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死亡 死亡從物質上看,是肉體的消散,人體組織細胞的死亡。假如人有靈魂的話,肉體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這個肉體結束了,靈魂脫離而去,繼續寄居在其他的物質形態中。從這個意義講,死亡只是物質形體的結束,并不是精神的結束。 總之,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在死去以后喪失掉所有的生命可能。 2 時間 一天24小時,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平等的是人,是生命認知。由于生命認知的不同,由于對待時間和管理時間的不同,人的生命和生活出現巨大差異。 有人一天創造巨額財富,有人一天只能靠著微薄工資過活。有人一天之內可以跑遍全球,有人一天頂多在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小區晃晃。有人用一天完成了半生的歷練,有人一天接著一天,毫無改變和成長。 當不同的生命帶著各自不同的回憶和經歷,同時走到生命的盡頭,有人慨嘆,有人慟哭;有人說自己不虛此生,有人說還有太多事情沒做完;有人安詳地閉上雙眼,迎接死亡;有人無論如何不敢直視,他苦苦哀求,希望死神放過自己。同樣都是一生,同樣都是幾十萬個小時,由于內在感知和認知的不同,生命出現了千差萬別的模樣。 總之,我們如何使用時間,可能取決于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 3 衰老 有人說,衰老不可恥,認為衰老是一種老才可恥。 哲學詩畫以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違背,關鍵在于從衰老中,從這種生老病死的生命進程中,我們學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醒悟了什么。如果隨著衰老,你沒有對生命增加認識,沒有對世界增加智慧,那這樣的衰老將何其悲哀和痛苦呀。這樣的活著,這樣的老去,就是一種折磨,一種面對虛空無能為力的精神煎熬。 對疾病和老年的恐懼,不僅僅是被迫忍受對種種喪失的恐懼,同樣也是對孤獨的恐懼。當人意識到生命的有限,知道死亡的即將到來,他們就不再要求太多,進而讀懂看到生命的本質。 總之,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長,才能夠活得更長。 4 時代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代,而且正是時代賦予了個體以意義和使命,給予了社會與時代的同頻共振。 歷史上有些偉大人物是超越時代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他們又和時代同步了。所以絕對的超越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當時那個時代,此時此地的時代。因為過去的時代和未來的時代,對于此時此地的你,沒有被嵌入意義和感同身受的價值。 總之,我們終將邁進一個更好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將認識到,工作的意義不是以安全的名義限制人們的選擇,而是以過有價值生活的名義,去擴大人們選擇的范圍。 5 認識 我們認為我們完全理解了一個事物,事實情況是,那可能只是你認識上的一廂情愿。事物到底如何,究竟怎樣,只有在我們認為知道了該事物賴以生存的原因的時候(徹底弄懂弄清楚),而且只有這一原因才使該事物存在的情況下,我們才算是真正的認識事物。否則,你所認識的就是一種假象,或者僅僅是事物的一個側面,此種語境意義下,徹底認識事物就是不可能的。 求索事物時,當我們把自己屏蔽在一種絕對的認知理論,那就會犯錯誤,就會止步不前,喪失變化的眼光。如果世界不再發生變化,萬物靜止,那真理及對真理的渴望就成了真空下的分子。 總之,不要總是“我以為”,而要盡可能地“可能是”。 6 品德 亞里士多德說,品德高尚的人不會懷恨,因為一個偉大的心靈的標志,并不是牢記自己所受的屈辱,而是忘記它們。 同樣,哲學詩畫認為心胸寬廣之人不會嫉妒,因為一個心胸寬廣之人的標志,并不是見不得別人好,而是相反,希望別人變得更好是他活著的眾多價值之一。 境界高的人如同站在山頂的人,他能夠看的更遠。由于站的高,所以他的高維智慧度、自我提升度、精神充盈度等等一系列跟靈魂形而上的因子有關的事物就多。由于他的獸性和物質性在逐漸減少,而人性和靈性(精神性)在逐漸增多,他的世界也就跟著越來越趨向自由與和諧。 總之,人的品德和價值觀、心胸、自我境界緊密相關,在影響人精神的一團物質中,這些都是合成的因子。 |
|
來自: 知魚之樂uo5wuu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