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瓶窯鎮一側,有座常年綠意蔥蘢的南山,其中隱藏著江南罕見的石刻群,雖然一直默默無名,現在卻也已是漸為人知的景點,被稱作“南山摩崖石刻”或者“南山造像”。通過佛像旁的題記得知,這批佛像刻于1328年,屬于元代中后期。當年的僧徒利用前期采石壁面,組織工匠鑿出淺龕浮雕人物造像,由西向東綿延長達360多米,規模可真不小。 第一次來的時候我就被這里“隨處可見”的懸崖峭壁給“驚艷”到了,滿是鑿痕的巨石,歷經數千年的風吹日曬雨淋,卻依然清晰可見,堪稱壯觀。和曾經去過的一些著名石窟景觀內的風格極其相似。 不過當時也有點困惑,因為這些石壁有點太“干凈”了,太新!后來才了解到,原來是當地相關部門投入600多萬元對這處珍貴的人文遺址進行修繕保護,還把這些古跡表面有害鈣質和苔蘚附積層都徹底清洗了一遍。不過就我看來,這些千年造像雖然重新變得神采奕奕,卻也由于太過于“整潔”,反倒失去了本該有的“古韻”。 在現存的13尊造像中,有座“阿彌陀如來坐像”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見他“頭頂肉髻,眉心有痣,身披袈裟,袒胸,左手屈指向上置膝前,右手置于胸前,”神態栩栩如生。但是和我們常見的又略有不同,無論五官還是身材,都要“瘦”上一圈。可能當年在瓶窯一帶的僧侶,對于“阿彌陀如來”的印象就是這樣的吧。 上世紀70年代,這座佛像竟然被當地人用來當作“靶子”,身中七槍(我猜應該是指紅櫻槍吧),在經過“清洗”后,這些“傷口”也跟新的一樣,可以輕易找到,令人唏噓。不得不說曾經有段時間,我們的老百姓對此類古物,確實是不大尊重的,這里就不多說了,無益。 也就是這段時間,當地村民炸山取石,把“南山造像”損毀過半。大概在多年以后,人們才醒悟過來,這些也是極其珍貴的文物古跡,對它們增強了保護意識。有的石壁上還曾被直接鑿出標語:“嚴禁采石,保護石場”。 粗略地游走了一圈,這里稱得上環境清幽,鳥語花香常伴左右。有趣的是巨石棱角分明,卻又覆滿植被,兩者竟然也相處融洽,畫面和諧。而一些風化了的巖壁,龜裂出獨特的紋理,看上去又是別樣的風景,這也不由得讓人擔心起來,不知道它們還能堅持多久,或許一場風雨過后,就可能坍塌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