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尤其是歷史悠久的中國,不僅幅員遼闊而且民族眾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其風俗形形色色,著實讓人大開眼界。其實,地理環境的不同,既影響風俗的形成,也對當地人們的性情和形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古人對此則有著更深的見解,題中俗語“江西俗色,蜀人俗眼”便是古人對此較為形象的體現。 人們生活在當地的風俗當中,誰也無法抵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改變。這些不同的風俗習慣便會悄然地對當地百姓的形象、性情等諸多方面造成影響。而這一點古人在很早的時候便已經注意到,漢朝《淮南子·墜形》中關于風土民俗的論述就已經非常成熟精辟。后世學者在此基礎上更有了清晰的認識,題中俗語便出自明清之際的《照膽經·論是》。 書中提到:
文中的“俗”并非低俗,而是風俗之意,也就是非常普遍常見的習以為俗的意思。大意是說粗壯秀麗的江山,每隔百里便有差異,而人之性情與形態的厚薄輕重清濁也會因為水土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山多清奇的閩地,其人骨骼多為清奇秀麗,所以閩人的骨形在相面之時便可以不做參考。水勢平緩土地薄弱的浙地,其人大多眉清目秀,所以相面之時也可以忽略。其后以此類推,所謂“蜀人俗眼”,這同樣是說蜀地的風土使得蜀人眼睛普遍漂亮,“江西俗色”則是說江西的風土使得當地人們面色普遍很好。對于古代相士而言,常見、普遍的通常都不做參考,只有不同的,異樣的才最能凸顯人之厚薄重輕清濁。 關于這一點,《相理衡真》一書中則有更為深入的描述,其直言人的性情聲相及命運與山川風貌有著深刻的聯系。書中說:
其意在強調不同地區的山川風貌深刻影響著當地百姓的聲音,而如今,南北方的口音都有很大差異,兩廣及江浙地區的聲音輕重也有著明顯的不同,同時這也應當是方言形成的原因之一。 總而言之,古人對風俗的認識顯然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而風俗的“風”正是自然條件的不同塑造了不同的行為規范,所謂“俗”則是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文化,并再次塑造的不同的行為規則。足見環境對人的影響根深蒂固,人們從古至今都無法擺脫“人法地”的自然規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