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卷目錄 桂林府部匯考三 桂林府城池考 桂林府關(guān)梁考 桂林府公署考 桂林府學(xué)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一卷桂林府部匯考三桂林府城池考《府志》本府〈臨桂縣附郭〉桂林府城池 唐武德中,桂州總管李靖筑子城,在漓江西滸。周三里馀,高一丈二尺。宋皇祐間,平儂智高后,經(jīng)略使余靖筑外城,方六里。有門六。南曰寧遠(yuǎn)。北曰迎恩。西二曰平秋,曰利正。東二曰行春。其一為子城之江門。乾道間經(jīng)略使李浩,淳熙間經(jīng)略使詹儀之,紹熙間經(jīng)略使朱希顏,相繼修復(fù)。元至正十六年,廉訪使也兒吉尼始甃以石,謂之新城。明洪武八年,增筑南城。九年,設(shè)西壩開城壕,導(dǎo)陽江經(jīng)于新城,西門外通寧遠(yuǎn)橋,分二派,一南注,合雉山舊江。一東注,經(jīng)馬王閣后出象鼻山與漓江合焉。為門十二,曰東鎮(zhèn),曰就日,曰癸水,曰行春,曰東江,曰武勝,曰定西,曰麗澤,曰寶賢,曰西清,曰寧遠(yuǎn),曰安定。王安石有記。 外州縣 興安縣城池 唐李靖筑舊城,在今治西。明景泰間,始筑一土城。成化三年,都指揮馬義乃請巡撫都御史韓雍發(fā)帑銀五百馀兩,委參議馮維僉事袁凱提督增筑之。踰年而成,高二尋,周五百四十馀丈,池深二仞。 靈川縣城池 舊為土城。明成化六年,都御史韓雍命僉事袁凱都指揮馬義礱包廢土城而砌以石。周圍七百一十四丈有奇,闊一丈五尺,高二尋。越三年,巡撫僉都御史張鵬、巡按御史袁愷構(gòu)串樓九百馀間,以覆之。城遂完固,又有永寧鎮(zhèn)城,則鄉(xiāng)民筑以自守者也。 陽朔縣城池 舊無城。元至正七年,邑令明安依山筑城。前枕江,后背山,西倚鑒山,東接驛樓,其規(guī)模僅具,延袤十馀里,辟四門焉。按《通志》:南撫壽陽,北憑天鵝,東建敵樓,辟四門。明景泰三年,邑令吳洪宇于治東沿水一帶筑城百馀丈。成化三年,巡撫韓雍于治西筑城數(shù)百丈。弘治四年,僉事王本儉增高東城。嘉靖四十五年,僉事張命縣令李果修葺東城,增高四尺馀,自東城一帶,南接壽陽山麓,為門四。西城為門三。俱建樓天鵝都,利二山之間。皇清順治十年,封閉三門,僅存其四。 永寧州城池 舊惟土城。成化十八年,巡撫都御史朱英始廢土城而易以石。辟四門,有樓,南曰鎮(zhèn)寧,北曰迎恩,東曰水東,西曰安定。四面壕環(huán),深八尺,寬丈馀。按《縣志》:城東濱江,奔潰不時。萬歷間,筑堤以防之。 永福縣城池 舊無城。明天順六年,知縣鄭勝始筑土城。弘治九年,知縣羅子房復(fù)筑砌以磚。高三尋有咫,袤三里有奇。辟四門建樓于上。按《一統(tǒng)志》:四門曰東嶺,曰西江,曰龍溪,曰鳳山。義寧縣城池 舊無城。明天順六年,縣令鄭勝始筑土城。弘治乙丑,參議林璿僉事熊祥拓其基,復(fù)砌以磚。周五百一十二丈,西南以義江為池,東北皆有塘壕,門仍其舊,上冠以樓。 全州城池 舊無城。宋始筑土城,為門九。曰合江,曰廣安,曰湘春,曰朝京,曰登道,曰華陽,曰厚德,曰善俗,曰宣化。至元十四年,總管王文干改筑土城,北據(jù)山麓,南瞰湘江。乙未,總管石亨祖始砌以磚。明洪武元年,千戶喬用重加修筑,為門五。曰合江,曰達(dá)道,曰鎮(zhèn)湘,曰廣安,曰朝京。灌陽縣城池 舊無城。明洪武二十八年,建守禦千戶所,始筑土城。景泰元年,復(fù)砌以磚。正德間,參政彭夔重修,遂完固。 桂林府關(guān)梁考《通志》府縣《志》合載本府〈臨桂縣附郭〉東關(guān) 在永濟橋首。 南關(guān) 在城南馬神廟前。 北關(guān) 在城北拱極樓前。 中關(guān) 在文昌門外。 河泊關(guān) 在河泊所左。 陽橋 在譙樓前。宋名青帶,又名通濟。宣和間,知桂州呂源重建。至元己卯,燬于火。推官唐棣 復(fù)修建之。洪武間,知府焦仲才乃甃以石。迤西曰西水關(guān)橋,南曰南水關(guān)橋,東曰小橋,皆相通。永濟橋 即浮橋,在府城東江門外。明正德四年,都御史陳金建,后廢。皇清康熙五年,都察院金公捐資命司道李迎春孟泰知府翁應(yīng)兆重造大船四十八只,鐵鍊二,各長百丈馀。接?xùn)|岸,可通車馬,民便之。郡人包裕有記。 寧遠(yuǎn)橋 在府城南寧遠(yuǎn)門外。洪武十九年造,正統(tǒng)甲子秋,知府吳惠重修。 定西橋 在府城西門外。建有碑,湮沒于水。明正德十五年,水溢崩塌。巡按御史謝天錫重修。甘棠橋 在府城西南舊懷威門外。宋韓璜有銘。 武勝橋 在府城東南武勝門外。明洪武九年建。 天桂橋 在府城東。舊名嘉熙橋,橋之東涯有石筍自平坡突起,高約三丈,大可五十圍,形如礎(chǔ)柱。明正德間,靖江王修,近復(fù)頹圮。皇清康熙二十年,重修,易今名,鐫石,上有記。 富義橋 在寧遠(yuǎn)門外南街。明萬歷元年,重修。通濟橋 在山川壇前。 西新橋 在西新門外,洪武九年建。 成順橋 在江東。正德九年重建,周進(jìn)隆記。飛龍橋 在府城西十里。 馬溪橋 在縣東鄉(xiāng)二十里。 黃沙橋 在蘆田市北二里。 涼風(fēng)橋 在府城南五十里。 文昌橋 舊名武勝橋。萬歷二十三年,洪水沖壞,知府洪澄源重修。 葛老橋 虎望橋 黃河橋 俱在東北小江。 橫橋 在南門外蕭公廟之東。舊建以扼全城水勢,使之環(huán)繞漓山,以成衣帶。明弘治間橋圮,西水遂不能障而東流。靈氣盡泄,以致人民財物大不如前。即蒞茲土者亦因之少遜,故重建之,舉為最急。 東津 西津 烏龍渡 東江渡 木龍渡 宜山渡 湘山渡 慕化渡 魏家渡 竹風(fēng)渡 柘木渡 龍隱渡 興安縣 嚴(yán)關(guān) 在縣西南十七里。