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考試》雜志是公開發行的省級教育期刊,以服務高考改革,服務高中教學,研究高考命題規律為辦刊宗旨。2018年1月與中國知網達成合作之后,其影響力與日俱增。 本刊全年面向全國一線優秀教師、教研人員、命題專家、高校師生征稿,投稿不收版面費?。?/strong>好平臺等你來,歡迎積極關注與投稿! 教學考試 主編:王濤 ![]() ![]() 作者 簡介 賈賢珍 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第一中學 ![]() ![]() 上刊 文章 本文轉載自《教學考試》 (2022 高考語文2) “飛花令”式名篇名句默寫題復習策略 2021年新高考Ⅰ卷和Ⅱ卷的名篇名句默寫題與之前的高考題相比有一個變化:第(3)小題不再是就具體篇目設置情境,而是給出一個意象詞語,要求寫出包含這個意象的詩句。 (2021年新高考Ⅰ卷)項羽破秦入關,三分關中之地,以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合稱“三秦”。從此“三秦”作為一個地理名詞,頻繁在古詩詞中出現,如“ , ”。 (2021年新高考Ⅱ卷)古代的詩人受到《楚辭·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啟發,創造出“落木”一詞,以指代落葉。該詞在古典詩詞中經常出現,如“ , ”。 這種命題方式有點兒像《中國詩詞大會》上的“飛花令”:給出一個意象詞,然后答出含有該意象的詩句。試題的這一變化,使對名篇名句的考查不再局限于某一具體篇目,而是變得具有開放性;答案也不再停留在課文中,而是向課外閱讀拓展。這種形式有利于考查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也可以使課外閱讀豐富的學生一展身手。這就提醒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課內名句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重視對課外名句的積累。這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促進作用。 事實上,2021年新高考卷名篇名句默寫中的這兩道小題,由于題干所給的意象“三秦”“落木”較為少見,符合這兩道小題要求的課內篇目極少。符合新高考Ⅰ卷的,課內只有“城闕輔三秦,烽煙望五津”;符合新高考Ⅱ卷的只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雖然課文《說“木葉”》中有與“落木”有關的詩句,但是很少會有學生去關注并記憶。這樣的命題變化,使試題的難度隨之提升。筆者試提出以下方法來突破這一難點: ![]() 一、依托教材,歸類意象 中學語文教材里,古代詩歌選文中涉及的意象非常豐富,我們要充分依托教材,整理歸納詩歌中的意象類別,以及含有某個意象的詩句,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背誦和積累。 (一)依托教材選文,歸類意象 1.按詩歌題材歸類 山水田園詩: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門、桑麻、犬吠、南畝、漁歌、五柳、明月等。 邊塞征戰詩:黃沙、秋月、大漠、孤城、邊關、雨雪、風沙、塞外、雁門關、玉門關、黃河、陰山、樓蘭、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戰馬、戍卒、單于、將帥、胡人等。 詠物言志詩:松、竹、梅、蘭、菊、荷花、楊柳、鶯、鷹、杜鵑、鷓鴣等。 詠史懷古詩:赤壁、烏衣巷、烏江亭、華清宮、銅雀臺、阿房宮等。 送別懷人詩:柳、水、月、酒、長亭、短亭、南浦、灞橋、陽關等。 羈旅思鄉詩:月、井、猿、秋風、杜鵑、沙鷗、孤雁、浮云、梧桐、西樓、流水等。 閨怨詩:翠樓、碧紗、夜雨、殘夢、紅袖、春風楊柳、紅妝對鏡、雨燕雙飛、臨箋淚長等。 2.按意象物的屬性歸類 草木花卉:松、竹、梅、蘭、菊、蓮、荷、楊柳、梧桐、芭蕉、丁香、紅藕、連理枝等。 飛禽走獸:牛、馬、猿、鷹、燕、鶯、鶴、雀、鵲、烏、杜鵑、黃鸝、鷓鴣、鴻雁等。 四季物候:霧、霜、春水、夏花、秋月、冬雪、暮靄、殘月等。 器物、建筑:戍樓、刁斗、吳鉤、角弓、金鼓、羽書、疏籬、柴扉等。 典故類:商女、廉頗、謝家、秦晉、杜康、請纓、青鳥、精衛、嬋娟、爛柯人、獻芹(美芹之獻)等。 (二)依托教材選文,歸類句子 1.含有“雁”的句子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聲聲慢》)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2.含有“梧桐”的句子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3.含有“菊花”的句子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4.含有“月”的句子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秋月對愁客,山鐘搖暮天。(王昌齡《潞府客亭寄崔鳳童》)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 二、編制試題,訓練考查 教師可以仿照高考試題形式,編制試題來訓練學生,如: 1.“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于居家屋內或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這一意象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等,如“ , ”。 (示例:①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②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 2.猿鳴之聲,似哭似號,聞之令人心傷。