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級優秀的人改變思維模型。 當一個人的思維模型越豐富時,那么他對待問題解決方式就越游刃有余。 人的一生,就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 查理·芒格認為,每個學科都是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去切入了解這個世界,都是一個摸象的瞎子。 要超越普通人的認知決策,就必須掌握多個核心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有一百多種,個人只需要學以致用好下面的這十五種,就已經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 1、反熵增定律 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進行熵增,小到個人、公司,大到國家、星球。 他們都在從有序中走向無序,從結構化走向混亂。 還好宇宙是平衡的,熵增定律無處不在的同時,還存在著反熵增。 企業如果放任不管,他就會停止不前。但如果管理者能過對企業進行更加合理的安排,讓其更加有生命力,更加開放,從而讓企業做的更長久。這就是反熵增。 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每次只會啃老本,那么就會被社會所淘汰。社會不停的往前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啟發:“不能一勞永逸,而是要積極的行動,用更優秀的改變來反熵增” 2、反脆弱思維定律 事物可以分為三種狀態,脆弱、強悍、反脆弱。 脆弱的事物如玻璃杯,碎了以后就很難再復原回來,容易受到外界的壓力所到破損。 強悍的事物,在外界的壓力下,而選擇無動于衷,不會做出任何的改變。 反脆弱的事物,會隨著壓力的波動而隨著改變,不斷的完善自我。伴隨壓力而進化,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這個社會會在生存過程中,篩選出反脆弱能力強的人。反脆弱思維模型可以應用于: 1. 從困境中理性分析,提升認知,獲得能量; 2. 從壓力中回歸內心,提升胸懷和氣度; 3. 從局限中重新定位,提升眼光和格局。 自然界中,也存在著這個定律,恐龍這種生物大而笨拙,反脆弱能力差,就被這個環境所淘汰。 一個人反脆弱能力越強,那么他在未來發展的潛力就越好。 啟發:“提高自己在面對困難的韌性,隨著環境的改變,及時改變自己的心態和技能,從而適應生存需求,提高自身抗壓能力,不斷隨著壓力而不斷成長” 3、復利思維模型 復利思維,被成為八大奇跡之一。復利的威力是大而驚人的。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前提就是要找到足夠濕的雪和足夠長的坡”。 查理·芒格說:同時理解復利的力量和獲得它的困難,是理解許多事情的核心和靈魂。 將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財富和精力持續投入到某一個領域,它所帶給你的回報是驚人的。 最終產生的積極影響,會如雪球越滾越大,它帶來的回報一定超過你的想象。 這個就是經濟學上的復利思維。 啟發:“拒絕短期誘惑,用長期、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深耕好自己選擇的行業,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4、非線性思維模型 由于人類文明的長期發展,讓我們誤以為我們是線性發展。 其實我們是非線性發展。這個世界之所以有些人能取得巨大成功,而大部分人平平凡凡,關鍵于他們的思維方式是線性的還是非線性的。 一、我們的發展是跳躍性,不可預測的,無法捕抓到何時發生量變。 二、 理解引起質變的核心原因,加速或者等待臨界點的來臨,獲取質變期的巨大收益 三、在前期積累時,敢于拒絕短期利益。能夠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啟發:“選擇一條合適的賽道,懂得拒絕誘惑,堅持長期積累,用非線性的思維模型來看事物的發展”。 5、10+10+10旁觀者思維模型 這個思維模型主要用來進行做決策的。當我們需要在做決策時猶豫不決時,可以想一下。 10分鐘后,我會如何看待現在的這個決策。 10個月以后,我會如何看待十個月以前的這個決策。 10年以后,我會如何看待十年前的這個決策。 當我們在需要做選擇時,能夠從這三個角度來問自己,就可以避免走更多的彎路。 啟發:“這個思維模型,可以應用在:臨時的判斷,大的決策,預測自己的未來等。” ![]() 6、黃金圈思維模型 黃金圈是認知世界的方式,分為三個層面: “why、how、what” 從why出發,是最快抓住問題本質、探索根源的一把利器。 