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華遺囑庫正式發布《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入庫的22萬余份遺囑中折射的,是慎終追遠的中國人逐漸變化的生命觀。 此次數據中最明顯的就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了立遺囑行列,白皮書首次公布了“00后”的立遺囑情況。在2020-2021年的立遺囑人群中,“00后”一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長了14.42%。 這一自帶反常性的話題很快就沖上了微博熱搜,短時間里達到2億多閱讀量,引起了16000次討論。這其中折射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補的一門課——死亡教育。 1、 忙著立遺囑的00后?所謂“遺囑”,是指一個人在生前于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對其遺產或其他事務所做的個人處理,并于創立遺囑人死亡時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 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總是對死亡諱莫如深,“生死不可輕言”,死亡觀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生命觀。醫院往往倡導醫生們用理性的語言來談論死亡,而我們卻沒有文化語境中的死亡探討,教育中也缺乏這樣的課程,但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將經歷的事情。 事實上,年輕人立遺囑并不新鮮, 2017年,55位“90后”在中華遺囑庫登記保管了遺囑。截至2021年底,“90后”立遺囑總人數達到1204人,較去年相比增長了80%。 年輕人立遺囑,有必要嗎?其實這并非杞人憂天,除了新生代的觀念開放之外,影響他們的,還有非常嚴重的青年健康問題。 2021年元旦,年僅25歲的《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猝死,之后有媒體報道了23歲女員工凌晨1點猝死的噩耗。看似遙遠的死亡,離年輕人其實很近。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是導致年輕人猝死的根本原因,但在這些原因之外的年輕人對衰老和死亡的自我教育,更值得我們深思。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焦慮、孤獨和不穩定”成為了最多的情緒,無論是底層崛起的逆襲夢還是“佛系躺平”的“陶淵明式”情懷,背后承載的恰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2、 杞人憂天還是未雨綢繆?其實,對于立遺囑,即便是老年人中,以公證立遺囑的比例也不算多,有很多老人或因為忌諱不愿意立遺囑,或因為子女反對立遺囑,結果導致需要立遺囑時已經無法完成,數據顯示,每年因身體健康問題導致無法訂立遺囑的老人比例高達64%。 面對死亡和衰老,Z世代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觀,不僅“不婚族”屢見不鮮,交流如何對抗 “初衰” 的年輕人們還在社交媒體中自發形成了專門交流的小組,分享自己的經驗。 很多小組還發展為年輕人交流健康的信息園地,例如豆瓣的“適老化改造促進會”小組,組員人數近23000人,幾乎都是年輕人,在這里,他們稱呼彼此為“未來的老人”,大家在帖子中或暢想退休生活,或對孤獨老去而感慨,讓大家達成共識的,是時間——我們都有老去的一天。 相比于年輕一代的“朋克養生”,事實上,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懼程度最高的是富人和中產,手握財富而又能明顯感受歲月流逝的他們,在對抗老化這件事上尤為熱衷,而他們往往會選擇最新的生物科技。 2019年,地產大亨潘石屹在微博曬出一組照片,表示服用了β-煙酰胺類研究成果之后“指甲長得很快”,類似的富豪不在少數,事實上富豪和中產面對最前沿的生物科技,有足夠的實力第一時間獲取,2019年中信證券研報顯示,該物質的市場空間已達到了304億,其中多數購買了由中產組成。 以該領域行業龍頭港基因為例,在2017年11月受邀進駐京 東后,其旗下單品“艾木茵”不僅兩次脫銷,還數次奪得健康賽道的銷冠,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評價達到數萬條,正面評價達97%。 事實上,不僅是“艾木茵”,多數門檻相對較高的新銳抗老生物科技品,消費主力也都是中年用戶居多,當然其中不可忽視的是年輕人在對抗時間上的消費占比也在逐年提升,面對2025年60歲以上老人達到2.1億的數字,老齡化,成為了每個人都無法忽視的事實。 3、 直面時間,如何正確看待生死。誠如北大醫學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所說:“醫療觀要調整,要把痛苦的接納和對生死的豁達包含進來?!北M管我們都傾向于避而不談,但我們都知道它終將來臨。 部分年輕人愿意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立下遺囑,可以說是新時代的思想解放。00后們有一天也會面臨每一個老年人都要面臨的問題,新一代人能夠盡早形成開明的生命觀,對于未來老齡化社會的穩定,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意識到自己在走一條必定有終點的路,反而更有利于我們拓展生命的寬度,更能讓我們學會珍惜,不論身處什么年齡階段,死亡教育都是樹立正確“三觀”的必修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