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搭橋術”是目前比較廣泛的,作用于冠心病的支持手術。通過手術,可以明顯改善心肌缺血狀態,有效避免心肌梗死的發生。但是,很多患者對手術過程不了解,往往會有恐懼和顧慮。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心臟里的“橋”是怎么搭建的。
搭橋手術與其它外科手術有點不同的是,術前需要完善冠脈造影,明確冠脈狹窄的部位和程度,確定搭橋的位置和數目。其他準備包括術前停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最少一周,術前練習腹式呼吸有助術后恢復,完善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肺功能,控制好血壓、血糖、感染情況等等。手術采取的是全麻方式,又分為停跳搭橋和不停跳搭橋。
傳統手術方式采用的是停跳搭橋,就是心臟停止跳動,使用機器(體外循環)代替心臟泵血,這種手術方式創傷大,術后恢復時間長,且并發癥更多。
不停跳搭橋,就是直接在跳動的心臟上進行手術操作,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且并發癥更少,尤其適用于高齡、心功能低下、肝腎功能不良、升主動脈鈣化、有出血傾向、卒中后遺癥等體外循環高危患者。
搭橋手術的過程又分為取“橋“和搭“橋“兩個步驟。
橋,也就是血管,取自于患者自身,常用的是乳內動脈、橈動脈或腿上的大隱靜脈。
乳內動脈和橈動脈是最常用的動脈材料,取材方便,口徑與冠脈幾乎相同,遠期效果好;大隱靜脈來源廣泛,取材方便,是最為常用的靜脈血管移植材料。
動脈橋的遠期通暢率要明顯高于靜脈橋,一般多用動脈橋。當然,每個病人選擇何種材料搭橋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橋”準備好了,下一步就是搭建。打開胸骨,切開心包,心臟就暴露出來了。
目前已有微創搭橋術,可以不鋸開胸骨,從胸側壁斜行切口,手術創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當然其對病變及技術都有要求。微創搭橋術主要適用于單支血管病變。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將橋血管搭建在血管狹窄部位遠端。
“橋”的一端接在在主動脈,另一端接在狹窄血管的遠端,簡單的說就是在血管狹窄部位搭建另一條通路。
冠脈的直徑只有幾毫米,需要在如此細的血管上縫上另一根血管,就能想象這門技術的高精尖。
橋搭好后,需要用特殊的鋼絲固定好之前斷開的胸骨,縫合皮膚,等患者逐漸麻醉蘇醒,手術就結束了,一座“橋”也就完美搭建在了心臟中。
首先,橋血管是有使用壽命的。用多久才發生堵塞,取決于很多因素,其中主要與橋血管的類型相關。
大隱靜脈是目前前降支以外的血管最常用的橋血管。
優點:取材容易,口徑大,長度一般均夠用,短期內通暢率較高,一直被作為標準的搭橋材料使用。
缺點:它最大的缺點就是閉塞率高。術后的1年內有15%~20%出現狹窄,術后1~6年內狹窄率每年增加1%~2%,而6年后每年增加4%,因此,其術后10年的閉塞率高達50%以上。
優點:動脈橋的10年通暢率要遠遠高于靜脈橋血管。作為前降支橋血管首選的左乳內動脈,是目前通暢率最高的。術后10年仍能保持在90%以上的通暢率,而且即使有些在晚期可能會發生狹窄,但很少發展為完全閉塞。
動脈橋的優勢較靜脈橋明顯,因此現在有“全動脈化”搭橋手術方式,除了前降支首選的左乳內動脈外,還可以選用右乳內動脈、橈動脈、胃網膜右動脈和腹壁下動脈等3-4根橋血管來滿足患者需求。
那么,是不是動脈橋完全可以取代靜脈橋了呢?
雖然動脈橋有種種優勢,但是我們人體能提供可移植的動脈材料畢竟是有限的。
而且,如果橋動脈管腔太細,或者本身也有病變或狹窄,是無法勝任的。
如何保養橋血管,延長橋血管的使用壽命呢?
橋血管的保養同支架的保養類似,包括調整飲食運動,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等危險因素,堅持規律服用抗血小板、調脂等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均有助于延長橋血管的使用壽命。
即使發生了橋血管堵塞,也不必過于擔心,有的患者搭了4根橋,術后堵了3根,只有一根動脈橋通暢,也不一定能危及生命,甚至沒有任何癥狀,也不會影響生活質量。
這是因為自身血管或者橋血管多數是慢性閉塞,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側枝循環建立起來了,即自己給自己“搭上了橋”。
而且即使心絞痛復發,目前也有相應的治療措施應對,比如原狹窄血管的再通,橋血管內放支架,或者再次手術等。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心臟支架術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同時,治療時間對預后的影響更大。因此,更早到達醫院、更快開通堵塞血管,患者預后會更好,預期壽命也會更長。對有胸痛癥狀的冠心病患者來說,植入支架本身與患者的預期壽命關系并不大,心臟支架術的作用更多是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對患者壽命影響大的是: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以及是否出現心腦血管事件。心臟支架術后,影響患者壽命的不良反應有:支架內再狹窄和支架內血栓。因此,需要患者堅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及長期進行冠心病二級預防來降低上述風險。對患者來說,心臟支架術并不能治愈冠心病,術后仍然需要長期堅持治療并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血脂,才能避免進一步的心腦血管病發生的風險。病情穩定的冠心病患者,如果能做好上述預防措施,一般可以達到正常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