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二卷目錄 永州府部匯考二 永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七十二卷永州府部匯考二永州府山川考一府縣《志》合載本府〈零陵縣附郭〉高山 一名東山,上有寺,即古法華寺,《舊志》云:山在郡內(nèi)之東,峰最高,故以高名。上凌青漢,環(huán)瞰碧流,近城名跡,舉目可得。王元弼《名勝記》曰:山在城內(nèi)之東角,一名東山,多林木,皆百馀年間物,西北一石丈闊,有泉如壑,味如雪,又諸古祇林俱傍山之崖,巘高低前后布置亦復(fù)不偶,其山之石皆青色,惜被苔蘚掩沒,未得洗出,人跡往還,自朝復(fù)暮,雖晦明風(fēng)雨不間也。 輝山 在城內(nèi)。明萬歷三十一年,游太守豎碑以界之,召民居焉。王元弼《名勝記》云:輝山之形,勢如天劈青巖,其令人怡情處,不能向筆墨上道也。在城之西,傍有綠井,民居之,大為樂業(yè)。山上多有峭石,凌空如琢磨者,然樹木花草亦極繁盛,靜對之,似一幅董北苑得意山水也。萬石山 蔣本厚《山水記》云:《舊志》稱,萬石亭群石插天,下瞰湘流。《柳記》亦云:伐竹披奧,攲側(cè)以入,綿谷跨溪皆大石林立,今石平而水亦竭矣。王元弼《名勝記》云:府治后即萬石山,山多怪石,向有萬石亭在山之北角,跨溪回澗,傍皆大石,若倚立,然今已廢。柳河?xùn)|有萬石山記。歐陽修有詩,皆有巨碑,今亦不復(fù)存。《黃佳色記》云:山在郡治后。唐時崔公所啟,屢有廢興,相傳當(dāng)日木蒼蒼,以古竹蕭蕭而瘦芭蕉綠映,蘭蕙香浮繞之,以曲檻翼之,以危亭入其中,如歷洞天,如坐瓊室,而今俱荒蕪矣。 西山 易三接《山水記》云:山自朝陽巖起至黃茅嶺北,長亙數(shù)里,皆西山也。山列如帶,石如散花,以類相從,有青壁、有蒼磴、有深洞。疏林秀色,郁蒸不已,而云生焉。蒼流城郭,翠拂樓臺,皆西山為之也。王元弼《名勝記》云:零有西山在河之西二里許,高萬馀丈,大不能量,起伏曲折如龍欲騰空。有澗、有溪、有洞,石皆青間有白色,如玉者與云相屯伏,四時花木陰翳濃翠,若九月天登之,楓葉黃紅,人立樹下,衣裳如染黃紅色,更有白沙如銀,與日光相奪目。《田山玉記》云:余考柳州所記,以由染溪而上者,為西山,山形圓秀,黛色侵天,登其上,見瀟湘二水起伏隱顯,如巨蟒行草卉中,即《柳記》所謂悠悠洋洋,四望如一者,湘煙儼在,千載同情矣。 群玉山 王元弼《名勝記》曰:山去河西二里許,地勢清幽,塵氛不到,為眾山巨觀山間,路亦平坦,然極深奧,游者往往難窮其勝。《田山玉記》云:由朝陽而西南過小岡,見眾石累累,遙布岡下者即群玉也。遍山皆石,石理皆白,故以群玉名。山之下有巖曰德星,有洞曰宅仙,星言狀也,仙言事也。舊多題識,然盡在荊棘中矣。 香零山 曹能始《名勝志》云:香零山在城東五里郡,以此名地產(chǎn)香草,其葉如羅香,聞數(shù)十步。唐世上貢郡,人苦之,刺史韋宙奏罷。蔣本厚《山水記》云:山在瀟水中,去城四里許,方春流湯,湯如貼水芙蓉,與波明滅,至秋高水落亭,亭孤峙不可攀,躋泊舟其下,明月東來,江水瑩白,獨坐攬袂,覺草木皆有香氣。王元弼《名勝記》云:山中所產(chǎn)草木,當(dāng)春皆有香氣,襲人衣袂,數(shù)日不散。山之左右前后皆瀟水,水漲時,山之容有若菡萏之浮于水面,似有隨波搖動狀,天然形勢,非人力也。山在城東,去城止四里。 陽和山 在南門外,王真人修煉于此。王元弼《名勝記》曰:在城南,山如虹形,草木經(jīng)冬不枯,是以牛羊等物獨不上此山,蓋以山在南,向陽草木故如此之茂,相傳昔年有王真人修煉于此,向有丹臺,今不復(fù)見。 石角山 在城東北五里許,連絡(luò)十馀小峰,磊落如畫石,上多宋人題識。王元弼《名勝記》云:山之形有起伏勢,多異花奇草,石如有意排列,可坐可臥,兼多靈秀氣象,昔年柳河?xùn)|嘗來此山,留詩于石。宋人亦多題詠,俱勒于山之崖石,年久石長,而字跡俱埋沒于石骨內(nèi)。《陳正誼記》云: 山以石角名,石甚眾,遠望之,如澹煙、如積靄;近即之,或林立、或峭露,皆石角也。 芝山 蔣本厚《山水志》云:從柳侯祠西北行可二里許,即芝山也。東面是膚,西面是骨,斷壁千尋,下臨無際,俯視田疇,髣髴是畫。山頂一洞,可坐十馀人,入數(shù)十步,稍暗復(fù)從東北出見,瀟湘合流處又別一境。王元弼《名勝記》云:山之膚、山之骨,皆東西向。斷壁千尺,下臨如垂虹,然登最高頂,粵之黃花,諸山勝概,咸歷歷在目。頂上一洞,深淺不可量,其中前人題詠最富,惜剝蝕無一存者。由山之南去一仄徑下,一庵名半坡庵,之前后左右多修竹瘦藤。《黃佳色記》云:芝山佳處不在游,而在望,由絕崖西下直至平田,田間有溪,溪上有橋,橋上東望,壁立千尺,橫亙百丈,如落霞散綺,彩色非常。 石城山 在城西河三里許,易三接《山水記》云:其石如林,可數(shù)十畝,中空而外方有如城,然城外怪石累累,無徑可通,從石入內(nèi),則生樹草,而貯煙云,不虛此城也。王元弼《名勝記》云:按山之脈如城然,又多怪石異花,似無徑可通,從石上行,徐徐入內(nèi),卻如自城外入城中,草木繁盛,煙云依倚,大約十畝,其間景物不可盡述。 小石城山 易三接《山水記》云:在黃茅嶺之北,云煙護之,蓬蒿沒之,其中可隱也。睥睨梁欐之形,類智者所設(shè)施。王元弼《名勝記》云:此山與石城山相似,其境界差小,故以是名。草木云煙經(jīng)時變幻,殆不可以筆墨記其美也。《黃佳色記》云:山之結(jié)搆甚巧,外望之,峰峰繡列,煥披芙蓉;入其中,一團清氣,遠絕塵俗,又別一天地也。福田山 在東北五十里,山與黃溪相近,崖壁峭絕,中有孤峰,聳起十馀丈,俗名阿育王塔。王元弼《名勝記》曰:懸崖峭壁,勢拔凌天,中有孤峰,巋然突立,高不可丈尺計,下有清泉,名如意。土人云:阿育塔下有清泉,泉水不涸,如泓然,大家小戶齊來汲,應(yīng)知此泉通山川。《田山玉記》云:即黃溪之外山也,西列屏障,東瞰福田,登巔以望,見白云青靄時浮,平疇溝洫,間若織繡然。