按《明一統(tǒng)志》:兩山對峙,勢極險隘。宋李師中詩:四年嶺外得生還,自顧無功但愧顏。欲識君恩至深處,嚴(yán)關(guān)便是玉門關(guān)。 下營關(guān) 在縣西五里。 萬里橋 在縣東北街漓江之上。明洪武八年,知縣魯孔達(dá)建。成化癸巳,重修。復(fù)建亭其上,吳玉記。 攀桂橋 在縣北。因雙女井水流至漓江東畔,筑堰道水,橫過北街,故立此橋。 白云橋 在縣東驛側(cè)。景泰五年冬十月重建。弘治五年,承奉章達(dá)用石圈砌。 朝天橋 在縣東北二里。 三里橋 在縣西三里,通南渠之流。 粟家橋 在縣東一里,南渠之上。 馬石橋 在縣西二里,南渠下流。 黃溪橋 在東鄉(xiāng)十五里。 白龍橋 在南鄉(xiāng)六十里。 杜山橋 在東鄉(xiāng)十七里。 乳溪橋 在西南十五里,即富溪橋。有大洞溪水流于巖下,深不可涉。元慶元間建。 大融江渡 在縣西五十里。其源自黃柏富江陸峒三江合流直下。 小融江渡 在縣西五十五里。 靈川縣 攀桂橋 在南市。 太平橋 在東市。 銀江橋 在東門外,今圮。 路江橋 在北郊外,元至正間建,今圮。 安行橋 在縣北七里,元至正間建。 普濟橋 在縣東三十里,元至正間建。 定江橋 在縣南四十里。 安行橋 在縣北七里,元至正間建。 五圈橋 在縣南五十里,元至正間建。 潯田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元至正間建。通濟橋 在縣東四十里,元至正間建。 楊柳橋 在縣東二十里,元至正間建。 富義橋 在東門內(nèi),明宣德間建。 吉利橋 在縣南十七里,明景泰間建。 北門渡 在北門外。 富洲渡 在縣南十里。 鎮(zhèn)江渡 甘棠渡 在縣南二十里。 三合渡 在縣西南二十里。 津頭渡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金龜渡 在縣東南三十里。 連棹渡 白石渡 蔡家渡 俱在縣東南 陽朔縣 石匱關(guān) 即老西關(guān),在縣西門外一里許。明洪武三十年建,后廢。崇禎十二年,知縣朱奉鑲于屏風(fēng)山龍躍巖重建一城,中造鼓樓,名曰新城,駐兵防守。 山南關(guān) 在縣治南。明崇禎十五年,兵憲陳起龍題曰江山鎖鑰。 榕樹關(guān) 在縣治西門外。 東桃關(guān) 即北關(guān),在縣城北。 金竹隘 在縣治北天鵝都利二山之間。明嘉靖元年,兵備楊必進(jìn)建城門一座。 廖家隘 即廖家峞,在縣治天鵝龍頭二山之間。 荊柴隘 在縣治西。 古敦隘 欄木橋隘 反石隘 古蠻隘 俱在廣和里。 琵琶隘 雞桐嶺隘 杜元山隘 俱在思明里。 雙月橋 在縣治前,即太平橋。宋紹興十一年,縣令趙渡建。明正統(tǒng)間縣令萬霽,萬歷十年縣令蔡貴,俱重修。八景中市橋雙月,此其一也。浴沂橋 在縣東南,舊名新橋橋。亭久廢。明正統(tǒng)二年,縣令萬霽創(chuàng)建。 龍母橋 在縣治浴沂橋之上,舊有龍母宮。步月橋 在縣治西,橋下有石似兕牛。 登云橋 在縣治西,又名大溪橋。 永壽橋 在縣治西,橋上有亭。 渡龍橋 在北門石龍江五里。 遇龍橋 在縣西二十里遇龍堡,相傳古魯班所造,缺一角,至今屢修不全。 羅漢橋 在縣南二十里,宋慶元二年,鄉(xiāng)人文進(jìn)建。 回龍橋 在縣西二十里,明永樂十年,陳必真建。 福興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明永樂十六年,舉人徐禮建。 攀龍橋 在縣東四十里,宋淳祐九年,鄉(xiāng)人屈汝 ![]() 留公渡 在縣東南二十里。 雙灘渡 在縣東北五里。 黃藏渡 在縣東北十里,即古祚渡。 興平渡 在縣北四十里。 十二渡 在縣東四里。 鑒山渡 在縣南鑒山寺下,又名山南渡。伏荔渡 在縣東十五里伏荔巡檢司前。白面渡 在縣東二十里白面村前。 廣化渡 在縣東南七里廣化村前。即管家渡。韓江渡 在縣南五里,名韓山渡,即田家渡。中渡 在縣南十里,即冰山渡。 五龍渡 在縣北十五里。 香頂渡 在縣東南十五里。 永寧州 高厄 低厄 橫山厄 三厄先年為蠻賊窠穴,今為樵牧之場。嗚乎,馭得其道,險隘壯我藩籬。馭失其道,險隘為賊逋藪。當(dāng)事者不可不慎。 馬騮寨 在長安里。 思美寨 頭口寨 水頭寨 俱在吉良里。 蘆花隘 安息隘 都狼隘 以上俱在長安里。 古底隘 在安和里。 古滿隘 在新興里。 桐木隘 在仁良里。 香山隘上園 順治十七年三月,永福縣賊首莫扶豹統(tǒng)賊二百馀賊婦七十八口突來據(jù)其中,為亂劫掠,城幾危。康熙七年,撫院于時躍命 巡道彭而述督參將馬應(yīng)魁討平之。俘其馘,至今始安。 胡原隘 豬羊隘 總甫隘 石城隘 蓮塘隘 俱在新安里。 三門隘 在安寧里。 南橋 西橋 北橋 富河橋 在州西南六十里。里旺橋 在里旺村。 太平橋 在城東南。明萬歷十六年造,二十三年重修,壘石。 盧徊橋 在良吉里。 富豪橋 在仁良里。東溪渡 在州東門外。 牛河渡 在州北二十里。 永福縣 華蓋橋 在縣治東,舊名獅子橋。宋淳熙四年建。 龍手橋 在縣西南五里,明洪武十年建。金山橋 在縣西南十里,明永樂間建。 鳳陽橋 在縣隔江,明成化六年建。 狀元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元至元間建,今廢。迎龍橋 江東橋 江西橋 善濟橋 在縣西,元至元間建。 迎恩橋 興賢橋 俱在縣東六十里。梅子橋 在縣西七十五里。 的橋 在的橋村邊。 接新橋 在東郊外,明正德間建。 古風(fēng)橋 在東宅里。 都濟橋 在縣西,元至元間建。 佛子山橋 在江畔,明嘉靖二年建。 西江渡 在縣西門外。 張峽渡 在縣東七里。 義寧縣 楊梅關(guān) 在縣東十五里,俗名楊梅山,臨桂縣地界。山勢崎險,草木交加,深溝絕峽,中通一蹊。