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無為平衡灸之五行三焦灸

     勇敢的芯2 2022-04-24

    總論

    企盼健康為人類之共愿,歷代仁人志士多方求索,匯成體系。然時移世易,古法難續。先師柏林先生為當代養生大家,師古擬今,提出養生之道——平衡健康理念,開創古今結合養生新觀念。先師已逝,養生理念猶存,激勵我等后輩續其志、圓其愿,健康身心,造福人類,提倡無為灸,利用艾灸及其它方式養生保健,服務大眾。無為灸之道即是先師所提平衡理念之中五大健康要素之道德健康,是養生的最高標準及歸宿。

    先錄平衡健康理念之五大要素:

    1)道德健康: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應“以道德為本”。“仁愛”是傳統道德的精髓,也是道德健康的核心,有“仁愛”之德的人必然能與自然、社會、他人和諧相處,視他人為親人,與人為善,樂于奉獻,濟人之困,竭誠相助。在助人過程中,感受到欣慰的快感并能增強自信心,這樣的心理狀態是平衡的、健康的,有利于心身的整體健康。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的具體表現,是心身健康的基礎。平衡健康理念認為,“無私”與“利人”能夠消除人們的各種欲望和不良情緒對人心身的傷害,是心理健康的核心。“無私”就是忘卻自我,進而全身心地回歸自然、融入社會;“利人”就是事事處處以一顆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助人為樂。內心“無私”自然清靜安祥、喜樂長生;處處“利人”則可在自己周圍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無私利人”內外相和自然心理健康。所以說,“自私自利”是百病的禍根,“無私利人”是根治心理疾病的良藥,是健康快樂的源泉。

    3)行為健康:道德、心理與行為表里如一、內外相應,才能使心身平衡健康。平衡健康理念認為:一切健康的行為都是良好的道德修養與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現。行為健康的核心是“和諧”,和諧就是人的道德、心理、行為、生理相統一,人與社會、自然環境相適宜。所以“順應規律”是行為健康的準繩,“居中守弱”是身心內外和諧的體現,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道德、心理健康的具體展現。

    4)飲食健康:飲食是健康之本、生命之源。平衡健康理念提倡合理的膳食結構與科學的飲食習慣,尤其強調“自然、平衡”的飲食原則。“自然”是指自然飲食。平衡健康理念提倡飲食要回歸自然,以自然植物性食物為主。“平衡”是指:一要營養平衡,人體每天攝入的食物必須做到種類多樣、營養搭配得當。二是營養的攝入量與機體的需要量要平衡,無論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有多么豐富,營養價值有多高,如果超過了人體的需要量,再好的營養也是“垃圾”。

    5)軀體健康:軀體健康是心身整體健康的物質基礎,現代醫學一直把軀體健康與否作為劃分疾病與健康的第一標準。

    平衡健康理念認為:軀體健康的核心是“臟腑平衡”。只有當各臟腑系統處于和諧平衡的穩態時,人體與生俱來的“自愈能力”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維護健康,甚至使疾病不治而愈。人體五大臟腑系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中任何一個系統失衡都會影響其他系統,進而導致人體整體平衡失調,造成亞健康甚至疾病發生。反之,通過調節某一失衡的臟腑系統使之恢復平衡,都會進一步促進臟腑系統的整體平衡,進而恢復“內環境”的穩態,以保持軀體健康。

    軀體健康是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行為健康、飲食健康的物質基礎,無為平衡灸之五行三焦灸從保健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入手,采用性命雙養、身心共振的調養原則,從中醫五行三焦理念出發,調養心身(性命)、平衡臟腑,達到不求治病而病自愈,不求身強而身自強的軀體和心理的雙向健康。

    調神篇

    《靈樞·小針解》:“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靈樞·平人絕谷》:“故神氣者,水谷之精氣也。”故神的本質是正氣、水谷精氣,穴位的實質在《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這就是說,腧穴的部位不是一般的皮肉筋骨,而是有神氣游行出入的部位。艾灸穴位的實質就是調節神氣出入,就是調神。《黃帝內經》說:“心主神志”,平衡健康理念認為,神者是局部的心(性),心者,是整體的神,調神就是調心、調性。

    方法1、采用無為平衡灸九大調神穴,九大調神穴是基于中醫三焦理論而設,是平衡健康理念三焦調養法的外調法(詳見附錄),是人體之心系統的整體調整。此篇五行三焦灸是采用無為平衡灸九大調神穴之簡便灸法,各篇會有詳述。

    2、采用原穴。原穴是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的一個重要經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難經·六十六難》闡述原穴的意義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氣)。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上焦、中焦、下焦),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穴)也。”這是指原穴關系到原氣,原氣來自“臍下腎間”,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于五臟六腑,散布于頭身四肢,當其駐留的部位就稱原穴。調養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御病邪的作用。原氣源于腎間動氣,腎間動氣又稱生氣之原,指兩腎之間所藏的真氣,是命門之火的體現。《難經·八難》:“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是人體之神,是人體之精,是人體原動力,所以說調養原穴就是調神、調精。

    結合以上觀點,人體神之系統通過三焦系統,留止原穴,輸布五臟六腑、頭身四肢,所以使用平衡健康理念三焦調養法的外調法和調節原穴就是調神、調心、調性。

    五行三焦灸之五臟篇

    人體是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臟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臟、腑、奇恒之腑三類:即肝、心、脾、肺、腎,合稱五臟,以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臟的共同生理功能就是化生和儲藏精氣。

