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更多詩詞! 說到詩詞歌賦、書畫這等愛好,多會聯想到文質彬彬的雅士,很少能想到五大三粗的莽漢形象,可元代有一位書法家卻打翻了這個看法,他不但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氣,還身材魁梧,胡須濃重,被朋友親切的稱為'髯公'。他善詩文,工書畫。尤擅草書,酒酣吟詩作字,奇態橫生,趙孟頫極力推重。 鮮于樞《魏將軍詩帖》'面帶河朔偉氣,每酒酣驁放,吟詩作字奇態橫生。其飲酒諸詩,尤曠達可喜;遇其得意往往為人誦之'同時期的詩人柳貫這樣評論他。他在任時,常與上司爭是非于公庭之間,一語不合,則拂袖而去,脾氣雖大,卻極受百姓愛戴,他就是鮮于樞,被百姓稱為'鮮于公'。 鮮于樞出生于蒙古定宗元年(1246),與趙孟頫相識于至元十五年(1278),之間往來二十四年之久,是一對惺惺相惜的藝術知己。用趙孟頫的原話來說'契合無間言,一見同宿昔'、'書記往來間,彼此各有得'。他們不但'奇文既同賞,疑義或共析',而且'絕妙晉唐帖,最后得玉鉤'。鮮于樞曾極力夸贊趙孟頫,說他:“神情簡遠,若神仙中人”。
在趙孟頫尚沉迷于宋高宗書法無法自拔時,鮮于樞曾勸其從右軍入手。自此趙孟頫得書法大進,氣韻格調,游刃于晉人之間,為他成為元代書壇的書壇巨擘奠定了基礎。鮮于樞、趙孟頫不但書法造詣深厚,還都擅古琴。鮮于樞還把自己的摯愛的古琴送了趙孟頫。他們雖彼此都在宦途上南北奔波,但一有機會總要聚會,談文說藝,樂此不疲。 這樣的友誼著實令人羨慕。目前趙孟頫與鮮于樞流傳于世的僅見的一本合冊,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冊是鮮于樞與趙孟頫的往來書信合輯成冊,在研究中十分重要。 有專家指出此冊趙孟頫三幅《與鮮于樞尺牘(殘本)》、《論裴行儉帖》、《論枕臥帖》書寫年代應在1295年以前,鮮于樞所作草書約在同時期,待完成后不久便被他們的共同友人黃石翁收藏,遞傳于道士李又玄、薛羲、鄭桓等及明清收藏家,于清初入藏大內。 鮮于樞《論書帖》 鮮于樞的傳世書法作品約有四十件,多為行草書,且以墨跡為主。他的書法由唐人書法入手,再上溯東晉二王。他功力扎實,善懸腕作字,喜用狼毫,強調骨力。他的大字楷書雄逸健拔,圓潤遒勁,氣勢磅礴而不失規矩。行書結體謹嚴,真力飽滿,瀟灑自然。草書學懷素并能自出新意,筆法縱肆,氣魄恢宏。 《與鮮于樞尺牘(殘本)》 趙孟頫行草書《與鮮于樞尺牘(殘本)》,紙本,縱24.5厘米,橫45.5厘米,本帖主要談論在京城見到晉唐人書畫,書法結字疏秀,起筆收筆間,少提頓轉折或鋒勢的變化,顯得較為質樸。 ![]() 局部大圖欣賞 《論裴行儉帖》 《論裴行儉帖》是趙孟頫的行書,縱38.4厘米,橫60.6厘米。通篇書法結字疏秀,起筆收筆間,少提頓轉折或鋒勢的變化,顯得較為質樸。 局部大圖欣賞 《論枕臥帖》 趙孟頫《論枕臥帖》,據考證時年42歲。該札運筆宛轉圓潤,提按輕重得宜,運筆沉著靈動,結體骨肉停勻,氣韻自然飄逸,豐筋健骨,端整遒麗,凸顯姿韻之美。 鮮于樞雖與趙孟頫齊名,同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并稱'二妙'、'二杰',但其影響卻略遜于趙孟頫。你更喜歡誰的書法,評論區告訴我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