常有蠻賊隱其穴。正德十五年,知縣梁順甫申請委通判王惠指揮陶綱,糾兵疏水芟草,填溝塞峽,其險遂平。 黃峰隘 在縣東三里外。常有靈川七都賊禦行人劫殺。崇禎元年,知縣李士震申請招兵日夜防守。 平原河胙隘 塘頭智惠隘 中江天堂隘潯江隘 透江隘 上江隘 葛江隘 石門隘 有石橫聳故名。惠政橋 在縣城南門內(nèi)。 朝真橋 在縣城北門外圣德觀前。 延祐橋 在縣城南門外。 通桂橋 在縣東南城外三里許,一名重泉橋。鳳泉橋 在平安鄉(xiāng)一都內(nèi)。 和豐橋 在歸政鄉(xiāng)三都內(nèi)。 普濟橋 羅固橋 大艷橋 俱在歸政鄉(xiāng)。 通惠橋 在平安鄉(xiāng)二都內(nèi)。 靈惠橋 在智惠江惠寧廟前。 義江渡 在義江浮洲塔左。 泗江渡 在縣西北三里。 白洑渡 在縣西南十里。 全州 黃沙關(guān) 寨墟關(guān) 明洪武初年建,今廢。 香煙寨 按《明一統(tǒng)志》:與淥塘長烏羊狀硤石磨石獲源共七寨,俱在本州境,宋置。 登瀛橋 在登道門外,舊名湘橋。郡守梁均重建。 吊橋 在西關(guān)外,舊以板。元大德間,甃以石,建亭。 螺橋 在厚德門外,郡守梁均建。 飛鸞橋 在城西五里許,跨洪巖渡。知縣唐遇新建。元至元庚辰,燬于火。監(jiān)郡教化的重建。明正統(tǒng)三年知州周健,成化十四年知州汪鏞,皆重修。正德戊寅,復(fù)燬。嘉靖六年,知州沈尚經(jīng)白于巡撫重建。皇清康熙十七年,橋忽崩塌。十八年征西將軍蔡元, 二十年巡撫都御史郝浴,重建。 廣濟橋 在州西五十里,蔣冕記。 行春橋 在州西二里。 官溪橋 石月橋 俱在升鄉(xiāng)十都,去城三十里。 七里橋 曲瀨橋 深溪橋 安道橋 雙橋 俱在北路。元大德間建。板皮橋 石梓橋 永新橋 羅江橋 俱在西路。明成化十四年,知州汪颙建。 南橋 白竹橋 女道橋 龍江橋 俱在七都。 壽榮橋 通湘橋 俱在六都。 石溪橋 回龍橋 水銀橋 俱在四都。 文家橋 在二都。明嘉靖元年建,縱二十馀丈,橫丈有五尺,覆瓦房,凡十有一間。 登云橋 在十七都。 左龍橋 在二十二都。 花橋 在二十三都。 會龍橋 在石塘墟。 金鸞橋 在建鄉(xiāng)。 建寧橋 在城外三十里。 龍引橋 在長鄉(xiāng)。 盈科橋 在五十二都。 實克橋 夏涼橋 俱在二十七都。烈水橋 在石梓鋪。 達(dá)道橋 在竹梅村。 塘村橋 在萬鄉(xiāng)四十八都,去城二十一里。大善橋 雙車橋 俱在四十九都。接龍橋 在五十都。 楊田橋 在萬鄉(xiāng)澤美村。 宅西橋 在萬鄉(xiāng)澤西村。 羅漢橋 在萬鄉(xiāng)。 登科橋 石板橋 俱在五十三都。火燒橋 金市橋 俱在五十四都。禮山橋 在三十一都去城七十里。 近瀧橋 在歌陂村,去城六十馀里。 迎湘橋 在宜湘市后,今廢。 鎮(zhèn)湘橋 在停渡廟前,今廢。 小橋 在四都,去城七十里。 大橋 在三都,去城七十七里。 石椅江橋 在十四都,去城四十里。 大銘橋 城腳橋 俱在萬鄉(xiāng)五十一都,去城五十馀里。 南家石橋 在五十二都,去城五十馀里。南渡 在南門外,通灌陽。 西首渡 在城北門外大江。 黃沙渡 在升鄉(xiāng),通永州府。 宜湘渡 在升鄉(xiāng),通寶慶府。 降源渡 在城東門外,通灌陽道州。 茆步渡 在城南七里。 平山渡 在城南二十里。 歌陂渡 在升鄉(xiāng)歌陂村,去城六十五里。南通永州,北通寶慶。 羅口渡 在宜鄉(xiāng),去城五十里。 野灶渡 在城南二十五里。建安墟渡 在建鄉(xiāng)。 大灣渡 在升鄉(xiāng)十都,去城二十五里。 寨墟渡 在長鄉(xiāng)四十五都山川源口,去城三十里。 流藍(lán)渡 在萬鄉(xiāng)四十七都,去城西一十五里。粟家渡 在東門外,通灌陽。 三漠渡 在萬鄉(xiāng)橋渡,去城三十五里。今建橋。 灌陽縣 昭義關(guān) 在縣東六十里。 蓮花寨 在縣西十五里豐下村。 龍巖寨 在縣西二十五里。 真武寨 在縣北十里。 黃牛寨 在縣西四十里。 小江源寨 在縣東二十里。 太平寨 在縣北十五里。 白面寨 在縣西八十里。 仁山寨 在縣西十里。 吉寧寨 在縣西一百里。按《明一統(tǒng)志》:去縣西八十里,隸縣境者,又有洮水灌水二寨,皆宋置。玉樓寨 在縣西三里。 白沙寨 在縣西三十里。 櫓山寨 在縣西三十五里。 魯塘寨 在縣西一百里。 寧江寨 在縣西十五里。 獅子寨 在縣西三十里。 人頭寨 在縣西四十里。 馬山寨 在縣西南三十里。 獨山寨 在縣西四十里。 水口寨 在縣西一百里。 又新立五寨: 巖寨 月山寨 春立寨 掛子寨 李公寨 龍川橋 在縣北三十里。 會湘橋 在縣北九十里。宋淳熙間,伐石為梁,大水沖激,木石漂蕩,雖經(jīng)修治,終非久遠(yuǎn)。縣令曲江龔俊捐資,命鄉(xiāng)老陸衡董其事,伐石拱橋,三眼以泄水勢,上覆以瓦亭十二間,以庇風(fēng)雨。 泉水橋 長寧橋 在縣城內(nèi)東二百步。明天順間,千戶陳銘捐資倡眾共成厥事。下石砌二拱,上瓦覆一亭,雨水可泄。 龍川橋 在縣北三里。明嘉靖間砌石為拱,高二丈馀,至今車馬可渡。 德興橋 在縣北十里。舊時砌石為岸,架木為橋,名曰登云橋。歲久頹圮。至明嘉靖間,易以石拱,上有欄干,高三丈馀,車馬可行。 賓家橋 在縣北十里。 復(fù)興橋 在縣西北十里。 鹽田大小石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 唐安橋 在縣北六十里。明洪武初,處士唐以廉同大覺寺僧異泉架木為橋,歲久頹圮。成化間,鄉(xiāng)人唐淑紀(jì)捐資倡眾砌石拱三圈,以泄湍急。 登瀛橋 在縣北五十里,地名大坊。 文村渡 在縣北五十五里, 玉樓山渡 在縣西三里。八景中所謂玉樓晚渡,即此。 寧江渡 在縣西十五里。 