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京華,兩朝重鎮,北都大同為何選大同?其實起因是腳短童鞋的安利,言道純陽宮如何美麗,后來在做攻略過程中發現大同不僅僅是印象中的煤都,更是兩漢名郡、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 今日大同是在遼代定名的。北魏建都平城。南北朝時北齊改為太平縣、恒安鎮,北周又改名云中,隋改為云內,唐又復改云中,五代、宋皆稱云州。后晉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遂為契丹人所占有。經過遼人先后百余年的營建,在遼興宗重熙十三年升為西京大同府,金代仿照遼代,共設五個都城,除中都外,西京大同府仍舊為陪都。大同之名始于此,并一直沿用至今。 
從大同市博物館看,不知遠處是不是陰山山脈。 北魏平城 當長安和洛陽兩大文明古都屢遭戰馬鐵蹄踐踏而成為廢墟之后,平城迅速聚焦百萬人口,形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北魏在平城經營的一個世紀,是拓跋氏歷史上最輝煌的階段。 懸空寺 北魏時期北天師道創始人寇謙之接受太武帝的征召到平城布道,并在恒山北麓建立道場,使道教最終與儒釋并列。448年寇謙之臨終時遺言在北岳修建宮觀,按照他不聞雞犬之聲的要求,在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在金龍峽西壁、翠屏峰東崖建起了一座三面凌空的道觀,這就是上載危崖,下臨深谷的懸空寺。 但我在攀登懸空寺過程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是一座儒釋道并存的寺廟,觀音殿與三官殿等并存,甚至有一座三教殿,左側為孔子,中為釋迦牟尼,右側為太上老君。 從一般宮觀塑像的位置而言,中為尊,故此寺是否卻為尊寇天師要求所建存疑。不過目前遺存的在明清時期多次修繕,我們大概也無從考證當時北魏建造此寺的原意了。不過三教融合的風格,是有利于保護建筑本身的。 此寺榫卯梁架結構置于木柱之上,可謂奇險。但對我這種恐高星人就相當的不友好,徐童鞋在前,我在后,中間夾著一位老大爺,他一邊爬一邊還得分神安慰在他前后大呼小叫的我兩,秘銀童鞋雖然不恐高,但是覺得此建筑十分危險,在后方質疑景區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一枚優秀的法律人)。 

懸空寺上方是層層石灰巖,下方為唐峪河(上游目前似乎還有一座水庫,并出現了山體滑坡)。 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是北魏時期修建的石窟。幸存至今已成為佛教藝術東傳后最優秀、最典型的巔峰之作。曇曜五窟為其中之精品,開鑿于公元460-465年,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 





不文明的現象還是很多... 
北魏時期上層人士的信仰左右搖擺,無論佛道,給我們遺留下來的是極為優秀的遺產。 北魏明堂 北魏明堂系北魏皇家祭祀之地。 
大同博物館藏北魏相關文物 鮮卑人多頭戴氈帽,穿交領窄袖長衣,下面穿褲或長裙。 


北魏時期鎮墓獸開始出現人首獸身陶俑。 
力士舞在民間叫做摔跤、相撲。表演者叉腰出胯,托掌勾腿,姿態古樸強勁,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特色。北魏時期瓦當也出現了類似形象。 
我個人喜歡的佛像與秘銀童鞋鐘愛的杯子。 

遼金陪都 遼建筑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海會殿, 善化寺——大雄寶殿,普賢閣, 金建筑 華嚴寺——大雄寶殿, 善化寺——三圣殿,山門, “大同古雁門地,北魏時號平城,自道武帝宅都于此,迄孝文帝南遷洛陽,凡九十余載,為南北朝佛教藝術中心之一。隋唐間稍中落。石晉天福初,地入契丹,遂為遼金二代陪都,稱西京者前后二百余年,梵剎名藍,遺留至今,有華嚴善化二寺,馳名遐邇。” 華嚴寺 “華嚴寺在內城西南隅。東向,自遼金來號為巨剎。至明始析為上下二寺。一行初至上寺,經山門前殿,登高臺,至大雄寶殿。殿面闊九間,巍然壓臺上。 薄伽教藏殿。殿系遼華嚴寺之經藏,面闊五間,單檐歇山極穩健洗鏈之至。其內外檐斗梁柱之比例,權衡甚美,猶存唐建筑遺風,殿內又有庋藏經典之壁藏,與天宮樓閣,系海內孤品,為治營造法式小木作最重要之證物。” —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 



善化寺 “善化寺在內城南門內,稍西,俗稱南寺。山門北,有東西配殿及三圣殿,其后大雄寶殿七間,雄峙臺上。殿內諸像,雕塑甚精美,姿態神情,各盡其妙...縱觀此寺建筑,除配殿朵殿外,其大殿,普賢閣,三圣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珍貴古物。非始料所及。” —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 