昔子厚游黃溪,往來于此,皆醉心處也。 崳山 在城南二十里,孤峰秀出,以踰眾山,故名。易三接《山水記》曰:其峰插天,翠色特遠,見峰者先見其翠,濯以瀟水之波照,以淡山之月詠,以名人之詩可以振衣千仞。 鴉山 王元弼《名勝記》曰:去城南五十里,山多異石,極空明,如太湖石。然望之如鴉,登之若人工布置,穿鑿有致,步位得所,即一草一木,生有別景。《陳正誼記》云:危峰萬點如鴉,每斜陽欲沒時,明滅天際,如飛、如墜,殆不可狀,上有茅庵,在山深處,廚煙寫影,佛鼓流聲,皆非人間所有。巋山 王元弼《名勝記》曰:城東北四十里,有山突立,即名巋山。零之山皆有相對狀,獨此山無,匹有獨鶴沖天勢,山間所產(chǎn)惟古木弱藤,其石上,苔蘚皆綠色,拾之成片,類碧云草,然更產(chǎn)忘憂草,土人每至春信,摘之曬乾以拱茶具,此出道州山記,其他產(chǎn)未暇概述也。 戴花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田山玉記》曰:山麓橫亙百馀里,一峰特立,群岡俯伏,樹木蓊郁,中圍一石,相傳宋末有將軍為神于此,遠望若簪花然,故以名。里人歲時,薦之下有溪水,名茨頭江,一匯于賢水,一匯于梅溪。 永山 王元弼《名勝記》曰:山在城南百馀里,永水出于山下,今永州名。本此山容迢遞,萬水爭榮,有崖,有谷,有怪石,有峭壁,有懸?guī)r,有深穴,有蛟室、白沙、青泥、相間于道。黃柚、蒼松恒產(chǎn)于此,民居之山田,無水旱之患,水匯于瀟,由北而復(fù)回,由南而復(fù)繞,水之勢與山之境有同一體。焦山 王元弼《名勝記》曰:昔帝舜南巡,曾宿茲山,山在城西北拒一百馀里,山之幽勝,多林木,有二巖相峙,山之前皆巨石,后皆土產(chǎn),細石白色,擊之有聲。左有崖,崖下有泉,名未詳,泉水清甜,產(chǎn)于僻地,深可惜也。 云莊山 去城四十馀里,在進賢山。蔣本厚《山水記》云:亂石矗起,都作云態(tài),大若奔雷,小亦潑墨,皆有乘風(fēng)欲起之意,其下空洞,潴水傍有一池,積水出流,可溉萬畝。 船 ![]() 陽明山 王元弼《名勝記》曰:山在黃溪之尾,離城百里。嘉靖間有僧秀峰焚修于山間,今為秀 峰道場。山多峭石花木,固其所產(chǎn)也。山向陽,故以是名。山根皆露土,鮮故也。 雞冠山 王元弼《名勝記》曰:山在瀟水西,從愚溪入四五里許,有石如雞冠,土人以其形似,呼為雞冠山,山多石,或排列、或橫、或直、或上、或下,其勢每不一,其色或不齊,相雜間之,細草繁花,松竹成圍,即善繪者亦難描寫其勝。山腹一庵,庵前后俱巨石,色白而有紋,庵左一泉,流水倒瀉,聲若狂風(fēng)怒嘯,水之色如雪,其冷冽氣即六月猶寒。《陳正誼記》云:山之幽者,莫如雞冠,以其近溪也,蒼松茂竹,著處叢生,隔溪望煙影,渡溪聞鐘磬聲,始知其中有庵,庵傍數(shù)石危立,即雞冠也。石之古溪、之折林、之邃庵、之清美,皆不可多得,今林凋庵毀,獨雞冠悵立溪上耳。 零虛山 在朝陽巖上。太守丁茂儒有記。連山 去城西南四十五里,黃文元有記。永秀山 去城南五十里,有庵名德興。 琥珀山 去城南七十里。 大溪山 去城東五十五里,由小木源,曲折以進,翠色漸深,其上有庵三棟,閎敞峻整,規(guī)制精潔,近山采名勝者常游之。 金牛嶺 在城東南二十里,《田山玉記》云:晉咸和七年,桓元見老人乘青牛至零陵涇溪,牛飲水入江不出,因此得名。今人皆曰金牛嶺,但涇與金音相似,恐后人誤以金為涇,亦未可知也,然涇溪,《舊志》所不載,余因是而補入。其嶺群峰,面面皆石骨,瀟水繞其下,凡數(shù)折而出之。《陳正誼記》云:嶺蜂甚銳,左右低昂若筆架,然上有真仙觀道人賀麗陽居之,曾于觀前為小樓,開窗坐望,以收瀟川之色。麗陽系郡人,潔身隱處,不污世塵,時郡鎮(zhèn)彭公建七日醮強麗陽,主醮事醮畢,即往游茅山,孤身獨去,不知所終。 馬鞍嶺 王元弼《名勝記》云:去嶺三十里半,為猺峒樂業(yè)所,嶺際游云終日不散,嶺左一里有水流成壑,未知水之何自,嶺上多細石草木花鳥,與人家煙火相間,而出嶺下皆田畝,農(nóng)夫耕耘時,俱賴嶺之水以栽種。 石門嶺 曹能始《名勝志》云:在縣東五十里,上有石門,雙起如城壁,又有石樓閣,羚羊時往來其間。王元弼《名勝記》云:嶺依天表,眾峰峙拔,石門崛起如城門,外皆松杉,大可數(shù)圍門,以內(nèi)未能窺探,為門半掩故也。嶺西一巨石,如樓憑高天,半山間麋鹿往往來戲于此。 丫髻嶺 王元弼《名勝記》曰:嶺去城五十里,通寧遠縣,路嶺容如髻,故名。嶺上皆石,草樹少有。嶺下湖田最肥,嶺西一崖,一巨石如斧削,可容數(shù)十人,至嶺之高大,難以數(shù)量也。 黃檗嶺 王元弼《名勝記》云:嶺距城一百二十里,在東南角中有峒名黃檗峒,皆猺獞所居地也。嶺高數(shù)十丈,嶺半有村,人咸耕種山田為活。嶺之路或低或高,闊仄不一,人度此嶺,恒有難陟意。樹木叢茂,細草夾道,浮云與嶺相接,續(xù)嶺西有僧舍,晨夕磬聲與流水相映響,《黃佳色記》云:嶺在猺鄉(xiāng),高巖絕壑,參差繡錯,而猺家散住其間,終身樂業(yè),頗無水旱之患。 鳴水嶺 在縣南百里,瀑布飛泉聲聞數(shù)里,故名。王元弼《名勝記》云:嶺在東南,去零一百二十里。嶺上出藤條可作杖,有紋如花朵,或似飛禽,或有山水圖畫藤,雖多然亦不易得也,嶺頭一水噴萬丈,回流嶺之左右上下,鳴聲聞數(shù)里外,嶺下望之如雪積然。 黃龍嶺 王元弼《名勝記》曰:在城北二百里外。唐順宗朝申,煉師居此嶺,多林木,有黃龍觀在嶺外,即昔年煉師所居地也。嶺產(chǎn)白石,多如雞子大,有色如玉者,在昔有之,今不可得矣。五星嶺 王元弼《名勝記》云:在邑南四十馀里,嶺有谷、有溪、有井,井最深,溪亦坳,谷亦爽,塏蔣氏記曰:零陵山水惟東南最勝,東南山水又五星嶺最高,嶺極險峻,嶺中樹木巨石,花香鳥語,谷鳴泉響,無不各盡其勝,瀟水遠來,與嶺相排宕,嶺之奇、嶺之秀、嶺之靈,蓋不可以盡之。