昌江渡 在縣西二十里。 時官渡 在縣西三十里。 昌家渡 在縣北三十里。 結(jié)頭渡 在縣北四十里。 沙平渡 在縣北四十五里。 唐村渡 在縣北五十里。 館驛渡 在縣北六十五里。 白水渡 在縣北七十里。 桂林府公署考《府志》本府桂林府治 在獨秀山下。明初,遷于譙樓街北,歲久傾圮。成化二十一年,知府羅珣復(fù)建前后堂、儀門、東西六房咸備。內(nèi)設(shè)經(jīng)歷司、照磨所、司獄司、興隆庫,皆撤故而更新之。按《通志》:康熙六年,知府翁應(yīng)兆重建。 清軍廳 督捕廳 理刑廳 三廳公署,按《通志》:俱在府署左右,今理刑員裁,署址猶在。 管糧廳 按《通志》:在廣儲倉右。 總督行臺 舊在桂林府北。成化初建。按《通志》:今廢。 巡撫都察院 按《通志》:原在桂林府學(xué)左,明成化初建。皇清康熙四年重修,十三年逆叛盡燬。二十二年,巡撫都御史郝浴改建府治東獨秀山之陽,規(guī)模閎敞,制度悉備。 總兵府 按《通志》:在榕樹門右。明成化七年建,都督總兵掛征蠻將軍印者居之,今廢。 副總兵府 在府治西南。按《通志》:今廢。 察院 舊在桂林府南。成化七年,遷于桂林府北,按《通志》:今缺裁。 清軍察院 按《通志》:明時廢。 鎮(zhèn)守太監(jiān)府 在府西南,即舊府學(xué)基址。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在府治東。明成化二十年,左布政何經(jīng)重修后堂儀門大門各三楹,正堂五楹,穿廊一楹,東西六房諸科共十四間。堂左經(jīng)歷司,堂右照磨所。儀門內(nèi)東理問所。大門內(nèi)西司。獄司公廨后有廣盈庫,架閣庫。按《通志》:康熙二十一年,布政顏敏重修。 廣西等處提刑按察使司 在府治北。明洪武間立。正統(tǒng)六年,按察使章聰重建。成化二十年,按察使孔鏞重開大之,拓為正堂五楹后堂三楹左右耳房六間,東西六房各十四間,儀門大門各三楹,堂左經(jīng)歷司,堂右照磨所,知事廳。大門內(nèi)西司獄司,儀門內(nèi)東架閣庫,后燬。康熙七年,按察使楊晙重建。 分守桂平道 在城隍廟左。按《通志》:在布政司東,今廢。 布政清軍道 在清軍察院左。按《通志》:明時廢。督糧道 在王府前東。按《通志》:今廢。 桂林分巡道 在按察司之東。成化二十年,副使林符建。 清軍道 在按察司大門左。 提學(xué)道 舊在府治北,后以宣成書院為之。皇清康熙初,改建于王府坪。孫延齡叛兵燬。二十年, 改建于西門內(nèi)。二十一年,督學(xué)王如辰復(fù)改遷于府治北。 廣西都指揮使司 在布政司左。內(nèi)設(shè)經(jīng)歷司、斷事司、司獄司。按《通志》:久廢。 貢院 舊在城西勝仙門。宋乾道中建。明天順間,徙于新西門,今鎮(zhèn)守太監(jiān)署之右。嘉靖四年,監(jiān)察御史謝汝儀重修。按《通志》:在府治東獨秀山下,舊為明靖江王府。皇清康熙五年,改建都司舊署。二十年,復(fù)以舊靖江王府改建。按舊江王府,洪武三年,明太祖封其兄之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建王府于桂林東城內(nèi),歷傳十馀世。至皇清順治七年,定南王孔有德戡定廣西,駐節(jié)王府。 九年為偽安西王李定國所陷,定南王自焚死。康熙二年,錄定南王功,遣其子婿孫延齡為將軍,仍駐藩府鎮(zhèn)守。十三年,延齡叛。十八年,討平。二十年,署撫院麻勒吉改為貢院。 府學(xué) 按《通志》:在明倫堂后。皇清康熙二十年,教授高熊徵重修。 稅課司 在府治北。按《通志》:今圮。 廣儲倉 在府治東。 遞運所 在府治北漓江之濱。按《通志》:今圮。陰陽學(xué) 在舊府東。按《通志》:今廢。 醫(yī)學(xué) 在府治北。按《通志》:今廢。 僧綱司 在府治南寧壽寺。 道紀(jì)司 在府治東南五岳觀。 臨桂縣治 在舊府學(xué)基,名始安。唐貞觀易今名。后徙于府西北隅利正門下。洪武初,始遷本縣學(xué)基。前后有堂,左右有六房,門外有申明旌善二亭。按《通志》:在府西南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張遴重修。 縣丞署 按《通志》:在縣治左。 典史署 按《通志》:在縣治右。 蘆田市巡檢司 在府東三十里。 兩江口巡檢司 在府西五十里。 湘山渡巡檢司 在府南四十里。按《通志》:三司俱廢,基存。 鄉(xiāng)約所 養(yǎng)濟院 在府城南門外,收養(yǎng)民之孤貧者。存恤院 在府南,收養(yǎng)軍之孤貧者。 惠民藥局 元置局于大街熙春坊之西。 外州縣 興安縣治 洪武八年,知縣曾孔傳始建后堂,正廳各三間,幕廳一間,儀門三間,鼓樓一座,六房八間。內(nèi)為知縣典史宅,外有旌善申明二亭。按《通志》:后圮。順治間復(fù)建。 察院分司 按《通志》:今廢。 分守道 按《通志》:今廢。 守備府 按《通志》:在縣治西,久廢。 府館 按《通志》:廢。 濟留倉 按《通志》:今廢。 鹽沙寨巡檢司 在縣西三十里。 唐家鋪巡檢司 在縣北五里。 陸洞巡檢司 在縣西南四十里。按《通志》:俱圮。陰陽學(xué) 在縣治東。按《通志》:今廢。 醫(yī)學(xué) 在縣治西,按《通志》:今廢。 僧會司 在寶塔寺。 道會司 在北極觀。 靈川縣治 洪武元年,知縣劉延創(chuàng)建。成化十三年,知縣沈溥重建正堂三間,幕廳三間,鼓樓一座,東西六房十二間,吏舍十八間,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宅各六間。外有申明旌善二亭。按《通志》:后圮。順治十八年,知縣王孫盛重修。 御史行臺 按《縣志》:在縣左。