而是既要拿下濟南,同時還要在野戰中尋殲徐州來援之敵,在這樣的情況下,華野全部集中作戰已成為必需。 1948年8月12日,粟裕率野司根據軍委的指示,動身前往山東曲阜,與山東兵團主要首長許世友、譚震林和王建安會合。這就意味著,在濟南戰役發起前,山東兵團(第三兵團)也已“歸還建制”,將在粟裕和野司的統一指揮下,發起濟南戰役。 ![]() 六、華野全軍集中。 1948年8月25日到29日,華野在曲阜召開了濟南戰前會議,會議由粟裕和譚震林(華野副政委,山東兵團政委是兼職)共同主持,而之前的第二、第三兵團首長們,自然是以部下的身份參會,說明華野曾經的第一、第二、第三兵團均已實現了集中。 會議期間,粟裕感覺整個戰役的兵力略顯不足,因此向西柏坡發出請示電,請求軍委批準蘇北兵團主力參加打援作戰,軍委復電同意韋國清率兩個縱隊(2縱、11縱)加一個獨立旅北上,如此,華野在濟南戰役中,總計投入了十五個野戰縱隊32萬兵力的強大力量。 這十五個縱隊包括華野原有的十一個野戰縱隊(不含12縱)、魯中南縱隊、渤海縱隊、兩廣縱隊和配屬作戰的中野11縱。期間山東兵團許司令員曾致電軍委,對攻城和打援的兵力分配提出意見,軍委在回電中再次明確:“整個攻城指揮,由你們擔負,全軍指揮,由粟裕擔負”! ![]() 什么叫“全軍指揮”?當然指華東野戰軍及配屬部隊的全部指揮權,這是在華野1947年“七月分兵”以后,全軍首次集中作戰,而粟裕代司令員也正式被授權,統一指揮華野全部力量,標志著華野分兵階段的結束,以及全軍指揮權的再次集中。 不過由于一年多的分兵作戰,幾個兵團長時間獨立活動,在全軍集中的初期,思想上還是有些混亂的,其實這在濟南戰役中就有所體現。為此,在濟南戰役勝利結束后,華東野戰軍根據軍委的要求,于1948年10月5日至24日,仍舊在曲阜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 這次會議的重點是傳達中央“九月會議”的精神,以及“加強紀律教育”,會上華東局饒書記做了重要講話,特別強調了加強紀律性的問題,講話內容很長,引用其中的幾段,完全可以說明問題: ![]()
”可是有些同志不尊重前委的領導,不服從粟裕同志的指揮,中央責成華野前委要開這一次會議,展開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斗爭,加強紀律性來保證勝利”!能不能看懂?不必再多說什么了。總之曲阜會議開得很成功,整頓了作風整頓了紀律,對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的實施,在思想上做好了準備。 1948年11月6日,粟裕代司令員率華野全軍大舉南下,打響了轟轟烈烈的淮海戰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