黃華嶺 王元弼《名勝記》曰:嶺去城百里外,為楚粵分界之所,上有紫云庵,屬零陵,西去即屬全州地,湘水繞其下,青嶂平天,懸崖立地,望之如翠屏,然黃華之名,未詳何所指。 華嚴(yán)巖 王元弼《名勝記》曰:巖在城東,山郡學(xué)后游人最多,故題詠甚富,惜逼處無崖谷林泉點綴,平如掌,今人往往忽之。《田山玉記》云:亂草叢中,一石獨起,蒼涼之色對之,令人意消,石上題詠頗多,今亭榭無存,冷煙一片。 朝陽巖 在瀟江之滸,巖有洞水入于瀟。唐元 結(jié)以其地高東向,遂名朝陽,一名流香巖,門高懸斜出,以收江色,元公筑茆閣于此,銘曰:蒼蒼半山,如在水上柳。柳州詩云:巖上無心云相逐。此銘與詩曲盡此巖之神,洞名流香,流香字亦奇石淙原,原自群玉山,伏流出巖,腹色如雪,聲如琴,氣如蘭蕙,冬夏不涸。黃山谷云:時有白云出洞,洞門左右,石壁形如半環(huán),昔人作釣臺,嵌半環(huán),中架以木鑿、亂石以枕之,去水只數(shù)尺,如浮一筏于水面。路公漢畦作亭于巖上,憑闌縱望,遠出百里外,水清、沙白、云渺、山蒼,后有祠,以祀唐宋謫官。巖之后名青蓮峽,丁公觀峰所名也。峽后石斑駁如花,棱棱如浪,丁公名為捲潮峰,作石亭于中顏,曰芙蓉競秀。曹能始《名勝志》云:巖在縣南三里,下臨瀟江,《舊經(jīng)》云:唐守獨孤愐賓,必俱有創(chuàng)建。元結(jié)次山以地高而東其門,故以朝陽為名,今所刊記猶在,巖下有澗,水自洞中出,流入湘江,亭臺凡十六所,唐宋名賢題詠皆镵于石。黃魯直游朝陽洞,徘徊水濱,久之,有白云出洞中,散漫洞口,咫尺不相見,乃為詩。《陳正誼記》云:朝陽亂石插空,巨碣結(jié)頂,穿巖下徑,人在急湍危壁之間,可謂幽絕矣。巖以東向得名,止一隅耳。若登巖之上,東環(huán)城郭,西帶青蓮峽、捲潮峰諸跡,南望遠山如列翠屏,瀟水又從翠屏中百折而來,凡山色、水色、洲汀、草樹、煙嵐,真令登覽者意念皆空。上有寓賢祠,祀元黃蘇蔡輩凡十位。 柳巖 曹能始《名勝志》云:巖在愚溪之右,以柳司馬所嘗游也,久失所在。宋零陵宰王淮搜得之荒谷中,仍為之記。蔣本厚《山水記》云:由柳祠西行里許,荒葦黃茅間,一巖突出如怒猊,然柳侯所嘗游也,故名。亦因之巖可容數(shù)十人,巖靜而深,石瘦而古,柳侯有字跡,皆剝落不能辨。芝山巖 王元弼《名勝記》曰:即芝山也,上有石大如屋宇,可坐數(shù)人,白而潔不草,無苔蘚,若有雨過,苔痕洗濯,明凈意甚,可怡人也。 火星巖 在群玉山側(cè),太守唐寶更其名,曰德星巖,田山玉有記。王元弼《名勝記》曰:巖在朝陽洞上,眾石森立,時有白云依之,終日不散。澹山巖 《王淮記》云:巖去城二十五里許,山有二門,壁立萬仞,東南角有一石竅,遙矚云日,昔傳有澹姓者家其下,故名。《舊經(jīng)》云:有周正實者,秦始皇時人,遁居于此,凡未來之,事皆能先知。始皇三召不起,后尸解焉。易三接《山水記》云:澹山巖,唐以前猶未見,是以不入元柳詩文,至宋黃山谷始題識之,今山谷詩與巖爭秀,洞中一石寬數(shù)丈,若煙云簇簇,珠玉瑟瑟者,然洞外一石,石下構(gòu)一佛寺,上鐫覺皇臺三字,曹能始《名勝志》曰:澹巖間有蘭巖,人不知其所,而時聞蘭香,今為亂石所掩,求之不可得,然搜石披草,云起時香若馥馥欲來,王昭之神境,記云:蘭巖山。路阻險絕,無人跡,有石如雙,白鵲翔集其上,暗巖去澹巖三里,秉炬而入其中,廣袤可容萬人,宋鄒道鄉(xiāng)謫道州經(jīng)此巖,有老蟒化為靈狐作人言語老僧曰:明日鄒公至,當(dāng)往迎之,僧如其言而迎之,果鄒公也,鄒有詩。《田山玉記》云:澹山高峙半天,翠環(huán)數(shù)里,每有云氣起,其間竹樹岡巒,蒼白一片,中露巖扉,坦步可入,至東南角上一竅忽開,天光下注,見巖中怪石累累,或橫如幾,或立如屏,溜乳如珠,濺霏如玉,寓目皆有異態(tài),元柳好奇而失之,乃顯于宋以后。 高巖 蔣本厚《山水記》云:丹崖南行五里,至高巖,山體純骨而無寸膚,廣袤里許,峻石獰猛畏人,山頂亂石林列,參差起伏,莫可名狀,巖昂如狻猊張吻,寬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可測,傍有一穴,復(fù)通一巖,峭壁懸崖,不可攀視,上有一石,廣似澹巖之覺,皇臺復(fù)得一小洞,傍又一洞,相連如雙環(huán),筱竹密布,炎日如失夏月。王元弼《名勝記》曰:巖在丹崖南五里,純骨無土,多峻石列,巖頂有舞立狀,樵牧不能至,巖容似狻猊張吻,可容數(shù)百人,傍有穴復(fù)通一巖,巖前峭壁懸崖,咸峙天末,巖之景,難以筆墨盡之。 新巖 王元弼《名勝記》曰:在東門三里外,巖孤峙巖下,流泉成湖,四壁皆峭石,苔蘚產(chǎn)花,每一朵紅白相間,大如菊,在秋冬有之,惜不香耳。新巖之名未詳,《黃佳色記》云:由袁家渴溯流而上,即新巖。巖臨瀟水,與朝陽相彷佛,然朝陽敞,新巖僻,朝陽光豁百里,新巖幽隱一潭。 四仙巖 在西南龍慶里,《田山玉記》云:由梅溪西行四十里,突起一峰,圍可二里許,仄行俯視,約四五十丈,半壁皆石,嵌空玲瓏,古木壽藤,莫可名狀,下有二潭,一潭澄靜而幽,一潭澎湃怒 號,瀑布直下,莫測其所往,由潭而北則為洞,宏敞可坐千人。由洞而東有石井,在石隙中,一泓清碧,甘冽可飲。傍有石門,可容身以入,上至懸崖間,則為石樓,樓亦可坐數(shù)十人,幾案榻磴皆天然石物也。土人相傳宋元間,有四人修煉于此,因以得名焉。 福仙巖 王元弼《名勝記》云:去城西四十里,巖之勝樹木花,石各具態(tài)度,或似獸,或似飛禽,或似云霧,狀總不一。上有臺,可坐數(shù)人,臺之四面俱石壁。游人翰墨,皆刻于巖左。《田山玉記》云:山聯(lián)石錯,湖南之常,若奇幻精出,則茲巖所獨也。云點山,容月浸石骨,一花一木,各有幽致。東巖 曹能始《名勝志》曰:在治東子城外,其下有清流激湍,世傳牧守流觴于此。 丹崖 在城南四十里,石色如丹。易三接《山水記》云:一名赤石,洄元次山有銘:唐翁家于此,自號曰:丹崖翁。次山時時與翁游,喜翁之隱于丹崖,而丹崖之能隱翁也,有宿丹崖宅詩。 梅谷 王元弼《名勝記》云:在城北里許,谷口有梅谷二字,未詳何人書。