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拖曳著耀眼的尾焰拔地而起,將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6時56分,成功對接天和核心艙。 中國空間站實現核心艙、2艘貨運飛船、1艘載人飛船共4個飛行器組合運行。三名航天員進駐核心艙,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王亞平作為女航天員首次進駐空間站。 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身體狀態良好,標志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三步1階段)任務圓滿完成,中國空間站即將進入建造階段(第三步2階段)。 中國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寫下自己的詩篇。 地球上有國際空間站,我們為什么要自己建中國空間站? 蘇聯和俄羅斯航天力量雄厚,許多方面勝過美國,前后運行過8個空間站。1998年,國際空間站建立,2011年全部組裝完成。美國借助俄羅斯的空間站,節省了大筆費用,美國經常發射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而且美國還直接訂購俄羅斯的航天飛機。 這些年來,20個國家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共242 名宇航員登上國際空間站(截止2022年4月),其中美國152人,俄羅斯48人,日本9人,加拿大8人,意大利5人,法國4人,德國3人。1人上去過的國家有:韓國、英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瑞典、丹麥、以色列、巴西、哈薩克斯坦、阿聯酋、馬來西亞、南非。 這么多國家的宇航員登上國際空間站,卻沒有中國,因為國際空間站建造過程中,美國極力反對中國加入。2011年,美國甚至形成法律條款,即沃爾夫條款,由總統奧巴馬簽署生效。該條款禁止中國與美國在航天方面的任何合作,當然包括國際空間站的建設。 在美國的制裁下,我們的航天人沒有放棄,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走得非常穩健,采用“三步走”戰略組織實施。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由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任務完成。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對接技術等,由神舟六號至神舟十一號、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以及天舟一號任務完成。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分為空間站在軌建設的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由長征五號B首飛、發射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三號和神舟十二號、十三號飛船共6次飛行任務完成。建造階段將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實施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發射并在軌組裝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2022年底前完成空間站三艙組合體建造。隨后實施天舟五號貨運補給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 中國空間站命名為“天宮”,一般情況下駐留3人,在航天員輪換時最多可達6人,成為我國長期在軌穩定運行的國家太空實驗室。 中國空間站運行在高度340-450公里的近地軌道,在軌飛行可達10年以上,通過太空維修可以延長使用壽命,也可以擴展其規模。空間站的電源系統包含兩對“翅膀”,單翼翼展約30米的柔性太陽翼,為空間站提供可靠、充足的不間斷供電。 空間站基本構型有3個艙段,1個核心艙,2個實驗艙。每個艙都是20噸級,三艙組合體質量約66噸。 如果神舟飛船是一輛轎車,那么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相當于是一室一廳的房子,空間站則像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 核心艙命名為“天和”,全長16.6米,大柱段直徑4.2米,小柱段直徑2.8米,發射質量22.5噸,可支持3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供航天員工作生活的空間約50立方米,加上兩個實驗艙后,航天員活動空間整體達到110立方米。 實驗艙Ⅰ名為“問天”,實驗艙Ⅱ名為“夢天”,主要任務是開展艙內和艙外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也是航天員的工作生活場所和應急避難場所。 中國航天有今天的成績實屬不易,美國不但制裁我國航天行業,還把航天相關的大學全部制裁了。 黃河在咆哮,中國在崛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