要解決一件事情時,我們要先問自己,為什么要去做這件事。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了解完做這件事的目的,進而制定合適的措施。最后把這件事呈現出來。 why:“為什么要去做這件事,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how:“制定怎么樣的措施” what:這件事最終會呈現出什么面貌。 啟發:“當我們要去做某件事時,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做這件事的目的,從而產生內驅力,從why來看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就可以少做無用功” 7、三層解釋思維模型 對一個事物,可以有三層解釋:“現實層、技術層、底層” 現實層是留于表面,是大多數人可以看到的因果關系,較為淺薄。 技術層是解釋事物背后的運行規律,,是現象之下,是一種背景帶來的規律,是一種看得見技能的規律; 底層是一種可以廣泛適用的規律,是深層次思維模型,通達人性,洞悉法則。 啟發:“所謂的“道”就是規律,想要做成某件事,就必須按照它內在的規律來,現實社會雖然形形色色,但深究一看,它是有張無形的大手控制著。 三層解釋思維模型,可以應用于深度剖析一個事件的原因,了解一個復雜事物的規律 8、笛卡爾定律 這個定律的精髓在于“我思故我在”。 著名哲學家笛卡爾有一天想自己提出了問題。如何證明自己是生活在真實世界中? 這個世界有什么是不能被懷疑的。 苦苦思索自己,卻無法得到答案。但這時腦海里卻閃過一個念頭。 什么都可以懷疑,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我在思考在這件事的真實性”。 這件事情是確定的,所以我是存在的,所以不管當下世界是不是真,一定存在一個世界。 而當下世界,我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存在。 這是一種批判性思維。 我們曾以為科學是傳承的,其實不是,科學是顛覆性的。 下一代的科學家其實是在顛覆著上一代人的理論。 就如喬布斯說:stay hungry,stay foolish;股神會說: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在人的認知經驗里,過往的成功范式越多,給自己的束縛也越大。 啟發:“我們用批判性思維來看問題,而不是沉浸在以前的成功案例中,敢于批判一切。” 9、費馬帕斯卡系統思維 在所有的能力中,所有先輩們都傾向于“理性”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查理·芒格說:“你必須看到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而不是你以為的樣子、或者你希望的樣子,只有這樣你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費馬帕斯卡系統就是認識真實世界的基本工具。 認識費馬帕斯卡系統思維是概率論基本前提。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容易傾向于個人經驗和心理活動來構建現實社會的真實模樣,從而跳入不少陷進。 當我們認識到費馬帕斯卡系統時,就將有意識的用客觀角度去看待問題,從而在對待問題上,采用更加理性的做法,避免掉入陷進中。 把這些基本的基礎數學概率方法,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才不會將自己的優勢拱手送給別人。 啟發:“看待問題,應該從實際出發,確誤唯心主義,憑空捏造。從客觀世界出發,這個定律也告訴我們,看到現實社會真實面貌的重要性,這是我們能正確做決策的前提。” 10、心流模型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 我們生活中的娛樂就是符合這種心流模型,沉迷者很難感受到時間的流逝。 ![]() 如何做到心流思維的行為呢? 一、明確的目標,難度對于個人能力來所適中。 二、及時的反饋。 三、發揮自己的某項能力, 四、對手頭上的事有控制力,精神完全集中。 如果我們把學習、工作等任務,轉化為游戲的心流模型,那么我們就能夠把工作、學習當成玩的境界。 心流狀態,是我們能夠在工作中達到的最美好、最平和的狀態。通過一種心流狀態又會產生新的心流狀態。 成功的人,就是把生活中的許多事轉化為游戲的心流狀態,從而讓自己能夠保持精力充沛。 啟發:“把工作、學習當成玩,培養自己在處理事情的心流思維。” 11、簡約定律 核心內容為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 我們必須學會給自己做減法。讓生活變的簡單有效。 手動擋執行起來不如自動擋簡單有效,所以自動擋逐漸占領市場。 