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七年(1409 年),明成祖遣都指揮金塔卜歹、給事中郭驥持書通好,郭驥被殺害。 成祖大發雷霆,決定出兵。 ![]() 永樂七年(1409 年)七月,淇國公丘福被成祖任命為大將軍,武城侯王聰被委任為左副將軍,同安侯火真為右副將軍,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五大將軍親率 10萬精兵北征。八月,丘福率先鋒軍至臚朐河(克魯倫河),蒙古誘敵深人。一些韃靼游兵被打敗,并抓獲一名尚書。 丘福問他本雅失里目前在哪里,尚書撒謊說在前方三十里的地方。 丘福聽了后,就輕易相信了,于是命令進軍,各將領勸他不要貿然進軍,等大軍會合后再進軍。 然而,丘福不聽勸告,指揮全軍兵騎進軍,結果進了蒙古兵的包圍圈,以致全軍覆滅。 ![]() 丘福等五將軍皆戰死。成祖得到消息,便開始擇兵選將,準備糧餉,打算第二年春天 ![]() 親自出征,大舉進攻。 十月,兵部尚書夏原吉用武剛車三萬輛,運糧二十萬石,每走十日的路程,便修筑一段城墻用于儲備糧食,等到糧草齊備,遂于永樂八年(1410年)三月出塞。五月到達臚朐河(克魯倫河),朱棣將其名字改為飲馬河,并在此地修筑城堡。 ![]() 入塞以來,明軍還沒有遇到敵兵,到飲馬河后才抓獲了幾個敵人,從敵俘那里得知本雅失里在兀吉兒札河一帶(克魯倫河北),于是提兵追趕。本雅失里又逃到了斡難河(鄂嫩河),明軍繼續追趕,本雅失里率眾迎戰,朱棣命前鋒吳成出戰,大敗本雅失里軍。本雅失里率七騎逃走,明成祖軍隊亦退回到飲馬河。 ![]() 六月,朱棣班師至飛云壑。阿魯臺來戰,朱棣率精騎迎戰,阿魯臺大敗,朱棣率兵追殺一百多里,殺死敵軍名王以下的官兵幾百人。之后,由于夏天天氣炎熱,衣糧不足,明軍班師返回北京。 ![]() 徒勞往返 永樂十年(1412 年)瓦剌馬哈木殺死本雅失里,馬哈木將家世不明的答里巴另立為汗。 永樂十一年(1413 年)七月,阿魯臺奉表納貢,請為故主復仇。阿魯臺被成祖封為和寧王。 瓦剌部斷絕與明廷朝貢往來,并要求明成祖遣返以前歸附的甘肅、寧夏的瓦剌民眾,成祖遣使責備。瓦剌即元代蒙古外剌部,又譯翰亦刺。元朝末年,民眾增加至四萬戶,住地擴展到謙河流域,南至金山(阿勒泰山),與阿里不哥后王的封地為鄰。在元朝初期的皇位爭斗中,他曾經反對忽必烈,支持阿里不哥。明初期,又支持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兒翦滅元帝,奪取汗位。 瓦剌馬哈木于永樂十二年(1414 年)二月,帶兵到飲馬河,準備南下出征。 ![]() 于是明成祖決定第二次親自出征。這次親征的兵力部署是以安遠侯柳升、武安侯鄭享為中軍,寧陽侯陳懋、豐城侯李彬為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譚清為左右掖,都督劉江、朱榮為前鋒。 ![]() 三月,命令皇太孫隨從,從北京大舉出征。 安遠侯柳升先炮擊敵騎,殺傷幾百人,陳懋等攻其右掖,但進攻失敗,李彬攻其左掖,敵殊死奮戰,朱棣率騎兵沖擊,馬哈木不支潰去,追至土剌河,生擒數十人。此次激戰中,內侍李謙恃勇,擅自引皇太孫在九龍口出戰,險遭不測。朱棣聞知,立即派兵追回,李謙畏罪自殺。 瓦剌在此次戰役中雖然大敗而去,但明軍也有傷亡,朱棣遂下令班師,退軍到飲馬河。此后,阿魯臺擊敗馬哈木,向明遣使獻俘。 永樂二十年(1422 年) ![]() 阿魯臺進攻興和城,將明都指揮使王煥殺死。于是,又使朱棣下定再次出征的決心。 永樂十九年(1421 年)十二月,朱棣召集群臣商議北征之事,朝中主要官員表示反對。 兵部尚書方賓、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部尚書吳中反對的原因是糧食不足。夏原吉說:“頻年師出無功,戎馬資儲,十喪八九,內外俱疲。”《(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親征漠北》)成祖非常生氣,命夏原吉到開平清查糧儲,旋即逮回,方賓嚇得自殺,吳中下獄。 此次北征的糧餉被英國公張輔議分為前后兩批,前批與大軍同行,后批運輸隨之趕上,共用車 17.7 萬余輛,民夫 23 萬余人,運糧 37 萬石。 永樂二十年(1422 年)三月,以太子監國,明成祖率領 10萬大兵親自出征。