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書屋主人 ![]() 解放戰爭,各大野戰軍之戰功不僅要看殲敵數量,更要看戰略作用 一、解放戰爭是關系到中國走向光明和黑暗前途的大決戰。國共雙方進行了殊死的較量。戰爭之激烈特別表現在雙方主力部隊——野戰軍的較量中。綜觀解放戰爭,解放軍四大野戰軍西北野戰軍(后來發展為一野),中原野戰軍(后來發展為二野),華東野戰軍(后來發展為三野),東北野戰軍(后來發展為四野),再加上華北軍區野戰軍,共五大一級野戰軍,就殲敵數量和大仗硬仗而言,華野(陳粟大軍)第一,東野(林羅大軍)第二,中野(劉鄧大軍)第三,西北野戰軍(彭德懷)第四。但是,僅僅對比這些是不夠的。因為,看一個大野戰軍的戰功,不僅要看殲敵數量,還要看其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作用。彭德懷統帥的一野大軍和劉鄧統帥的二野大軍,單從殲敵數量上遜于三野、四野,但是其所起的戰略作用卻是很大的。 ![]() 二、陜北地廣人稀,糧少,養不了多少部隊。黨中央在國民黨大軍大舉進攻延安時堅持留在陜北,吸引了國民黨精銳20萬,減輕了全國各大解放區的壓力。彭大將軍橫刀立馬,鎮定接敵。 【史料】1947年3月初,國民黨軍胡宗南等部20多萬人重點進攻陜甘寧解放區時,指揮僅2萬余人的陜北部隊和后勤機關,同十倍于己的敵軍作戰。在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后,根據毛澤東提出的作戰方針,采取拖疲敵人的“蘑菇戰術”,伺機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在一個半月內連續于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后又在沙家店殲敵兩個旅。 1948年2、3月間,彭德懷率部在宜川、瓦子街一舉殲敵五個旅,于4月22日收復延安。彭德懷出奇制勝,以劣勢兵力戰勝優勢兵力的指揮藝術,豐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 1949年,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形勢下,彭德懷運用軍事進攻與和平談判方式,解放西北五省。 ![]() 【點評】 彭德懷統率的西北大軍,開始數量最小,2萬人左右,是原來賀老總老班底的一部分。對付的敵人是國民黨精銳部隊胡宗南二十多萬大軍,其中有國軍的“天下第一軍”。 黨中央毛主席留在陜北的最大目的就是牢牢吸引國民黨部隊,減輕其他戰略區壓力。彭老總有力地貫徹了這一戰略意圖,機動靈活,大捷頻傳,最后打敗了胡宗南大軍。陜北物質匱乏,西北野戰軍裝備相對也比較落后,毛澤東后來進城后還感慨地說:“那種仗,也只有你彭老總能打。”應該說,彭老總這個階段打的仗用個時興的詞兒說,是“性價比”最高的。全國各個戰場互相有力配合,陜北戰場承擔了相當大的分量,毛澤東此時發給劉鄧的電報中有言,“我在陜北甚為困難”。至于后來一野進軍大西北,痛殲馬家軍,盡管也屬于惡仗,但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三、劉鄧大軍最大貢獻,不在于淮海戰役戰役,也不在于渡江戰役。渡江之后用鄧小平的話說,“那還叫大仗?那是例行行軍”;也不在進軍解放大西南,而在于解放戰爭之初千里躍進大別山。 ![]() 【史料】1947年6月30日,根據中共中央、毛澤東關于“大舉出擊,經略中原”的戰略決策,與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在300里正面上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黃河防線”,發起魯西南戰役。他采取“攻其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戰法,指揮部隊經過28天連續作戰,取得殲敵4個整編師6萬余人的重大勝利,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8月,劉鄧大軍分三路揮師南下,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搗國民黨統治腹心的壯舉。途經汝河時,在前有阻敵、后有追兵的緊急關頭,提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響亮口號,并和鄧小平親臨前衛團指揮作戰,終于殺開一條血路。隨后,在遠離根據地、無后方作戰的困難條件下,粉碎敵人33個旅對大別山的重點進攻。繼而與出擊隴海線的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挺進豫西的陳謝集團密切協同,在江淮河漢之間大量殲滅敵人,逐步在鄂豫皖邊地區完成戰略展開,實現了中央和毛澤東設想的最好前途——站穩腳跟,創建鞏固的根據地。 ![]() 【點評】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洞悉全國的軍事形勢。國民黨軍隊在全面進攻失敗之后,兵力不足,對解放區改為“重點進攻”,“重點”是“兩個拳頭”,一個砸向山東,一個砸向陜北。一時間山東、陜北壓力大增,山東陳粟被迫關掉電臺——防止人家測定司令部方位;陜北被迫放棄延安(主動放棄也是因為實在不好守住)。這時候,國民黨兩個拳頭打出去了,其胸膛卻袒露出來了。毛澤東等當機立斷。電令劉鄧中原野戰軍克服一切困難——渡過黃泛區,扔掉重武器,無后方千里躍進,向大別山地區猛插,并且最終站住了腳。這一招大棋,恰向一把匕首直插敵人心臟——對手雙拳打出去,露出心臟,偉大睿智如毛澤東等,豈能放過這天賜良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打亂了國民黨軍隊的全國部署,有力地策應了陜北戰場和全國各個戰場。當初毛澤東、周恩來對劉鄧千里挺近大別山做了三種預測,一是打過去了,站住了腳;二是打過去,被迫打游擊;三是打過去了,站不住腳,被迫再退回來。偉人總是從最壞結局作決策的,但是,結論是:一定打過去,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劉鄧大軍勝利光榮地完成了這一戰略任務,達到了毛澤東所作的最好預測——打過去了,站住了腳,而且大量殲敵。 ![]() 經過10個多月的艱苦作戰,殲敵30余萬人,解放縣城100余座,開辟并擴大了中原解放區,形成三路大軍互為犄角、機動殲敵、逐鹿中原的大好局面,迫使國民黨軍陷于被動防御地位,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毛澤東把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為起點的戰略進攻稱作中國革命“歷史的轉折點”。 當然劉鄧大軍自己損失也很大,重武器都丟了,很多主力縱隊都建制不全,以至于打淮海的時候,整個中野都一時吃不下國民黨王牌黃維兵團,直到粟裕華野主力趕來,兩大野戰軍合力,才將這股強敵徹底殲滅。 ![]() 總之,殲敵數量只是一方面,要從整個戰略區的戰略地位和所起的戰略作用來綜合判斷“戰績”。 (書屋主人,研究歷史,文章原創,以文會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