昔年有梅花萬樹,今惜無,谷之前后,皆巨石,如人工排列然。 小隱洞 王元弼《名勝記》云:洞在石角山,最深邃。洞上有群石攢立,日光照耀時,如群玉之在淵;洞后一峰斜掛,又若仙掌凌空狀,洞在峰下,遠望之不見也。小隱之名,或為是歟。 紅玉洞 王元弼《名勝記》曰:洞在城南四十里外,洞上有松杉數(shù)株,排列如畫,更有高低數(shù)峰,參差其間;洞內(nèi)有石灶、石磬、石級、石臺、石研,相傳昔年何仙姑修真于此,紅玉名未詳。 梅溪洞 在城西南四十馀里,源出戴花山,逶迤曲折,匯于愚溪,以入瀟水。三吾田龍愛其勝,攜家隱于此。王元弼《名勝記》曰:洞之源自戴花起,至愚溪,入瀟水,極曲折。洞中有巨石橫倒,擊之有聲,若磬然,田龍有記。蓋洞之得名,自田始。四時,花木不乏,春天更覺怡人。 承平洞 王元弼《名勝記》云:去城南百里,洞勢高懸,孤峰特立,有水橫流,不知何自。秋來,蘆花與葦花相間,一望如雪,更有疏林密竹相傍于洞之左右,故洞雖處亂山中,亦可娛目也。《陳正誼記》云:萬山環(huán)聳,中衍平田,又有小溪瀠洄隨田,左右傍山,村落皆植花卉于竹扉茅屋間,映帶如畫。至于秋冬之際,果熟禾登,家家香粳、美酒、綠橘、黃橙,彼此往來,親睦可愛。 龍洞 王元弼《名勝記》曰:洞去城六十里,昔有一木從洞中流出,于石岸上人,見之浮于水;易日,視之,復(fù)在洞口。如是者,數(shù)次,木如神形,土人祀之。至旱年,迎木禱雨,輒應(yīng)。龍洞之名,蓋因之。《黃佳色記》云:洞有四十八源,在在可觀,或桐花開處,望若遠云;或楓葉丹時,凝如落霞。 東丘 王元弼《名勝記》曰:即漢蔣琬之東丘書院是也。在城之太平寺內(nèi),丘聚石而成,上多林木,書院在焉。有東丘碑記,題詠最多。 小丘 王元弼《名勝記》曰:丘在鈷鉧潭西,上多小石,有林木禽鳥之樂,潭之水通丘之左。柳河?xùn)|有記書:于石丘,雖小,別有意趣也。 化石 王元弼《名勝記》云:在城南八十里,石如人形。相傳淮陽王兵敗,被追至此,遂化為石。云莊石 按《府志》:去城四十里,在進賢鄉(xiāng)。瀟水 蔣本厚《山水記》云:出九疑三分石,自夏陽至寧遠城下,過大洋,出青口,入于瀧。又一支出江華,一支出永明,一支出濂溪,俱匯舂陵城下北流,過青口,以入于瀧。自此,則皆瀟水矣。經(jīng)瀧泊,則永水匯焉。流百馀里,而合湘水。 湘水 蔣本厚《山水記》云:湘水與漓水分流,出始安陽海山,過零陵,北合瀟水。出衡陽者,曰蒸湘;出武陵者,曰沅湘。三湘,惟瀟湘之名最著。賢水 王元弼《名勝記》云:在城南六十里,出進賢鄉(xiāng),故以賢水名。水出眾山之中,極清冽,旱歲不涸,與永水相合,復(fù)入瀟水。水出山間,疑山有巨泉,此亦未見于書,難評也。《陳正誼記》云:進賢之南有二洞:西曰太聞洞,東曰龍洞,二水合而賢水名焉。當(dāng)其合處,有巖崛起,橫數(shù)千尺,高十馀丈,下有居民數(shù)十家,倚巖枕水,籬落宛然。循賢水而下,約三十里,田疇千頃,煙火一鄉(xiāng),民淳俗樸,擇居者多托處焉。 永水 在城南百里,曹能始《名勝志》云:永水源出永山,流入湘。《寰宇記》云:郡南去湘水八里,北去瀟水三十步,匯于城下。后漢太守陳球以郡下濕,筑土城不便,乃編木為城,以居之。至建安十年,吳孫權(quán)遣呂蒙攻零陵,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下,則是時,已有城矣。距郡北二里,有呂蒙 城,乃蒙所筑,與普相拒者。 遙水 王元弼《名勝記》云:在城南八十里,水清見底。冬月,產(chǎn)白魚,美似鯽,愈小愈佳。其源本自遙山之泉,晝夜流之不涸。 羲水 在城南,源出白水嶺,流桴江,入瀟水。瀧水 易三接《山水記》曰:瀟水急下,眾灘疊奔,涌波逐流,凌空飛舞,水愈激,石愈波,舟行波流中,欲沒,還起。元次山詩所云:上瀧船似欲升天,下瀧船似入深淵者也。 桴江 蔣本厚《山水記》曰:由丹崖沿江東上,則桴江也。水出白水嶺,逶迤曲折,行七十里,匯于瀟水,幽窅奇奧不減。黃溪山中,多美樹,野人采伐為桴,故名以桴。傳《陳正誼記》云:桴江深處,遠絕世塵人,入其中,如歷蓬島,每見飛鷺、橫煙、浮鷗、浴瀨、山獺、野鹿。懶避人蹤,當(dāng)與退谷杯湖,同其幽異。有僧慧杲建蓮因寺,于江口。 愚溪 在城西河,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亭、愚島并愚溪,而為八,是為八愚。王元弼《名勝記》曰:即柳河?xùn)|八愚之一,舊名冉溪,愚溪之名,自河?xùn)|始。溪上舊有亭,溪西有巨石,溪流直接鈷鉧潭,當(dāng)年河?xùn)|第一賞心處。愚溪之勝,未可以盡述也。《陳正誼記》云:愚溪徹,底皆石,小舟入處,篙聲錚錚。舊時花木交織,雜于招提樓閣中,曲曲折折,一步一態(tài),今不如舊矣。然橋橫野色,石臥寒云,雨島晴巒,月潭雪徑,溪之隱德,猶存。柳侯居溪上十年,而詩文大進,竟與退之齊名,其得力全在于此。 黃溪 王元弼《名勝記》云:去城東七十里,溪廣百里,溪山靈秀,多石路,曲折環(huán)繞,時仄時闊,高下不齊,多異境。至溪東,林木層疊,森立如城池,雖炎夏,而清涼襲人,有如入玉壺中,不知暑之已至也。溪西,有水從溪山流出,入溪東南,恒有水云雜出,亦零陵佳勝地也,柳河?xùn)|有記。《黃佳色記》云:黃溪兩山峙翠,一水流碧路,度千峰,勢開萬象,大扺一丘一壑,位置天然,山露春暉,溪延秋影,林藏夏翠,巖吐冬花。《柳記》云:黃溪最善,讀者可以意得之矣。 高溪 在城北九十里,沿江有二十四磯,溯舟甚艱。昔有唐叟居其下,操舟獨釣幾三十年,人贈之金帛,即施之眾。楊誠齋先生建高風(fēng)亭于其上。曹能始《名勝志》曰:宋乾德初,有唐叟者,世居溪上,一旦厭諠,雜登舟而去,往來乘釣,伏臘暫歸,受子孫謁見,如此者三十年。 都溪 在縣境,水出舂陵西,有五色山,山各有一溪,五水皆會,故名。 涇溪 在城南二十里金牛嶺下,昔桓元乘青牛于此處。 蒲溪 在城南五十里五星嶺下。 