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奇怪的現象,歷史上的中原王朝似乎都撐不過300年。唐朝290年,明朝277年,清朝268年,秦朝奮六世而一統天下。結果一個趙高,一個胡亥,搞得天下民不聊生。然后秦朝就在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呼”的呼喊聲中被推翻了。 朝代末日的三個標配好像就是奸臣,庸主,和農民起義。 東漢末年,三國之前的董卓、劉協和張角三兄弟;隋末朝廷的的宇文化及、楊廣和瓦崗寨群雄。當然偶爾也會有美人誤國的傳言,妲己、楊貴妃、陳圓圓等等。但其實這些都是表面原因。 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我們會發現朝代更迭的底層原因其實就是兩個字——氣候。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可楨先生就重點研究了中國近5000年的氣候變遷史。 氣溫高的時候,百家爭鳴,王朝盛世;氣溫低的時候,冰火連天,民不聊生。 在古代,每當朝代更迭、社會動蕩的時候,氣溫往往比興盛時,氣溫要低2到5度,別覺得這點溫差沒什么。 根據竺可楨院士的研究,只要溫度上升兩度,黃河流域的河南、陜西、山東就會變成亞熱帶,而江浙地區就會變成現在的東南亞。所以商朝時期大象這種喜熱怕冷的動物是可以在河南野蠻生長的。商朝老百姓家家戶戶養大象,所以河南的簡稱才叫豫,就是一個人牽著一頭象。 所以在古代,氣溫降低幾度,那就是毀天滅地的大事。它會帶來瘟疫和饑荒,再加上封建王朝特有的土地兼并的系統性風險。所以到最后擺在萬千農民面前的選擇,要么是餓死,要么是起義。 先說瘟疫。據史料統計,從西漢到清末,華夏大地上至少發生過300次大型瘟疫。東漢末年的大瘟疫規模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這場瘟疫發源于北方,它直接導致了曹操的赤壁戰敗。曹植的詩中是這么記載的,戾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事事有豪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富足而喪。明朝時期,農民起義軍將領李自成占領北京,80天后就戰敗。根本原因其實不是陳圓圓、吳三桂和李自成之間的三角戀,而是當時在他的軍隊中大流行的鼠疫。在醫療條件落后的古代,大水之后必有大疫,一場洪水就能引發大規模的疫情,而這往往就會成為壓倒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接著再講講饑荒這個點,要和土地兼并結合在一起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工耕種,最大的特點就是看天吃飯。平均氣溫每下降一攝氏度,年降水量就要下降100毫米,糧食產量就要下降10%。地主財閥和高級官員家大業大,抗風險能力強,減產一些頂多就是少賺一些。但只有一小壟土地的貧農要是減產了,那就是吃不飽,穿不暖的下場。抗風險能力極弱,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減產是必然的呀。這一家子人又想活下去怎么辦呢?只能是把土地賣給還有余糧的地主,從貧農淪為佃戶。這個惡性循環隨著氣溫的升降,周而往復,土地只會越來越集中在既得利益者的手中。直到最后,農民起義打土豪分田地之后,開始新的一輪循環。 另外,像以游牧為主的北方民族,在氣溫降低時也會逐漸向南方遷徙。三國時期,北方的匈奴、鮮卑等幾個游牧民族就遷徙到了河北和山西,政權穩定時,他們就安分守己。后來司馬家掀起了八王之亂,這些游牧民族也跟著起兵南下爭奪政權,五胡亂華因此而發。差不多相同時期,歐洲的蠻族也開始向南遷徙,剛開始做了羅馬帝國的雇傭軍,隨后蠻族入侵,想要用武力奪取帝國政權。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人們總以為亂世出英雄,英雄造時勢。其實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只是些在大自然的撥弄下,憑本能做事的渺小人物而已。真正手握逆天科技,可以洞察天意造化的風流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中國。 【部分資料來源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