減梁法與放棄平棋,使得佛像更為宏偉,視野更為開闊 
本次小分隊主要成員——秘銀童鞋與止止童鞋 我們并非古建筑史內行,但從直觀感受來說,善化寺更美。 應縣木塔 系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筑物,遼代建筑中的杰作。全塔共應用54種斗拱,被稱為“中國古建筑斗拱博物館”。 “塔身之大,實在驚人,每面開三間,八面完全同樣。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幾體投地的傾倒!回想在大同善化寺暮色里同向著塑像瞪目咋舌的情形,使我愉快得不愿忘記那一剎那人生稀有的由審美本能所觸發的銳感。尤其是同幾個興趣同樣的人在同一個時候浸在那銳感里邊。” ——梁思成 “塔共有五層,但是下層有副階(注:重檐建筑之次要一層,宋式謂之副階)上四層,”這就是應縣木塔之明五暗四。 



凈土寺 應縣木塔被開發的還是比較商業化,又因游客已經不可登臨,所以給我們的沖擊沒有那么大,倒是一街之隔的凈土寺,讓我們有種意外之喜的感覺。 木塔前的商業街一轉彎,兩邊景色陡然一變,幾近坍塌的磚房,與隔壁繁華的商業街似乎差著半個世紀。因為天氣熱,我們走進一家小店準備買只雪糕吃吃,徐童鞋還非常渴望買到王老吉的新品雪糕,然而一位本地老太太告訴俺們,最貴的雪糕是一塊錢的。 沿著破舊的街道繼續走,出現的是一個工地,閑人免進的招牌立在那兒。視野的中間是一座孤零零的大殿,還是鎖起來的。 旁邊一位好心的大爺給我們開了門,言道我們遠道而來,還是要讓我們參觀參觀,介紹說此大殿是后唐李嗣源(《珠簾寨》中的大太保)所建家廟。當然我們也“被”隨喜了。 實際此大雄寶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平面略呈方形,斗拱疏朗,尚可看出金代建筑風貌。大雄寶殿是全寺之主殿,為金代原物,深廣各3間,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平面呈方形大殿設覆斗形大花板,分別作成9個藻井,中部的斗8藻井最大,藻井下飾以天宮樓閣。凈土寺山門前還有一對披頭散發石獅(現藏于大殿內)。 



藻井 明清重鎮 大同關帝廟窖藏造像數量多,種類全,技藝精湛,具有明顯的明代風格,這批造像體現了明代中晚期地方宗教造像藝術的水平,是研究明代大同宗教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尤其是具有明確紀年的銅制造像對于研究明代中晚期佛道造像藝術及制作工藝,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明長城沿線一共有九大軍事管轄區,稱作“九邊重鎮”,分別是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其中大同鎮無論從屯兵規模還是管轄范圍都是最大的。此次因時間所限(其實是我倆體力所限),未能前往。 放兩個宮觀~ 大同純陽宮系山西三大純陽宮的“北宮”,據說為金末元初西京道宮長劉道寧創建。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萬歷年間進行擴建,大清乾隆又有擴建,光緒三十年廟內修過普濟壇,民國期間還有人出資修繕。后毀于文革時期,此為新近修繕。 
真武廟,暗搓搓的說一句,太過了...哪能在真武大殿后頭再修一個大雄寶殿的,不過想到三教殿啥的···也就算了。 
飲食方面俺個人覺得大肉菜與刀削面水平極高,然而量過分大,這回有點吃傷了... 
渾源縣城的小媳婦涼粉→_→ 

糖火燒吃著口感類似五仁月餅... 


不當得利過油肉 大同交通還是不甚方便,梁思成在《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一書中從北京至大同坐的是火車。我結束行程后轉到北京也還是慢車(因為沒搶到票還往后倒坐了兩站,又去內蒙古兜了一圈),若是能盡快開通高鐵,會方便許多。 



去了趟祖庭,看了場演出~ 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之譽,此次之行誠然如此。氣候干燥且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對于古建筑的保存都是有利的。然而保存完好的多為宗教建筑,故而建筑、石刻、塑像、壁畫方面的文物遺存較多。壁畫的保存也是多為清代。皇家建筑諸如北魏宮闕已經蕩然無存。唯余北魏明堂之地基,政權的順延終究抵不過信仰的傳承。 《禮記》云: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二字,是極好的寓意。 遼金宋元基本系同一時期,大同與泉州同為都城卻散發著截然不同的氣質。泉州清秀小意,大同宏偉壯闊,一如南方與北方之差。但相同的是這兩座城市被歷史劃上一筆后再也不平平無奇,殘存的氣息依舊告訴我們,這是曾經的都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