蘭溪 在琥珀山下,去城南七十里,沿溪皆蘭,香聞數(shù)里,故名。 鈷鉧潭 蔣本厚《山水記》曰:今所記在柳侯祠,前者非是。《柳記》云:鈷鉧潭在西山西,又云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今潭在柳祠前數(shù)步,豈《柳記》所云云耶。大扺愚溪之妙,愈入愈奇。橋后一帶居民溷擾,寧有佳趣耶。《田山玉記》云:柳侯祠前,有鐫鈷鉧潭三字于溪石上者,蔣本厚辨其非。予嘗與友人同游,求其是者,而不可得,即得,亦不敢信也。 小石潭 按《府志》:在小丘西,百步許。 醴泉 在舊天庾觀,味甘若醴,今止存其名。瑞蓮池 曹能始《名勝志》曰:晉時產(chǎn)并蒂蓮于此,已廢,為總鋪宋陶弼有詩。 南池 曹能始《名勝志》曰:在城東,南池當(dāng)南山之缺設(shè),自神功,無庸工鑿,隨山周旋,可容巨艦。柳宗元有陪崔使君宴南池序。 墨池 在城東郭里許,易三接《山水記》云:陳眉公誤以零陵墨池,在衡山城外,不知懷素自敘為零人,筑庵于此。種蕉萬樹,學(xué)書名庵曰綠天。浣墨有池,池水皆墨,藏筆有冢,覆以石塔。今者,山無庵,蕉無綠,池?zé)o墨,筆無冢,而塔頂斷殘,尚伏叢莽中,煙云冷草,樹荒,不見醉僧一字矣。王元弼《名勝記》曰:昔僧懷素筑綠天庵,種蕉為學(xué)書地,傍有墨池、筆冢,冢上有塔。今庵與池及冢俱伏叢莽中,不復(fù)存,惟塔尚存,亦斷殘矣。近有僧名寂輝者,從遠方來,筑一室于綠天之舊址。郡丞劉作霖題匾曰:古綠天庵,今徐龍章復(fù)筑亭于塔上。予有懷素塔銘、綠天庵贊。 東湖 曹能始《名勝志》云:在東山之西,唐刺史李衢刱芙蕖堂于上;宋以范忠宣寓居于此,因建有思范堂;熙寧間,蒲宗孟奉使荊南,與朱思平等來游,題名;明宗,人占之,今復(fù)入官。 石箄灘 曹能始《名勝志》云:在城北四十里,其石皆片段,聯(lián)綴如箄筏。相傳秦始皇造橋海上,有異人乘箄往助,始皇死,遂棄去。又十里為石馬灘,湘水中,有石如馬狀。王元弼《名勝記》曰:灘勢瀠洄,灘水下石,皆如削成。若經(jīng)春水漲,舟楫往來,始無戒心,灘兩岸皆山,望之似崖。 垂幔灘 曹能始《名勝志》云:在城西南,枕湘江之岸,峭壁倚空,遙望若帷幔狀,其上有留香洞,泉自石竇噴出,飛瀑如練,不假疏鑿,自成曲水之狀。游者,時聞香氣馥烈,故名。王元弼《名勝記》云:灘枕瀟水,兩岸巨石,參天望之,若幃幔列于山前,翠屏開于水面,故以垂幔名。灘之水環(huán)旋無定,觸石成濤,乘舟一過,真若天上坐。《陳正誼記》云:愬瀟流,而南愈折愈幽,至垂幔,而瀟之勝獨絕矣。灘出兩山之間,樹影幕青,石容鋪翠,若展深宮,而設(shè)床幃者然,故有垂幔之名。 石渠 在袁家渴西,柳宗元有記。 石澗 曹能始《名勝志》云:石澗在渠西北,其水之大倍渠之三,亙石為底,達于兩崖,水平布其上,流若織紋。《黃佳色紀(jì)》云:澗之石較渠更密,水之闊亦倍之,娟潔靚美,有自然之質(zhì)。 南澗 失其地,無考,柳子厚有詩。 白蘋洲 王元弼《名勝記》云:在城西瀟水之中,洲長數(shù)十丈,洲上植綠柳萬株,有春雨欲來,煙凝天半景狀。洲前,水橫流如峽,即瀟湘二水合流之所。相傳昔年,產(chǎn)白蘋最盛,若玉盞之,浮沉于水面,故以白蘋名。《陳正誼記》云:白蘋一片洲耳,漾于湘波,杳靄中,白蓮黃葉點綴其間,瀟之幽益。其幽洲之野,助其野矣。杜詩云:虛無只少對瀟湘,于此,可會其意云。 浮洲 王元弼《名勝記》曰:即瀟湘合潴處,有瀟湘祠在焉。洲上竹木花卉,無一不有經(jīng)春。望之,洲容若云髻然。洲之西,更有一大石碑,倒于地,因無字,名無字碑,其來未知何自。《黃佳色記》云:湘流于左,瀟合于右,浮洲于中。洲上,舊多古樹,煙拖楊柳,雨亞芙蓉,春媚秋娟,尤為特勝。《舊志》云:洲之西,一大碑臥于其側(cè)。相傳自湘水浮出,一民見之,遂止。于是,有司禁采,故得完好。瀟湘神祠原在浮洲上,有司以春水汎濫,難于涉,遷之東岸。至今,秋水澄碧,尚見甬道也。 蒲洲 王元弼《名勝記》曰:去城東六里許,居瀟水之涯,洲若弓形,上多修竹、花木、綠草。洲之南,昔年曾長蒲,相傳有九節(jié)者,高數(shù)丈。秋來,蒲葉盡脫,有如桐干;初凋,尚多青,色可愛。柳河?xùn)|恒登石磯,望洲之景,洲之勝,可想見矣。 袁家渴 王元弼《名勝記》云:渴在西南,眾山森列處。渴即石渴,下清流如練,渴上白云綠樹,更有重洲淺渚,相助渴容。昔柳河?xùn)|云:舟行若窮,忽又無際,巳曲盡,渴之勝矣。《田山玉記》云:瀟水多折,每折必有曲岸,危石以束之,水與石遇,欲順,反逆。楚人言水之反流者,為渴也。而袁家渴之石獨異,蓋水勢怒走眾小石,小石無所逃,迫而聚為一大石,朝淜夕湃,漸久漸堅,歷百千年,而渴中之山出焉。其狀斑駁,其色蒼古,或高,或低,散布水中。西岸復(fù)有高峰,峰色蔭;石,石色蔭,水而渴之,勝特備。 百家瀨 在城南里許,《田山玉記》曰:瀨上怪石歷落,嘉木復(fù)層層蔭之。予嘗愛其幽,與友人飲于此,見一泓寒碧,其容如練,洋洋之妙,真可樂。饑近暮,村鴉帶日,江樹生云,放舟破浪,從煙靄中行,景色尤不可狀,瀟中之勝,無以踰此。司馬塘 在北關(guān)外,柳司馬嘗游此,故名。因之,父老相傳有關(guān)學(xué)校,蓄水深,則文運盛;蓄水淺,則文運否。上官立有禁約,許蓄魚,不許植菱、藕,以致水淺,亦嘉惠學(xué)校之盛意也。 湮塘 王元弼《名勝記》云:塘在東北百馀里,其深不可測。相傳,昔年有民得一鰻魚,將烹而食,一老人相告曰:爾勿烹此鰻,不可食,此即湘江之龍也。民不聽,將操刃,即風(fēng)雨四起,鰻遂不見。一時村民皆陷,湮塘之名,自此始。 鐵爐步 在城北郭,柳宗元有記。 紫巖井 在文昌宮前,宋魏公張浚號紫巖,移居永州,因浚得名。 智泉井 在梯云坊。 呂虎井 王元弼《名勝記》云:在永寧寺前,井水清澄,至旱不涸。相傳呂蒙取荊州時,插劍于地,忽涌泉。今名呂虎井,蓋謂呂有力如虎也。撒珠井 在東岡山下。 春泉井 在登賢坊。 朝京井 在朝京坊內(nèi)。 