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人,效法陰陽,用靜坐、調息,太極等養生方法調和身體,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統一,而盡終其天年。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氣,以耗散其真元。不知蓄養精神何等重要,只顧一時之快,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數半百而衰也。 古人虛邪賊風,能夠適時回避,內心恬淡安閑,真氣存內,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他們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真氣平順,他們都能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四月在脾,五六在頭,七八在肺;九十月在心,十ー十ニ在腎。 由于人氣與天地之氣都隨順陰陽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 應刺經脈腧穴,及于分肉腠理,使出血而止,如病比較重的應久留其針,其氣傳布以后才出針,較輕的可暫留其針,等到經氣循環一周,就可以出針了。 夏天的刺法,應刺孫絡的腧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氣盡去,就以手指捫閉其針孔伺其氣行一周之頃,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 秋天的刺法應刺皮膚,順著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論上部或下部,都用這個方法,觀察其神色轉變而止。 冬天的刺法應取于分理之間,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較輕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針,而稍宜緩下。春夏秋冬,各有合適的刺法,須根據氣之所在確定刺的部位。 黃帝間:診脈怎么診法? 岐伯答:診脈常在天剛亮時,此時陽氣尚未擾動,陰氣還未 散盡,因為此時未用過飲食,經脈之氣不會亢盛,絡脈之氣亦很調和,氣血又未擾亂,這樣,才能夠診出有病的脈象。診察病人脈搏的動靜,同時,看他的兩目瞳神,觀察面部色澤,分辨五臟是有余還是不足,六腑是強還是弱,形體是盛還是衰,綜合診治。 脈是血液所凝聚的地方。脈長說明氣機順達;脈短說明氣分有病;脈快說明心里煩熱;脈大是表示病熱進增;上部脈盛,是病氣塞于胸;下部脈盛,是病氣脹于腹;代脈是病氣衰;細脈是病氣少;澀脈是病氣痛;脈來剛硬過甚,勢如涌泉,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險的地步。 春季脈浮圓滑,秋季脈在膚方正而盛,秋季脈在下膚輕平,冬季脈沉在骨沉實。冬至后45天,陽氣微升,陰氣微降,夏至后45天,陰氣微升,陽氣微降。這個時間性與脈象是一致的。遲脈兩旁是季脅(胸肋的下部)。輕按尺部可以候腎,重按可以候腹。關部脈,輕按其左,可以候肝,重按可以候膈;輕按其右,可以候胃,重按可以候脾。寸部脈,輕按其左,可以候心,重按可以候膻中;輕按其右,可以候肺,重按可以候胸中。臂內陰經之分,可以候腹,臂外陽經之分,可以候背。寸之端,是候胸喉部疾病的,尺之末,是候少腹、腰、股、膝、脛、足中部疾病的。 用針準則如下:天氣寒冷不可刺,天氣溫和莫遲疑,月亮初生不可泄,月亮正圓不可補,月黑無光不要刺。 寒則會使血氣滯塞,熱則使血氣滑潤流利。要是虛邪賊風侵入,指下會感到時大時小,大代表病邪盛,小表示病邪退。補瀉在滎輸兩穴之間進行。 瀉法的操作如下: 治療時候在吸氣時進針,進針時勿使氣逆,然后留針靜候其氣,不讓病邪擴散;當等吸氣時轉捻其針,以得氣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氣的時候,緩慢起針,呼氣盡時,將針取出。這樣,大邪之氣都隨著針外泄,這叫做泄。 補法操作如下: 1、用手撫摸穴位→手指按壓穴位→手指按周圍肌膚→手指彈其穴位,令脈絡張開,左手按閉孔穴,不讓正氣外泄。 2、在病人呼氣將盡時進針,要像等待貴客一樣敬候其氣,等病人吸氣時拔出其針,那么氣就不會外泄了; 3、出針之后,應該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針孔關閉,真氣存在其中,大經之氣留于營衛而不泄,這稱為補。 病邪剛侵入人體,并沒有定著一處,推他就向前,引他就阻止,迎其氣而謝之,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假如病邪和真氣合并以后,脈氣并不現波動,那么該如何診察呢?細心審查三部九候的盛衰虛實而調治。檢查時,在他左右上下各部分,觀察有無不相稱或特別減弱的地方,就可知道病在哪一臟腑,待其氣而刺之,病立刻就會好轉。 春季治病取用絡穴,夏季治病用各經的腧學,秋季治病用六腑的合穴,冬季多用藥品,少用針石。 五臟不合是由于六腑閉塞所造成的。 太陰陽明篇29 春夏為陽春夏陽明實而太陰虛,秋冬為陰,秋冬太陰實而陽明虛。 脾不能獨主一個時季,借每季末的18日而施治。 三陰中,厥音為一陰,少陰為二音,太陰為三陰。 熱論篇第30 傷寒病,對受病未滿三天的可以通過發汗的方法使其痊愈,病已超過三天了,可以通過瀉下的方法使其痊愈,發熱期間,不吃東西最好。 痿論第44 1、五臟有熱,發為萎證,心臟熱形成脈萎,肝熱筋萎(房事太過),脾熱肉萎(久居濕地),腎熱骨萎(大熱引起)。 2、肝臟有熱的,面色青而爪甲干枯。腎臟有熱的面色黑而牙齒枯槁。 3、萎證該怎樣治療呢? 用補滎氣和通俞氣的辦法來調和虛實逆順。無論筋、脈、骨、肉,都各在其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病就會痊愈。按張志聰說法,正月、二月,人氣在肝;三月、四月,人氣在脾;五月、六月,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