前為門三間,次為儀門三間,中為堂東西廊各三間,堂后為過道,為寢室。右為廚室,左為亭三間。洪武間,知縣劉延立。嘉靖戊戌,巡按御史諸演拓西垣。有小路巡警。 布政分司 原同桂林道。弘治十五年,知縣李榮改建在如意寺之右。按《通志》:今廢。 按察分司 在縣左。洪武元年,知縣劉延創(chuàng)建。成化三年,知縣曾鐸重建。按《通志》:今廢。 府館 在縣南。成化五年知縣曾鐸建。按《通志》:今廢。 縣丞署 按《通志》:在縣治內(nèi),今裁。 主簿署 按《通志》:在縣治內(nèi),今裁。 典史署 按《通志》:在縣治右。 千秋峽巡檢司 在縣北五里。 白石潭巡檢司 在縣南三十里。按《通志》:在縣 北三里。 陰陽學(xué) 在縣之北。按《通志》:今廢。 僧會司 在大雄寺。 道會司 在崇真觀。 養(yǎng)濟院 在縣北。正德十三年,知縣馮賓建。陽朔縣治 在都利山下。明洪武元年,知縣韓政甫始建。正統(tǒng)元年,知縣萬睿重建其正堂幕廳六房儀門咸備,外為申明亭旌善亭。按《通志》:唐寶歷元年,渤海李湜攝令,始刱棟宇門臺。吳武陵有廳壁記。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達(dá)魯花赤兼勸農(nóng)防禦事。明安溥化改建縣治東向。明洪武元年,縣令韓政甫創(chuàng)建今治,南向。中為牧愛宜民堂,堂后正北為正衙。堂之左為巡捕廳,歲久傾圮。正統(tǒng)元年,縣令萬霽見衙舍儀門俱無片瓦只柱之存,而幕廳之制尤為卑隘,改而新之。作后堂名曰平政堂,搆川堂,建戒石亭,作儀門,為吏舍。儀門之內(nèi)東接吏舍,為土神祠。儀門之外,為寅賓館,其西為獄大門,上有樓,即鐘鼓樓。門內(nèi)東西列為申明旌善二亭。成化五年縣令楊剛,正德九年縣令陳純,嘉靖二十年縣令王時中,俱重修。萬歷二十七年,縣令陳天德修造正堂。三十年,縣令王之臣修建鼓樓。崇禎十二年,縣令朱奉鑲見鼓樓不便于官民,乃拆去,修建大門。后因兵燹,凡官署民舍悉為焚沒。至皇清康熙丁未歲,邑令陳石庵仍于縣治舊址選石驅(qū)糞土,募匠鼎新。重建頭門三間,儀門三間,大堂三間,曰惠民堂。甬溜之前搆捲棚三間。堂后建川堂一所,后堂三間,再后搆住宅樓房五間,東西二廂,下房六間。川堂之左建悠然亭三間,頭門外建土神祠一所。前后垣墻,煥然一新。復(fù)捐資助建捕衙署。 按察分司 在縣治西。知縣萬睿建。 伏荔布巡檢司 在縣南十五里。 白竹寨巡檢司 在縣西二十五里。 濟留倉 四廒。 陰陽學(xué) 在縣治南。 醫(yī)學(xué) 在縣治北。 僧會司 在鑒山寺。 道會司 在北極宮。 預(yù)備倉 正統(tǒng)元年,安成萬霽建。 永寧州治 在府城一百五十里。本始安縣地,唐析置純化縣。永貞初,改慕化縣。乾寧初,又析慕化置古縣,屬始安郡。宋屬融州,后屬靖江府,元因之。明為古田縣,后改為永寧州。皇清因之。按《州志》:明弘治初,猺蠻占據(jù),公私廬舍悉燬。萬歷三年,知州唐執(zhí)中請于憲,創(chuàng)立大門、儀門、正堂、后堂各三間。三年,知州鄭應(yīng)齡增建戒飭亭一座,后堂五間,捲棚三間,幕廳三間,東西六房十間,吏舍十間,賓館神祠各三間,旌善申明二亭,東西庫二,東西舍二,東監(jiān)房俱備。九年,知州尹廷俊重修正堂,后為川堂。皇清康熙十年,知州朱王造重修大堂一座,為忠愛堂。捲棚三間,儀門五間,大門譙樓一座三間,又蓋永盈庫一楹,東西房共十間,有碑記。堂后為知縣衙,堂左為永盈庫,右為管糧廳、六房吏廨。又改永豐倉于州衙后,六間。倉之前左為義倉。明萬歷十七年,知州事楊應(yīng)曉重修。門內(nèi)右為吏目廳,外左為土神祠,右為監(jiān)房。大門一座。門外左牌坊二座。十九年,知州劉邦重建地字廒一間。三十年,知州林裕陽重修官衙大門,左置存留庫一所,右置義倉二所。后因故明兵變,止存大門大堂,其馀盡為丘墟。知州白意刱建后堂五間,二堂、廚房、書房、儀門、土神祠、東西公廨各三間,庫房二間,宅門一間。 吏目廳 按《通志》:在儀門內(nèi)。 兵備道 按《州志》:在州治南城隍廟右。明隆慶六年,副使黃扆建。萬歷二年,副使莊國禎增建后堂五間。四年,吳善增建轅門二坊,大門儀門二座,廂房廚房共二十間,書房四間,皂隸軍牢房一間。二十二年,副使凌嗣音重修,因兵變俱廢。 參將府 按《州志》:在城隍廟右。明萬歷七年建。十六年,參將劉綎重修正堂共四座,廂房廚房共四間,書房二間,健步軍牢房二間,大門儀門二座。左為寅賓館,右為土神祠。大門外牌坊二座。三十年,參將陳大器亦重修。參將周世亨又重修大堂川堂轅門。 守備廳 按《州志》:在州治西。守備賈順購民地蓋住房三間。皇清康熙十年,守備李進(jìn)孚擴前地,蓋大堂三間,捲棚三間,大門二門各三間。于右側(cè)鑿池,蓋書房三間,左右?guī)抗捕g。 桐木鎮(zhèn)巡檢司 在州南六十里。 陰陽學(xué) 在州治南。 醫(yī)學(xué) 在州治南。 道會司 在觀音閣。 古田所 按《州志》:在州治右。隆慶五年建,十九年重修。堂房共六間,二門大門各一座,二門外左為監(jiān)房,今廢。 演武場 按《州志》:在州南半里。舊在州西數(shù)里步西營頭下,因春潦,移今所。副使吳善建,中振旅堂,左旗纛廟,右勝算堂。萬歷二十二年,參將李應(yīng)陽于場地左右各培土數(shù)丈,移照壁進(jìn)前數(shù)丈,規(guī)制益廣。 都狼公館 按《州志》:在都狼堡內(nèi)。舊在大長江,萬歷二十三年,副使郭宗磐改建于都狼嶺。因往來不便,尋廢。三十二年,知州林裕陽復(fù)建于都狼堡內(nèi)。往來適均,因故明兵變,盡為蓁莽。興隆公館 按《州志》:知州尹廷俊建,在興隆館左。兵變亦為蓁莽。 永豐倉 按《州志》:在州衙后。皇清康熙十年,知州朱王造重修。 鄉(xiāng)約所 按《州志》:在太平寺后。