揚清井 在激濁揚清坊,同知徐浚浚。 發(fā)珍井 在郡治內(nèi),太守唐寶有詩。惠愛井 王元弼《名勝記》曰:井在縣治前,水極清冽。相傳水脈通江水,遠近之民,賴之惠,愛之。名未知始自何人。 祁陽縣 祁山 在縣北十五里,數(shù)峰拔起平疇間,首瞰湘流,尾蟠遐澨。環(huán)祁諸山,四望如一,縈青繚白,與天為際。昔構(gòu)道觀,其上有牡丹仙種,每年三月三日放,花作淺紅、深紫、通白三色,或云遇科試年開白花者,數(shù)其花,以占得雋名數(shù)。 龍山 在縣城內(nèi)文廟后,縣龍分派,列成高岡,一岡為甘泉寺基,一岡為學(xué)基。嶂連中峰,最為竦杰,左右潺湲,前匯為陂。自明末,拓城界,山脈鑿損,邇來科名不昔若多,由此改卜縣治之左,未見秀麗。過于此者,今與生儒創(chuàng),復(fù)舊基,煥然新之,文運與地脈咸蒸蒸丕變矣。 小東山 在縣治東二里,與龍山相接,茂林修竹,邑人陳斗筑書屋于此。 排城山 在縣西七里,有寧母魏太宜人墓,狀元黎公淳碑銘。 三臺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三峰秀出,江水回注其右,為邑下關(guān),上有觀。 掛榜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形若張榜然,有一榜、二榜、三榜之號,與白鶴山排連。 白鶴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崿嶂齊云,岑壑幽蔚。相傳楚白公奔避于此,元孫改姓屈,名處靜,煉丹于絕頂,跨鶴仙去,壇灶存焉。熊羆山 在縣北三十里,半壁崚嶒。永監(jiān)司嚴(yán)起恒為關(guān)其上,屏障一邑,由客星度回雁峰,而至者少憩焉。有郵舍,暨大士閣、關(guān)帝祠。 云頭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重巒復(fù)嶺綿亙百里篁竹幽青,觸石出云亭,亭如蓋,行者望邑上游廣疇細畝水明如江,江水如一縷白云。馬鞍山 在縣東四十里,邵陵之山,馳入祁境,亙數(shù)十百里,至湘江而止,狀若韉具,故名。大寶山 在縣東四十里,與祁山為伯仲,中一流曲紆,凡十馀渡行者,勞于揭厲,山腹有路,如蜿蜒透梅溪,青岡之支徑。 石榴仙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亭然中立,高五千馀丈,峰頂有真武祠,有禱輒應(yīng)。又作新庵,多高士隱跡,邑人盧鼎養(yǎng)靜于此,施田二十畝于新庵。劉孝廉惟贊亦隱其下。 香爐山 在縣東六十里,山青未了,岳望欲來,千螺萬黛中,一峰如紫蓋,上為亭紫觀。 烏符山 在縣北六十里,宋逸士蔣暉居紫霄觀,呂白二仙時來訪之。白玉蟾書鎮(zhèn)蛟符高妙淳,古莫測其運筆起止之,端純陽有詩。 白水山 在縣東六十里,九疑之麓出三支水,至白水市,合流湘江,雙嶺插天夾峙,束而為溝,曰:紫羅峽,永郡之下關(guān)也。左嶺有白泥塘,方三四尺,泥白如粉,相傳何仙姑洗粉于茲。 苦竹山 在縣東百里,山多苦竹。 七星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有七峰,即七姑嶺。玉盤山 在縣東八十里馬江埠,下有金蘭寺。石燕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水經(jīng)注》云:其山有石紺,色而狀類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及雷風(fēng)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矣。羅君章云:今燕不復(fù)飛也。湘水繞其東,有馀溪水東北注之,煙江之源所出。 石門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高巖夾立如城甕。一水涌波激石,聲勢壯猛,人語不聞,峻坂危棧,相延百數(shù)里,峭壁上合,仰天一線。又行可十里許,石橋橫渡,亂流匯瀉,潨然一潭,森沉不可測,過此,古木高松,鐵干虬龍,漸入衡境矣。幽人題詠甚多,一名峽山,有似三峽也。 排山 在縣東北百里,盤壁成城,橫岡如界,建驛于此,為衡祁之沖要。 杳湖山 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頂有真武觀,山高風(fēng)烈,覆用鐵瓦。 四望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山勢最高,俯視一切,登峰而望,群山盡培嶁也。上有四明寺,唐時,王孫桂留、桂伸隱此修禪。 包山 在縣東北,昔有包姓者,居其下,故名。白竹山 在縣治大江南五里。 七姑嶺 即七星山,祁衡交界處,中有鯉魚山。云頭嶺 即在云頭山上。 杳湖嶺 即在杳湖山上。 騰云嶺 相傳唐時一煉師,每夜半至城,買豆?jié){,鳴鐘時,輒還。后弟子不鳴鐘,師從云端墮于黃岡鋪,道旁一冢累然,田中有碑,至今存。竹嶺 在縣東六十里,山產(chǎn)筱竹,蒼翠無間,深 林密徑,人在綠陰蕭瑟中,梵唄魚響,遍于山壑,往往龕庵于石廣間,俗稱小南岳。東崖 在縣南五里,浯溪之東,按元公刻銘:崖在峿臺西,面??亭之東,崖下可行,可坐,與石門、石屏相對,亦猶宮羽之相資也。 棲真巖 在縣北三十里,山陰王國楨題為棲真,洞天高敞,可容數(shù)百人,巖頂有竅,透漏天日,過石門有石田、九區(qū)、床枕、藥爐、茶灶,皆石所為。旁出一泉,雩告,每應(yīng)。 隱仙巖 在縣東北四十里,林樾溝塍之間,高聳一小洞,巖乳滴瀝,皆成地肺,神工刻劃,物狀逼真,但少綠。泉從石隙奔出耳。明盧鼎吉買田三畝,以充,常住。 靈巖 在縣東北六十里,山連竹嶺,皆積石疊成,上有靈巖觀,觀右有石室,廣數(shù)楹,清泉伏流,自石洞溢出,其水渟泓十馀里,入青江。 