面對復雜的投資市場,應拿起奧卡姆剃刀,把復雜事情簡單化,簡化自己的投資策略,對那些消耗了大量金錢、時間、精力的事情加以區分,然后釆取步驟去擺脫它們。 而想簡單有效就必須要養成好習慣。用好習慣來影響未來。 簡單是能長期工作的結果,而不是開始工作的起點。 啟發:“成為一個簡單的人,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把不需要的東西及時的拋棄,生活中養成好習慣,懂得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問題” 12、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是風險決策的一個重要思維模型 描述和預測人們在面臨風險決策過程中的行為理論。 一是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二是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三是人們對損失比獲得更敏感。 例子: 確定性: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人們更傾向于確定性,落袋為安。 反射性:當人們面臨確定性損失和“賭一把時,”,都更傾向于“堵一把”。 失去性:白撿一百塊抵消不了丟去一百塊所帶來的悲傷。 迷戀小概率事件: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幸搏小概率事件。 13、完型融合思維模型 完成一件事情,除了有清晰、有邏輯的解決方案,還需要多種融合因素在里面。例如:人力資源、錢財的金額,社會環境等。 這就像完成一個陶瓷作品的創作: 除了有創造的圖紙、陶瓷還需要泥,相當于是物錢相關的資源; 而水就像是人,需要把泥組合起來;陶瓷的燒制,還需要合適的溫度,速度,這就像看不見的時機與背景環境; 而陶瓷上的雕琢,就像是對事情細節的處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順序,也至關重要。 所以,一個項目要取得成功,除了要有可能實現的規劃,還需要有充足的人力準備、事情分解分層、方法論支持、流程制度激勵支持、 穩定明確的責權分解說明,還要有應急方案與思路。 這樣做起事來,才可行云流水,事半功倍。 啟發:完型融合思維模型可以應用在:事情的執行、思考事物產生原因、預測人的判斷等。 只有考慮足夠多的因素,以及整體需要的相互支持,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更準確地判斷與分析。 14、排列組合思維模型 一個物體有多個因素組成,一件事有多個部分組合而成。 不同的排序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同一個因素在不同的位置也有著不一樣的結果。 這就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啟發:“一個大問題,可以分解成很多相關元素,這樣方便我們看清楚整個問題,然后找到關鍵點,從關鍵點入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元素組合在一起,可以對一個問題看得更全面,避免陷入查理·芒格口中的“鐵錘人”思維。” 15、獲得性偏差思維模型 人們對一個事物判斷失誤,往往不是因為他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因為把注意力太多都放在了已知部分。 從一個大的完型角度,你了解的信息,可能不足5%,所以,自己已經獲得信息也許不僅不重要,很有可能還是局限的,有偏見的。 獲得性偏差會出現在哪些生活中的場景呢?比如: 1. 人們在找新工作時,對自己曾經做過的部分,往往難以放下。 2. 對固有觀念的堅持,甚至是固執。 3. 對沒用舊物的留戀。 我們很多人都遇到過類似情況,很多東西明知沒用卻舍不得扔。 殊不知,房間在熵增,你的生活環境因為不夠簡潔,你也會變得混亂、遲鈍、得不償失。 此外,新事物也很難進來,你的生活逐漸陷入了低效與僵化。 如何克服獲得性偏差呢? 1. 放低自己,謙虛心態,虛懷若谷; 2. 獨立思考,從本質入手,更多用演繹法而不是歸納法,用事物的本質去推理,而不是持續的用之前的經驗; 3. 分類整理。把信息歸類整理,把一切變得秩序化; 4. 重新分析,評估環境和信息,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落后的,哪些是可以升級的; 5. 懂得舍棄和放下; 這十五個思維模型對于個人成長就已經有了巨大驅動作用,希望各位讀者和我一起學以致用。 這里每天為你推送個人成長,社會運行底層邏輯知識,愿你能在這里得到成長。 公眾號《一屌咸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