知州尹廷俊創(chuàng)建。萬歷三十三年,知州林裕陽重修。 養(yǎng)濟院 按《州志》:原在城西。萬歷十四年,徙建東城外。二十一年火變,知州龐尚龍改建于北門外。 永福縣治 在鳳巢山下。按《縣志》:在鳳凰山下。明洪武二年,縣丞康孝良刱建。永樂二年,燬于火。十一年,知縣鄭曦重建。天順六年,知縣鄭勝重修。嘉靖十四年,又燬于火。十五年,知縣陳天韶重建。典史幕廳在儀門內(nèi)左。萬歷四十八年,知縣勞紹龍重修。 分司 按《通志》:久廢。 桐古寺巡檢司 在縣東北四十里。 蘭麻鎮(zhèn)巡檢司 在縣西南四十里。 陰陽學(xué) 在縣西。 醫(yī)學(xué) 在學(xué)西。 僧會司 在山乘寺。 道會司 在紫極觀。 義寧縣治 晉天福八年立。宋淳祐中,知靜江義寧縣主管勸農(nóng)公事曾垓重修。明宣德間,知縣吳锜鄭勝重建。正德癸酉,知縣潘志高復(fù)修正堂后廳各三間,幕廳一間,東西吏房各三間,縣門外有旌善申明二亭。按《通志》:明末圮。順治間,重建。左為典史署。 分司 在縣治南門外。 府館 在縣城東門外。 桑江口巡檢司 在縣西北三十里。 預(yù)備倉 在縣正東門內(nèi)。 濟留倉 在縣門內(nèi)西。 陰陽學(xué) 醫(yī)學(xué) 按《通志》:俱廢。 養(yǎng)濟院 在縣城南門內(nèi),正德十六年建。漏澤園 在縣城外東北。 全州治 在清湘縣舊基。元總管石亨祖建。明洪武初,知府章復(fù)重修。正統(tǒng)間,知州周健重修正堂幕廳各三間,后廳五,東西房十二,儀門五,鼓樓架閣庫各三間,外有申明旌善二亭。按《通志》:后圮。康熙元年,知州馮源泗重建。 同知衙 按《通志》:今圮。 通判衙 按《通志》:裁廢。 吏目衙 按《通志》:今圮。 東察院 按《通志》:在旌善亭東。 西察院 按《通志》:在陰陽學(xué)后。明太守章復(fù)建,今廢。 布政分司 在元妙觀左。 按察分司 在州治東。洪武三年,知府章復(fù)建。成化六年,本司僉事羅明重修。 府館 在州治左。 鎮(zhèn)撫司所 按《通志》:在東北隅,今廢。 參將府 按《通志》:廢。今住民房。 守備廳 按《通志》:新設(shè),住民房。 稅課局 在州治西。舊為稅課司。知府章復(fù)建。洪武九年,改為稅課局。 長盈倉 在州治后。洪武二年,知府章復(fù)建,十五年,知州林仲顯以清湘縣舊基改為預(yù)備倉,今燬,以民房為之。 遞運所 在州治北三里。知府章復(fù)建。成化十三年,知州汪鏞修。 柳溥巡檢司 在升鄉(xiāng),去州七十里。 建安巡檢司 在州治西一百里。 西延巡檢司 按《通志》:在西延,去縣治一百里。元至元間設(shè),尋廢。洪武六年,重建。 陰陽學(xué) 在州治東。按《通志》:在西察院東,今廢,醫(yī)學(xué) 在州治南。按《通志》:在千戶所東坡上,今廢。 僧正司 在湘山寺內(nèi)。 道正司 在元妙觀內(nèi)。 養(yǎng)濟院 正統(tǒng)元年,知州周健建,置于湘山寺前。成化丁酉,知州汪鏞重建。 灌陽縣治 自隋己置。先屬永州府,后屬全州,其來遠(yuǎn)矣。其創(chuàng)建姓氏失傳。至宋淳祐辛亥,縣令主管勸農(nóng)公事兼弓手寨兵軍正寶邸張從龍重修。至明初兵燬。復(fù)建后室及譙樓左右吏房。按《通志》:明初建,正堂后堂六房俱備,后毀。皇清康熙八年,知縣單父牧重修。 典史衙 按《通志》:在儀門內(nèi)。 吉寧巡檢司 去縣西八十里。明洪武年間設(shè)。按《通志》:今廢。 醫(yī)學(xué) 陰陽學(xué) 按《通志》:俱廢。 僧會司 道會司 按《通志》:俱廢。 預(yù)備倉 在縣西。嘉靖三年,知縣周應(yīng)祿建。養(yǎng)濟院 在縣治北。 桂林府學(xué)校考《府志》本府桂林府學(xué) 舊在獨秀山下。唐大歷中,觀察使李昌巙因顏延之讀書室為之。宋熙寧中,遷城東南隅。崇寧四年,經(jīng)略王祖道廣于城西慈壽寺,乃故始安郡治也。紹興二十七年燬,議遷于此,未果。乾道二年冬,復(fù)燬。教授江文叔請于經(jīng)略使張維遷于始安郡之墟。淳熙中,知靜江府張栻始擴大之。朱熹張栻有記。嘉熙十年,提刑吳純臣刻釋奠牲幣器服圖,有記。大德初,魯師道復(fù)刻釋奠圖,墨本鋟石樹于明倫堂右。臧夢解有記。至大三年,憲副余璉置大成樂器。四年,總管梁國棟辟殿之東地為節(jié)和堂,以習(xí)樂。天歷元年,教授辛龍應(yīng)于堂之前復(fù)葺肅容堂,為更衣所。延祐七年,廉使何德嚴(yán)薛元直千思建奎文閣,以藏書籍。至元四年,副憲伯篤魯丁總管馮夢弼等議新殿宇之圮壞者。廉使脫因等相繼來任,遂建禮殿戟門兩廡,更圣賢像,補祭器,益禮服,王庭弼記。明年,復(fù)建東西齋梁,遺有記。至正元年春,廉使朵兒只班副使趙天綱都帥章伯顏撤而新之。至正十三年冬十一月,憲副也兒吉尼重修殿廡堂宇閣舍,茶陵劉三吾記。舊有七先生祠,在戟門西。初扁曰三先生祠,祀濂溪、明道、伊川。大德三年,憲副臧夢解重修,增祀晦庵、橫渠、南軒、東萊,因易其額,并列鄉(xiāng)賢于左右。洪武三十一年春,重修東西廡。先是二十六年冬,頒雅樂,加六佾之舞。弘治十三年,巡按御史袁佐重建明倫堂。正德十二年,巡按御史謝天錫重修大成殿。按《通志》:洪武初,始創(chuàng)東西四齋。十五年,布政使李延重修禮殿兩廡。二十四年,監(jiān)察御史李默與藩臬僉議重建明倫堂,增置膳堂號房,教授陳璉有記。先是二十六年冬,頒雅樂,加六佾之舞,陳璉作大成樂賦。三十一年春,重修東西廡。宣德中漸頹,知府孫鼎修葺。正統(tǒng)九年,知府吳惠重修,譚壽海有記。十二年,御史曾蒙簡建立本省登科題名碑記。弘治十三年,巡按御史袁佐重建明倫堂,彭甫有記。正德十二年,巡按御史謝天錫重建。嘉靖十年,奉制,始易大成殿曰。 先師廟。