洞賓巖 在縣東五十里,中虛,可納百人;深,入約三里許,古遺石神像一堂,不知置自何代。雷澤洞 在縣西七里岡蒼崖,峭壁巖石,玲瓏奇怪萬狀,源泉伏流,冬溫夏清,掬飲,甘芳,氣如蕙蘭。 風(fēng)云洞 在縣北五里。 福巖洞 在縣北十里。 梅花洞 在縣東三里許鎮(zhèn)祁樓,下臨大江,邑人鄧球讀易其中。 東岡 在馬家埠區(qū)木塘東。 窊尊石 在峿臺絕頂。 鏡石 石方數(shù)丈許,黑光如玉,嵌浯溪巖,上以溪水拭之,隔岸山樹,行人畢照。 瀟湘水 與漓水同源,分流出始安縣陽海山,過零陵縣,北至湘口,與瀟水合。《水經(jīng)注》:湘水東北徑祁陽縣南,瀟水出九疑,自夏陽至寧遠,過大洋,出清口,入瀧。又一支出江華,一支出永明,一支出濂溪,俱匯舂陵城下。北流過清口,以入瀧,至此,則皆瀟水矣。經(jīng)瀧泊,則永水會焉,流百馀里而合湘水。 湮江水 在縣北八十里,發(fā)源梅塘,泉出如鮫珠,深黑如潑靛,自湮江橋至雙江口,會而東流,由沙灘至縣東新橋,入湘。 祁江水 羅含《湘中記》載:十五水皆流入于湘,祁水其一也。源自寶慶界馀溪徑廣田橋銀杏渡,東北流九十里,出縣北飛虹橋;南會瀟湘,復(fù)折而東。《水經(jīng)注》云:馀溪出邵陵縣東,北流入于湘,其水濁然,惟積雨后,山水湍漲,則然,亦非盡濁也,但視瀟碧湘藍,少遜耳。 三江水 在白水巡司上五里,有三小江:一出寧遠石梨樹下紫巢,源至九牛壩;一出寧遠大竹源釵江,至黃家渡,二水會為兩江口;一出零陵黃溪,至雒川里大忠橋,會二水為三江口。合流入湘江。 白江水 在縣東六十里,自寧遠界而來,上合黃溪流至白水市,入大江,清徹可愛,故名。青江水 在縣東百里,源有七泉,東流至歸陽,與白河江合。 白河江水 在縣東一百里,源出馬江埠黃龍町大泉陂,至歸陽市兩江口,會清江水,合流入于湘,但青江水綠,白河水白,如涇渭兩分,為異耳。 獅子洑 在縣南一里湘江側(cè),巨石如獅,崖伏見齒,沿崖盤石如有銜狀,古讖云獅子銜毬出狀。元成化庚子,水泛洑口,經(jīng)兩月始退,沙聚如毬。時姚江王華講學(xué)于此,明年廷對,果魁天下,亦見其兆也。按洑當(dāng)作澓伏流也。郭璞賦云:迅澓增澆涌湍疊,躍其險不減呂梁焉。 人字灘 在縣南三里。 柘洲灘 在縣南一里。 蔣瀨灘 在縣南十五里,石險可畏,按《爾雅》:沙石上曰瀨,亦曰湍,曰灘。 獅子洑灘 在縣西南一里。 姑洲灘 在縣東一里。 瀝浙灘 在縣東十四里,水中石如筍尖。鳳凰灘 在縣東二十里,石伏水中,如翼水激而怒,稱鳳凰以善其名。 瀝澗灘 在縣東三十里,水石如削。一石展如鵝翅,險甚,往往舟過,人心凜栗,因改名觀音灘。東岸有水府晏公祠。 三門灘 在縣東三十八里,江中危石峙起如門。 圓鼓灘 在三門灘下。 馬口灘 在縣東四十里,有山名馬鞍嶺。黃魚口灘 在縣東四十五里,水最高急。 茅箭灘 在縣東六十里,石險水怒,甚礙行舟。紫羅峽灘 在縣東六十里,白水峽山,其灘底土紫,故名紫羅。 西洲灘 在縣東七十里,石險峻。 溘浪灘 在縣東八十里,相傳潭底有巨鐘一、巨鍋一;有時而鳴,鍋鳴則旱,鐘鳴則雨。 石板灘 在溘浪灘下十里。 歸陽灘 在縣東一百里。 九洲灘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灘長十里最,險有九灘中,一灘稍大。 洋瀨灘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 白沙洲 在縣東二里湘江傍。 落蘋洲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湘水中。 麻洲 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按水中可居者曰:洲祁邑,洲之居湘水中者,惟落蘋與麻洲為,然然望之,但白茅蒙茸而已。 河洲 在縣東一百八十里,湘江北岸,素稱文鄉(xiāng),非洲也。 龜潭 在縣東二里,湘江北岸,海水灣之下,深沉不可測,層巖峭削,盤石浮水面,如龜。每晚晴日照倒景,金光騰躍,昔人刻龜潭二字于崖。浯溪 在縣南五里,流入湘江,唐元結(jié)自道州歸,愛其水石,因家焉,作大唐中興頌。顏真卿過而書之,刻于崖上。 梅溪 在縣東北六十里,源出竹嶺巖,洞石泉競流,行折二十馀里至建新,入湘江。 梅塘 在縣北七十里,其水冬夏一氣,寒涼偪人,會湘江東注。 橫塘 在縣東三十里,岸闊潮平,渟藍蓄黛,是為上下橫塘。 舒塘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江灘迅激,至此而舒,溢流淼漭,水與天碧。按《爾雅》:筑土遏水曰塘,若橫塘。舒塘,江平似塘耳,非塘也。 湖池 在縣南。 望岡池 在縣北六十里,有古觀居絕頂,池可半畝許,清泉常溢,雖旱亢不涸。盛夏,芰荷滿池,紅蓮環(huán)映。昔有道士,掘地得古鐵釜,可盛數(shù)斗。有文云:望岡奉天觀,了了可辨。 甘泉 在治北一里,其水上出,甘芳清冽,色深靛,隨汲隨滿,湘南第一泉也,鄒浩有銘。 溫泉 在縣東北和平鄉(xiāng),其水冬溫可浴。寒泉 在縣西南湘江岸,平陽江口,有水出石穴,當(dāng)暑大寒,元結(jié)有銘。 沙井 在縣治東北,甘泉門內(nèi),清冽不涸。龍家井 在縣城南后街,今湮。 施家井 在縣治小東江飛虹橋畔,有施姓者,甃石成井,故名。 壽井 在縣治東,迎恩門內(nèi)。 龍井 在縣西南八十里,井出山頂,寬二里許,不溢不涸,祈雨者,縋而測之,百馀丈不能至底。桂井 去縣治一里,出松山下,清而甘,有桂蔭其上,故名。 義井 去縣治一里,在大路傍。 東安縣 文璧山 在縣西南二里許,山形特異,上復(fù)森列小山,炯然星纏奎璧之象,正當(dāng)學(xué)宮前。唐帽山 在縣北一里許,圓山之上,突高一峰,宛若唐帽。 社山 在縣南一里許,下有古廟,鄉(xiāng)民春秋二社祀之。 高山 在縣北一里許,半山有古剎,為游客停驂之所。 