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脈飲合安宮牛黃治愈高熱昏迷一例 姜某,男,65歲。 初診∶1977年11月6日。 主訴及病史(家屬代訴)∶患者中風半身不遂已3年,前幾日因罹感風寒,發燒咳嗽,繼而胸痛痰盛乃入某醫院治療。西醫診斷為急性大葉性肺炎。選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療,反日愈加重,直至前一天晚間竟昏不知人,故家屬邀余會診。 診查∶近幾天患者咳嗽不止,痰液黏稠,胸痛脘滿;昨日晚精神昏憒,漸不識人;翌日竟昏迷不醒,咳嗽陣作,喘息鼻扇,氣不得續,痰聲轆轆卻無力咯出,口流涎液,雙手有時抽搐,高熱不退。舌苔未見,脈散大而數。X線檢查;右肺下葉呈片狀陰影。白細胞計數20×/L。體溫39.6℃。 辨證∶痰熱交阻,蒙蔽清竅,戕傷氣陰。 治法∶益養氣陰,維系陰陽,兼清痰開竅。 處方∶西洋參15g(另煎兌入)麥冬12g五味子12g菖蒲15g竹茹12g 2劑,水煎服,日服2煎,頻頻服之;另用安宮牛黃丸2丸,溫水化開,每服1丸,日服1次。 二診∶1977年11月9日。服藥后第二天,身熱稍退,能啟目視人,但仍恍惚,自覺氣短心煩,喘息略緩,氣已平續,痰涎雖盛然已能咯出,咳嗽胸痛。舌紅苔薄黃,脈數而虛軟。體溫38.2℃。 原法不變,上方加竹瀝水10ml(兌入)、瓜蔞24g,3劑,日服1劑。 另用安宮牛黃丸2丸,日服1丸。 三診∶1977年11月12日。服藥3劑,精神漸爽,高熱已退,咳喘痰涎均減,心慌氣短消失。舌苔白,脈細滑。體溫37.6℃。白細胞計數14×/L。神竅已開,氣陰漸復,痰熱未盡。治宜清肺化痰、降氣平喘。 處方∶旋覆花10g海浮石10g川貝母10g紫菀12g陳皮10g杏仁12g鮮竹瀝10ml(兌入)黃連6g半夏10g天竺黃10g瓜萎30g 6劑,水煎服。 本方加減服藥十余劑,調養月余,病愈出院。 【按語】此例患者宿有痰疾,又罹外邪,外熱內痰,相煽相搏,痰熱交阻,蒙蔽清竅,痰火羈留,大戕氣陰,氣陰過耗難與陽相維系。此時若獨清痰熱,開神竅,則恐攻伐使氣陰愈傷,導致陰陽離絕;若獨補氣陰,則恐滋斂而使熱愈熾;故而用攻補兼施之法,以安宮牛黃丸清痰開竅,以生脈飲益氣養陰,更用大量西洋參補元氣、益陰精,扶助正氣,使正復邪祛,痰熱方除。五劑之后,氣陰漸復,痰熱勢減,清竅豁開,方更常法宣肺化痰而施治之。 三、益氣話血法治愈心絞痛一例 耿某,男,58歲。 初診∶1981年3月5日。 主訴及病史∶患者有10年高血壓病史。1980年初患下壁心肌梗。近半年心絞痛發作加劇,且有陣發性室性早搏,每分鐘約5~9次。1981年3月2日入院。 診查∶胸痛頻發,痛連左臂,每次活動后必發;痛甚汗出,日痛十數次;心悸怔忡,全身乏力,氣短不接,納谷不香,精神倦怠。舌淡暗有瘀斑,脈細弦數,間見代脈。心電圖,陳I日性下壁心肌梗,ST-T改變,偶見室性早搏。胸透∶主動脈屈曲增寬,左心緣搏動弱。化驗∶膽固醇10.0mmol/L,β-脂蛋白14.35g/L。 辨證∶氣虛血瘀,心脈痹阻兼胃氣不和。 治法∶益氣活血,佐以和胃。 處方∶丹參15g黃芪20g川芎10g生蒲黃10g赤芍15g澤瀉12g陳皮12g血竭粉3g(分沖)藿佩葉各9g三七粉3g(分沖)元胡12g 6劑,水煎服。 二診∶1981年4月6日。原方藥連服一個月,胸痛程度明顯減輕、次數減少,每過累即發,平均日發兩三次,夜間偶作;納谷轉佳。未見早搏,舌苔微膩,脈沉弦。 仍依前法,上方去三七,加蓽撥6g,繼服藥6劑。 三診∶1981年4月13日。證情平穩,近一周僅發作一次心痛,沖服元胡粉3g,于5分鐘后緩解;仍感全身無力、氣短神疲,走上二樓,微微氣喘。舌脈同前。 原方去藿佩,加入參粉3g,早晚隨湯劑分沖。 四診∶1981年5月20日。上方加減,連服藥月余,諸恙皆無,體力恢復,心痛未作,且每日能散步1000米之遙。化驗膽固醇、β-脂蛋白均屬正常。即帶方出院,仍常來函問候。 【按語】】心痛原因很多,有氣滯血瘀者,有氣虛血瘀者,有痰濁閉阻者,有陽虛寒凝者,等等。然種種心痛均可以本虛標實而概之。如《類證治裁》中云;"胸痹,胸中陽微不適,久而陰乘陽位而為痹結也。"心脈痹阻,不通則痛矣。此患者皆因久病,心中陽氣不足,鼓動無力,從而造成血脈凝滯,發為心痛。其特點是心痛頻作,動輒易發。氣短不接,乏力自汗。本病之治當以血瘀為標,氣虛為本,切不可一味活血愈傷其氣,應用益氣活血之法,俾心氣足而血脈行。方中先用黃芪,后增人參扶助心氣,鼓動血脈;用丹參、赤芍、蒲黃、元胡活血止痛;更用三七、血竭去瘀而生新;又因其胃氣不和,更兼用陳皮、藿佩理氣和胃,令氣機升降有序,通行無滯;澤瀉因其有降血脂作用,故用以降濁。二診之時,唯心痛夜間偶發,皆因陰寒之氣盛矣,加蓽撥祛寒溫通,兼可散血除瘀。方藥切中瘢結,故守方連服而收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