易神像為木主,建啟圣祠,陳伯獻(xiàn)有記。建 敬一亭于明倫堂前,安御制敬一箴,及視聽言動心箴凡七碑。郡邑諸學(xué),無不如制。又立名宦鄉(xiāng)賢二祠,列學(xué)左右。萬歷九年,督學(xué)袁昌祚重修甬道丹墀拜臺,俱砌以石。皇清康熙十一年,巡撫都御史馬雄鎮(zhèn)移建迤西,廟宇祠閣堂廡泮池,咸鼎新之,實兼縣學(xué)地基而為一也。郡人李棠記。孫逆叛,學(xué)宮為兵舍,殿廡頹圮。康熙二十一年,教授高熊徵詳請巡撫都御史郝浴、布政使顏敏、按察史黃元驥、提學(xué)道王如辰、右江道簡上、知府徐鳳鳴,捐資重修。宣成書院 宋經(jīng)略朱祀孫建,以祀南軒張宣公栻,東萊呂成公祖謙,理宗書額以賜。后燬。元元貞中重建,至正三年重修。明弘治十七年,提學(xué)僉事姚鏌改建,有祭田三十畝。 桂林書院 在西城內(nèi)。嘉靖三年,巡按御史汪淵建,參政胡堯元復(fù)建寶賢亭于其右,鑿池環(huán)之。又有觀蓮?fù)ぃ跁何鳎∫释ぴ跁呵啊P氯A亭書院 按《通志》:在府治南譙樓之右。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巡撫都御史郝公浴建。屬提學(xué)道王如辰召集生徒,月給廩餼,肄業(yè)其中。命教授高熊徵董其事,督學(xué)王如辰有記。 武學(xué) 按《通志》:在桂林府西城內(nèi)。嘉靖九年,提學(xué)僉事黃佐因舊武學(xué)廢址卑隘,遷建于此。蔣冕有記,見藝文,今廢。 臨桂縣學(xué) 元皇慶間,縣令劉鼎建于郡城南隅。至元癸未,縣令曾天騏勸率儒戶重修大成殿,建欞星門、戟門、兩廡。明洪武二十八年,遷府學(xué)之右宋宣成書院故址。正統(tǒng)十年,巡按御史周紀(jì)重修。正統(tǒng)戊辰,巡按御史曾蒙簡命有司重建東西廡。御史尹鋐復(fù)命修建兩齋,有記。正德元年,提學(xué)僉事姚鏌重建大成殿及堂齋。郡人包裕記。按《通志》:萬歷二十四年,巡撫戴耀巡按黃紀(jì)賢提學(xué)楊道會議移于舊軍門東,即古田學(xué)舊址。明末圮廢,仍附府學(xué)合祀。皇清康熙十一年,巡撫馬雄鎮(zhèn)移建府學(xué),于西偏合舊縣學(xué)基址為一。然修廢舉墜,以廣文教,不能無望于后云。 外州縣 興安縣學(xué) 舊在舊縣北門右。宋嘉泰間,遷于縣北朝天門,歲久屋敝。景定五年,縣令蒲應(yīng)龍因舊葺之,增學(xué)田,置貢士莊。李應(yīng)春有記。元至元間,遷于縣治東門外。至正間,縣令劉俟得陡江空地,置學(xué)稼新莊。唐光有記。明成化間,巡撫都御史韓雍遷于城內(nèi)。方升有記。弘治四年,知縣鄭普重修。按《通志》:萬歷九年守道彭富,二十二年知縣吳彰,俱重修。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柏嵩琪、訓(xùn)導(dǎo)蕭露瀜,重修。 學(xué)田 按《李應(yīng)春記》:籍廢寺田以入學(xué),為畝六百。豪右朝脧夕削存者,亦荒茀不治。會邑行自覺,發(fā)以侵疆,歸者凡五十馀畝。免租召佃,復(fù)三倍焉。又節(jié)縮羨贏,質(zhì)上腴田附益之。且合邑人唐若何所獻(xiàn)又為畝百三十,視昔不翅倍蓰焉。又按《唐光記》:學(xué)宮東半里許,踰江有溪洲,本陡江故壤無主地也。縣令劉侯出官帑,募工開墾為田,尋以耆儒之請,撥增學(xué)賦。畢力經(jīng)畫。得田大小一百七十丘,總計九十畝。募民耕田,定租二十石。田中筑室為游息之所,命曰學(xué)稼新莊。靈川縣學(xué) 在縣東。宋建炎間始建,舊學(xué)基址在縣西一里,與呂仙山相對,后圮。元至元二十一年,知縣羅嬴遷于縣東南大象山西,尋燬于兵。二十九年,廉訪副使趙天綱命知縣岳璋徙于今地。明洪武三年,知縣劉延重修。按《通志》:明洪武十五年,知縣呂資增置東西齋及堂膳廚庫,造祭器塑圣賢像。永樂乙酉,知縣劉正言復(fù)修。宣德癸酉,知縣陳繼廣其基,重建講堂。正統(tǒng)甲子,知縣包至道重建大成殿兩廡修祭器。成化元年,知縣曾鐸擴地為門。十八年仲秋,知縣沈溥重修。嘉靖三年,知縣秦有重建。十二年,教諭陳璇請改建廟學(xué),巡按御史曾守約行司給銀,命通判董其役。十九年,知縣成世遠(yuǎn)加修殿廡門舍。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黃士垐訓(xùn)導(dǎo)毛文粲重修。 社學(xué) 在縣北廟。一所,社田石潭崔家墟潘家村永寧鎮(zhèn)棠各所。 陽朔縣學(xué) 舊在縣南。宋淳熙十四年,遷于縣東。元祐乙未,邑宰嚴(yán)敬修葺廟宇廊廡齋舍學(xué),左刱立文會堂。明洪武十三年,訓(xùn)導(dǎo)龍騰建大成殿、戟門、堂廡、齋舍,又構(gòu)讀書樓。正統(tǒng)四年,教諭蕭文郁建鄉(xiāng)貢題名碑。正統(tǒng)十年,知縣萬霽重修觀德亭、會饌堂、號房。吳惠有記。按《通志》:天順甲申水圮,成化十五年,知縣楊綱重建明倫堂、讀書樓,創(chuàng)鄉(xiāng)賢名宦祠。弘治十七年,巡撫御史顏頤壽提學(xué)僉事姚鏌知縣黃祐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縣王時中修葺殿廡門堂。三十六年,同知張冕以審戶口至朔,命縣令蒙熨重修。四十三年,知縣吳國用修廟廡堂祠,又于讀書樓改建五云樓。萬歷九年,本府推官李道先署縣事,修造殿廡戟門及進(jìn)德修業(yè)齋。二十三年,知縣李栻造明倫堂。崇禎十三年,知縣朱奉鑲重修殿廡戟門欞星門及明倫堂敬一亭,立臥碑鄉(xiāng)貢題名碑。皇清康熙九年,知縣陳洪疇重修正殿、戟門、兩廡、明倫堂、啟圣公祠。舊有教諭署一座,朱奉鑲建。