伏虎山 在縣東南六里,山勢曲折,巖壑幽異,形如伏虎,山頂有寺,寺后有亭,康熙六年建。象鼻山 在縣東,儀狀奇詭,修鼻肖象,故名。龍山 在縣境內(nèi),山下泉涌,常見龍形,故名。赤石山 在縣西五里,山中石皆赤色。 刀擺山 在縣東五十里,削壁倚空,昔有樵者,見仙女在下,轉(zhuǎn)盼間,刀柄擺墮石罅間,故名。金鳳山 在縣西三十里,列嶂蒼蒼,如鳳沖霄,絕頂有天寧寺。 八十四山 在縣北百五十里,山根迤邐不斷,四十馀里。蘆洪水源出焉,周旋曲折,若九回之腸。人經(jīng)此山者,凡八十四陟,因以名之。 元陂山 在縣北一百里,上有石壁,立如屏,題曰:自然屏。 三門山 在縣北一百一十里。 石壁山 在縣西北,巖泉涌沸,禱雨輒應(yīng)。黃華山 《寰宇記》云:有獵者,于此見二鹿,俄有人問云:見二馬否。答曰:但見二鹿。其人云:是吾二馬也。 蛾眉山 在縣東北百六十里,山形陡絕,疊嶂錯陳,若萬馬騰空而降。山頂流泉可溉田數(shù)十畝。半山之陽有蛾眉觀。 獬豸山 在縣東北百七十里,山形聳拔,翠峰陡起,前昂后跌,屹然獨異,巉石參差,懸崖百丈,中竅似口,儼若獬豸。 高霞山 在縣東北百八十里,數(shù)峰天外,抱若連屏,根纏數(shù)十馀里。絕頂有神仙丹灶之具。云霞山 與高霞連峙,上有云霞觀。 鳳凰山 在縣東九十里,山形幽峻,如鳳翱翔。康熙年間禪僧破有建。 觀音山 即觀音坪,在縣西十里奇,石森列,內(nèi)一石突起,高可二丈馀。巖前之石酷肖大士趺蓮座上,又前一石酷似香爐,土人因之而呼曰:觀音坪。去左十馀丈,石山中忽開一窩,寬廣約數(shù)十丈,建有剎,剎左有木浮屠,后有一洞,深廣丈馀。諸竅玲瓏,可容數(shù)人。而洞前一石,絕類孔雀,即名曰:孔雀洞。每于春日和藹,綠苔鋪襯于石上,有如米顛、濃墨潑山頭,時也。 東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地名清井,曲徑迂回,四圍崇巒峻峭,中落平曠。全州司馬黃世忠建有報國寺。 五峰巖 在縣西高山之左,巖石巉異,如布河圖之位。昔人建閣于上,多宋時詩刻,相傳有孔明字跡,古閣今廢。 幽巖 在縣西高山之上,石背嶙峋,下折而入為洞者九,中敞下坦,其奇勝不可言狀。游者諦觀不忍釋去。 獅子巖 在縣東,巖內(nèi)深廣,可以宴集。 豹虎巖 在縣北四十五里。 嘯巖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內(nèi)閎下坦,分榻燕坐可容千人。中有石田,石門諸怪狀。 龍巖 在縣西十五里。 赤石巖 在縣西十里。 石乳巖 在縣西三十五里,中有石,垂流如乳。蛾眉巖 在縣東二十五里,內(nèi)有混沌窩,頂有蓮花池,外有飛仙臺。 仙人巖 在縣西二十馀里,一洞約五里有奇,席地燕坐可容萬馀人。內(nèi)有二冢,前有石柱,世傳柱上有石盆仙人嘗浴于上,人莫敢取。九龍巖 在縣北百里,山形斗立,奇石錯陳,洞中物象畢具。昔有樵者遇黃衣九人,謂曰:吾九龍居此久矣。語訖忽不見。宋治平四年,元公自永倅往邵,嘗攜家游此。 顯圣巖 在縣東二十里,坦平頓起,高崖壁立,中通以閎,下復(fù)二竅,五峰星拱,湘水環(huán)繞,縉紳登游者,稱奇觀焉。 朱陵巖 與獅子巖相對,中有三洞,第一洞內(nèi)左有石如盆,右有石如碓,第三洞有穴如月。金字嶺 在縣西四十里,其脈根于武岡,層巒疊嶂,高接蒼冥。歲旱,邑人視其巔之云,以為雨候。下有舜廟,又名舜峰。 獅子嶺 在縣東三十里,狀若獅子,因名。湖口嶺 去縣二十五里,有泉清冽,大旱不竭。石牛嶺 在縣北百一十里,有石如牛,故名。白鶴嶺 在縣東三十里湘江口。 娥峰嶺 在縣西五里。 鐵口嶺 在縣東十里。 石礦嶺 在縣東二十里。 金紫嶺 在縣北一百里祁陽界。 雷霹嶺 在縣西北五十里新寧縣界,上下各八里,雷霹處有庚、申二字。 諸葛嶺 在縣南半里許,相傳武侯嘗駐兵于此,壁壘之跡猶存。 斗牛嶺 在縣南,兩山競聳,如牛斗之狀。清溪江 源出舜峰萬山間,奔汛東注合眾水,如支依干,經(jīng)縣城南繞東北四十里,入湘水。蘆洪江 在縣東北一百里,源出清化下鄉(xiāng),瀠回于蘆洪,流入零陵高溪江口,入湘水。 白牙江 在縣東二十里,源出龍溪,溯流而下百步許,附清溪入湘水。 湘江 發(fā)源于廣西之興安,至全州柳浦入東安境,北流達零陵,合瀟水。 宥江 在縣東北,源出黃泥峒,入清溪江。石期江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零陵開善鄉(xiāng),東流入湘水。 東溪江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雷霹嶺,分流三十里,合清溪江。 夏豐江 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嘯巖,南注三十里,合清溪江。 龍合江 在縣北一百里,源出黃石祠,斷崖千 丈,飛瀑從空而下,瀠回南注,經(jīng)豸山至龍合,附三潨水入蘆洪,委折而東,合高溪入大江。清水江 在縣西三十里,源從石洞流出。南江 在縣北七十里,流合蘆洪江。 西江 在縣東北八十里,流入蘆洪江。 湘口泉 去縣二十五里,水自石罅出,味甚佳。岫泉井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盛暑不竭。常思泉 在縣北一百六十里,味甘冽,人常思之,故名。 定田井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眾山,連通五竅,凝流蓮花峰下,可溉田萬計。 小泉 在金鳳山下,清冽不涸,蔭田五百馀畝。城內(nèi)井 一在南街左,一在南街右,一在守鎮(zhèn)所前,一在上公館前,一在丁家巷前,獨上公館,井清冽,四時不竭,士民均汲之。 碗口井 在縣東龍口八里許。 相思井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