古詩文中作者常借“猿”聲抒發心中的哀怨、凄愴之情,如“ , ”。 (示例: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3.“落花”是古代詩歌中的常見意象,飄零的落花中,或彌漫著春光流逝的傷感,或寄寓著青春不再的失落,或抒發了美人遲暮的感慨,如“ , ”。 (示例:①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 ②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4.“羌笛”是我國古代西部少數民族的一種樂器,其音凄切。唐代邊塞詩中常用以表現征夫思鄉的愴然之情,如“ , ”。 (示例: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5.揚州,自古就是繁華富庶之地。有人說,揚州是一個活在古詩詞中的城市,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含有“揚州”二字的詩詞名句,如:“ , ”。 (示例: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6.由于“水”具有剪切不斷、永不停息、無休無止的特點,與人的悲愁相似,在古代文人的筆下,“水”便成了常見的喻愁對象,如“ ? ”就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千古佳句。 (示例: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7.“酒”是古代詩歌常用意象,作者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憂,或送友餞行,或感嘆人生。唐代李白就寫過很多這樣的詩句,如“,”。 (示例:①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②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 8.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根據上古時秋季豐收祭祀演變而來。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曬秋、賞菊、簪菊、放風箏、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們學過的古代詩歌中描寫重陽節習俗的詩句有“ , ”。 (示例: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9.古代歌女演唱的歌曲,大多是以哀怨、孤獨、漂泊等為主題的商調,旋律低緩悲哀,因此,歌女也被稱作“商女”。古詩詞中出現“商女”的語句有“ , ”。 (示例: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10.古代常以“汗青”代指書籍史冊,在古代詩歌中也有使用“汗青”一詞的詩句,如“ ? ”。 (示例: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古代詩歌中經常出現的如“酒”“水”“月”這些意象,在不同的詩歌中含義不盡相同。為了使考查更加具體,不妨在題干中增加一些限制,如: 1.“月亮”是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它的陰晴圓缺常使人聯想到人生的跌宕起伏,如“ , ”。 (示例: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2.圓月寄予人們團圓、圓滿的期許,缺月讓人們聯想到離別、遺憾,而西樓月、西窗月又引發人們徹夜難眠的等待和思念,如“ , ”。 (示例:①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②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③可憐無人夜不曉 起視西窗月華皎) 3.“酒”是詩詞中的常客,有時用來表達豪邁奔放的氣概,如“,”;有時又是思鄉的情感寄托,如“ , ”。 (示例: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4.文人面對“水”都會有所感觸,或寄托對歲月流逝的感慨,如“ , ”;或寄托著綿綿不絕的愁苦哀怨,如“ , ”;或寄托著溫柔多情的愛慕,如“ , ”。 (示例: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離愁漸遠漸無窮 迢迢不斷如春水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 三、課外閱讀,拓寬視野 名篇名句默寫題的這一命題變化,意味著名篇名句默寫題的備考需要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背誦課內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向課外讀物。首先,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復習資料,把練習題、模擬題、周考、月考或者期中、期末考試題中的意象和包含某一意象的句子積累起來。其次,適當閱讀課外書籍,收集整理課外詩歌中的意象、重點句。最后,還可以利用節假日,讓學生利用網絡,收集含有某一意象的句子,在課堂分享。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個學生負責一到兩個意象,不重復不沖突,然后由組長匯總,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在課上朗讀交流。這些備考方式,既為高考名篇名句默寫題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又拓展了學生古代詩歌閱讀的視野,可謂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