訓(xùn)導(dǎo)宅地一區(qū)、會饌堂、儒學(xué)倉,今俱廢。學(xué)租碑尚存。 永寧州學(xué) 在州治北,創(chuàng)建無考。宋紹興間,州令高登辟而新之。明洪武間重建。按《通志》:舊古田學(xué)址,在州南。成化初,縣治沒于猺獞,諸生從司牧,建講堂于會城,后改為臨桂縣學(xué)。隆慶四年,巡撫御史王茂奉詔大征,恢復(fù)古田縣,尋改為州學(xué)。增廩增各十人,以待本地入學(xué)者。五年,唐執(zhí)中始建廟于城東南陬。萬歷五年,知州鄭應(yīng)齡議建堂廡齋舍。八年,知州尹廷俊上其議于院司府,相吉于城西北新擴基址,規(guī)制始備。陳一洙有記。二十五年漸圮,知州徐來聘復(fù)請。新之有記。三十一年,知州林裕陽重修。天啟元年,知州萬建元造祭器,重加修葺。羅之鼎有記。明末頹圮。皇清康熙二年,知州白意上狀院司,捐俸修建。郡人李棠記。十一年,城內(nèi)外火延燬啟圣祠。是年冬,知州朱王造重建,復(fù)繚垣墻。二十二年,知州郭大琦重修。督學(xué)王如辰有記。 學(xué)田 按《縣志》:原額學(xué)租一百三十六畝五分。內(nèi)九十畝零五分,每畝徵租銀二錢,共徵租銀一十八兩一錢。內(nèi)四十六畝每畝額徵租銀一錢,共銀四兩六錢。通共額徵租銀二十二兩七錢。內(nèi)尚荒田二十一畝,每畝額徵銀二錢,共荒稅銀四兩二錢。實徵成熟學(xué)田租稅一百一十五畝五分。內(nèi)六十九畝五分,每畝徵租銀二錢,共銀一十三兩九錢。內(nèi)四十六畝,每畝徵租銀一錢,共銀四兩六錢。實徵成熟銀一十八兩五錢。每年解送學(xué)道。 社學(xué) 按《縣志》:凡六所。曰東齋西齋曰南關(guān)北關(guān),在鄉(xiāng)者二,則長安、新安也。 永福縣學(xué) 舊在縣前儀鳳鋪。宋淳熙六年,遷于縣東北鳳巢山下,即狀元王世則故宅。明洪武二年,縣丞康孝良重修。永樂十四年,知縣鄭曦復(fù)修。景泰四年,知縣黃瓊教諭葉轍重建大成殿。葉轍有記。按《通志》:成化十六年,知縣夏忠復(fù)修。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林天榮重建殿、廡、戟門、欞星門、東名宦、西鄉(xiāng)賢祠、后明倫堂,又建敬一亭東西,時習(xí)齋興賢儒學(xué)二門,教諭訓(xùn)導(dǎo)廨舍,及臥碑一六箴,皆備焉。萬歷十五年,知縣吳立東重修,增建啟圣公祠,今俱圮未修。 學(xué)田 按《縣志》:荒山地塘稅一百五十三頃四十二畝一分五釐有奇,積系高亢無徵。 義寧縣學(xué) 先在縣。南宋經(jīng)略使張栻大書門扁,刻于石。咸淳庚午,以地僻遷于香林寺東。元貞元年,邑令臧仲璧遷于縣西。明洪武四年,縣丞丁勝重修。天順中燬,越五年,知縣鄭勝重修。正德辛巳,知縣梁順重修。按《通志》:萬歷二十四年,知府洪澄源檄縣重修。兵燹后,祠廡堂閣齋舍俱燬,今止有正殿。 連城書院 按《通志》:唐質(zhì)肅公子方會文處。南宮書院 覲日書院 按《縣志》:俱廢。全州學(xué) 始于宋慶歷四年,舊基在州城東北隅。紹興十三年,郡守高楫創(chuàng)建于鳳凰山之陽,即今地。劉岑記,見藝文。嘉定間,教授黃學(xué)行建登科題名碑,有記。元至正八年,燬于獠。十年,郡守石亨祖重建。揭傒斯記,見藝文。明洪武四年,郡守章復(fù)以舊明倫堂狹隘,徙創(chuàng)于大成殿后。堂齋射圃一新。宣德九年,知州健復(fù)修之。又創(chuàng)尊經(jīng)閣,以貯書籍,改鑿泮池于戟門前,作步云橋于學(xué)之南。吳伯章有瑞芝記。按《通志》:正德間,按察副使劉君節(jié)建名宦鄉(xiāng)賢祠于學(xué)之西南。蔣冕記,見藝文。正德癸酉,知州顧璘重修,又因全寧樓故址建翔鳳樓。蔣冕有記。嘉靖九年,奉詔建啟圣祠于學(xué)西,又建敬一箴亭于學(xué)北。明萬歷以迄啟禎,屢圮屢修。皇清順治十六年,巡按御史李秀重修,尋圮。康熙二十年,署知州徐泌倡紳士捐修。巡撫都御史郝浴入境謁廟,捐資助焉。 清湘書院 在州北門外二里柳山,即宋刺史柳開讀書故址。嘉定八年,郡守林岊增置講堂、齋舍。寶慶元年,郡守程榆奏請賜額。三年,郡守趙必愿創(chuàng)率性堂燕居樓于柳侯祠北。魏了翁記。按《通志》:元初燬于兵,元貞間,總管耿大節(jié)重建。元統(tǒng)癸酉,郡守柳宗監(jiān)復(fù)新之,有記。明永樂九年,指揮彭舉、知州韓忠修孔子燕居堂、柳侯祠,設(shè)杏壇,建育德詠歸二亭,宣德癸丑,藩臬命建講堂。天順甲申,僉事袁凱重修,仍訪遺跡,作亭宇十,為士子游息之所,年久圮壞。成化間,郡守汪鏞重葺之,有記。正德間,又圮。郡守顧璘再新之,增筑亭榭顧璘,張粲記。 璜溪書院 在州恩鄉(xiāng)。至正七年建,正統(tǒng)九年重修顧璘石圖,記見藝文,今廢。 湘山書院 在州湘山本寺中東畔。堂曰培桂。明嘉靖九年,督學(xué)黃佐建,今廢。 灌陽縣學(xué) 在縣治西華山門。隋大業(yè)十二年建。按《通志》:宋泰定十六年,郡守楊若邑令洪若水重修。元至治間,縣令董侯復(fù)修。趙文蔚有記。后燬。至正間重修,孔惠垣有記。明洪武初,知縣王友裕重修。嘉靖二年,副使楊必進(jìn)行部謁廟,以學(xué)在城外,荒僻卑隘,委知縣周應(yīng)祿遷入縣治東,創(chuàng)建圣殿、兩廡、戟門、欞星門、泮池、橋,規(guī)制始備。蔣冕記。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署訓(xùn)導(dǎo)朱云倡修正殿、東西廡、 戟門、欞星門、泮池橋,皆重新焉。督學(xué)王如辰有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