明軍出發 后來,阿魯臺得到消息逃跑。明軍進退兩難,沿途閱兵演武,緩刑待命。 ![]() 四月,明軍至龍門,將阿魯臺逃跑時棄的兩千匹馬收回。五月,至獨石,駐開平。六月中旬, 明軍來到達答蘭納木兒河附近。陳懋、金忠報告,前鋒軍已到河畔,仍不見阿魯臺的騎兵影子。 于是英國公張輔等人受明成祖之命帶兵四下搜查。張輔回報,此處山谷已搜查了方圓三百余里,也沒見到阿魯臺的一兵一騎。張輔請給一月糧食繼續搜查。明成祖看此地如此廣大,難以搜查,遂于六月二十一日,下詔班師。 ![]() 此時,軍中糧食缺乏,以至朱棣不得不將御膳賜給士兵。有人獻計命軍中有余糧者可借貸給缺糧者,入塞后由官府加倍償還。 明大軍分東西兩路回師,預期在開平會合。明成祖親率東路軍由近路返回,七月七日沿途經過清水源,命令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撰寫文書紀行,刻在高達幾十丈的懸崖石壁上,說是“使后世知朕曾親征過此地” ![]() 十七日,到達距開平尚有十一日路程的榆木川。自定都北京以來的三年間,明成祖親自率兵三次出征,徒勞往返于途中,積勞成疾,體力日益衰弱。 此時,他對沒有聽夏原吉的忠告感到后悔,對左右說:“夏原吉愛我!”他于九月八日返回北京,并對此次出征所謂的勝利進行慶祝。同時留下武安侯鄭亨、陽武侯薛祿守升平,預防敵兵南侵。 病死軍中 永樂二十年(1422年)夏天,明成祖從邊將的奏報中得知阿魯臺有再次南侵的可能 ![]() 而邊將的消息又是從韃靼投降的將兵中獲得。明成祖不甘于前次的出師無功,決意再度北征。對臣下說:他(阿魯臺)一定以為我不會再出兵,我當領兵先到塞外等他,一定能成功。 七月,明成祖親自領兵出宣府北進 ![]() 命寧陽侯陳懋為前鋒,統領陜西、甘肅、寧夏三鎮兵,自西路包抄。 八月由宣府北進,到達萬全。九月,明成祖進軍到萬全西陽河,從韃靼降官口中得知消息,阿魯臺已被瓦剌脫歡擊敗,部落已倉惶北逃。明軍又一次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同月,陳懋前鋒軍進至賀蘭山后,蒙古貴族也先士干率部眾降明。 十月,到達上莊堡,先鋒陳懋遠出追敵,無收獲,路上恰巧遇到靼韃王子也先士干率 妻子部屬前來投降明軍。陳懋將他引薦給朱棣。也光士干被封為忠勇王,賜姓名金忠,封其甥把罕臺為都督,部屬察卜等為都指揮。遂班師,于十一月返回北京,文武群臣跪在道旁齊呼萬歲 ![]() 北征韃靼又算是取得了勝利。 對蒙古邊疆安危的憂慮,已使明成祖晚年百病纏身。阿魯臺降而復叛,使他難解心頭之恨。但兩次出兵均無成果,雖然他表面宣稱取得了勝利,卻掩飾不住內心的慚愧。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大同、開平又奏報阿魯臺部眾來襲。降明的金忠力請出兵,愿為先鋒作戰 ![]() 以表對明軍的忠誠和對阿魯臺的憤恨。 于是明成祖又決定第五次親自出征,征調山西、山東、河南、陜西、遼東五都司及西寧、鞏昌各衛兵,于三月間會集北京及宣府。四月誓師出京,命皇太子監國。出宣府至隰寧,自忠勇王金忠所抓獲的間諜口中得知,阿魯臺得知明大軍到達,已逃往答蘭納木兒河,且其人馬已在一場大雪中大批凍死,殘兵離散。明成祖遂命部隊火速進軍。 ![]() 五月,明軍進駐開平,朱棣派人說服阿魯臺部落投降,途中遇到了在連續的北征中凍餓而死、被遺棄在荒野中的士兵尸體,于是命令人去埋葬。六月,前鋒部隊到達答蘭納木兒河,只見荒草叢生,車馬痕跡遍地皆是,看起來敵軍已經逃跑很久了。于是命張輔等分兵山谷,搜索三百里不見一人一騎,乃還師。七月七日,朱棣因途中染上疾病,而死于返回榆木川的途中,享年 65 歲。 朱棣死前向英國公張輔傳遺詔:傳位皇太子。皇太子朱高熾(仁宗)即位后,追謚朱棣為太宗。明世宗時改謚成祖。 從永樂八年(1410 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為打擊蒙古貴族的軍事勢力。 五次親自北征,取得了一定成效,無論政治上、軍事上均給蒙古部落以強大的壓力,大大加強了邊防。但是,在戰略戰術上,明成祖并不精明,動用大軍 50 萬,行軍線路基本固定為由宣府、開平經應昌北上克魯倫河。此線路恰恰對蒙方有利,蒙方利用戰則進、不戰則走的戰略,明軍因而戰果甚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