    一、木行肝氣調理法

    生理功能:木行之氣化為肝,主疏泄,(一是調暢氣機,二是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三是調暢情志)主藏血,主筋;肝藏魂,在意為謀慮;開竅于目,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聲為呼,在液為淚。

    失常:1、木行肝氣虛癥(生發不及),功能減退,胸脅、兩乳或少腹等部位的脹痛不適,精神抑郁不舒等肝氣郁滯癥狀;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干枯,多夢,視力減退或成雀盲,或見肢體麻木,筋脈拘攣,手足震顫,肌肉瞤動。婦女常見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舌淡苔白,脈弦細,為肝血虛;頭暈耳鳴,兩目干澀,面部烘熱,脅肋灼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干燥,或見手足蠕動,舌紅少津,脈弦細數,為肝陰虛。

    2、木行肝氣實癥(生發太過),出現頭目脹痛、眩暈目赤、面紅煩躁、易怒等肝氣上逆癥狀。氣升太過,則血隨氣逆,而導致吐血、咯血等血從上溢的癥狀,甚則可以導致卒然昏不知人,稱為肝風內動;脅肋部脹痛灼熱,或有痞塊,厭食,腹脹,口苦泛惡,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寒熱往來,或身目發黃,或陰囊濕疹,瘙癢難忍,或睪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為肝膽濕熱。

    調養方案: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神闕、命門;b.肝經原穴太沖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神闕,至少10分鐘以上,以神闕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神闕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命門,至少10分鐘以上,以命門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命門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神闕和命門,產生調肝臟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木行肝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肝經原穴太沖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采用俞募配穴法(無為平衡灸無為灸俞募配穴法的應用基礎詳見附錄)。俞穴與募穴均屬特定穴位,俞穴位于背腰部,募穴位于腑病,且相對應的俞募穴都位于相應的臟與腑鄰近之處,是陰病(臟病)行陽(背腰部)和陽病(腑病)行陰(胸腹部)重要穴位。俞穴與募穴結合不僅可以調養慢性臟腑疾病,也可以調養臟腑的虛實病癥。《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明確提出:“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即選擇相應的募穴調節六腑之氣,選擇相應的俞穴調理五臟之氣,使臟腑功能得以協調,氣血陰陽得以平衡。

    1)取穴a.肝經背俞穴肝俞穴;b.肝經募穴期門穴

    2)艾灸方法:a.虛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肝俞穴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肝俞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實癥用瀉法,灸感同上;b. 虛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肝經募穴期門,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實癥用瀉法,灸感同上。補瀉手法請詳見附錄。

    3、調神與調身結合,使得平衡灸性命雙養得以實施,是不同于其它調養法的獨特方法,具有無為平衡灸特色。

    4、時間安排。調神與調身可安排一天一次完成,前提是每穴保證灸感,達到效果。灸療時間可靈活掌握,不必拘泥推薦時間,可根據時間靈活合理收費。也可分次把調神與調身安排多天、多次完成,合理收費。

    5、調身配穴法非一成不變,學習能力強者可參照無為平衡灸辯證施灸配穴法。此法非本文討論內容。

    二、火行心氣調理法

    (一)君火

    生理功能:君火行之氣化心,心主血脈,心藏神,主神志;心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在志為喜,心在液為汗。

    失常:1、君火行心氣虛癥(生發不及),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后加重,面色淡白或?白,自汗,舌淡苔白,脈虛,為心氣虛。兼見畏寒肢冷,心痛,為心陽虛。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兼見眩暈、健忘、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口唇色淡,脈象細弱等癥,為心血虛。

    2、君火行心氣實癥或熱癥(生發太過),出現心胸煩熱,夜不成眠,面赤口渴,尿黃便干,舌尖紅絳,或生舌瘡,腐爛疼痛,脈數有力。或見狂躁譫語,或見吐血、衄血,或見肌膚瘡瘍,紅腫熱痛,或兼見小便赤澀灼痛,甚則尿血,為心火亢盛。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疼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若痛如針刺、舌見紫暗、紫斑、紫點,脈細澀或結代,為瘀阻心脈。

    調養方案: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膻宮、神道;b.心經原穴神門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膻宮,至少10分鐘以上,以膻宮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膻宮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神道,至少10分鐘以上,以神道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神道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膻宮和神道,產生調心臟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君火行心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心經原穴神門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1)取穴a.心經背俞穴心俞穴;b.心經募穴巨闕穴

    2)艾灸方法:a.虛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心俞穴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心俞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b. 虛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心經募穴巨闕,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補瀉手法請詳見附錄。

    (二)相火

    生理功能及失常表現:相火化氣為心包,心包即心包絡,《內經》中稱之為“膻中”。它是包裹于心臟外面的一種組織,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因為心包為心臟的外衛,所以外邪犯心,心包首先受病。如外感熱病中出現的神昏、譫語等癥狀,常說是“熱入心包”或“蒙蔽心包”。所以,心包的功能與病變常與心臟相一致。

    調養方案: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膻宮、神道;b.心包經原穴大陵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膻宮,至少10分鐘以上,以膻宮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膻宮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神道,至少10分鐘以上,以神道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神道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膻宮和神道,產生調心臟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相火行心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心包經原穴大陵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1)取穴a.心包經背俞穴厥陰俞;b.心包經募穴膻中穴

    2)艾灸方法:a.虛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厥陰俞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厥陰俞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b. 虛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心包經募穴膻中,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補瀉手法請詳見附錄。

    三、土行脾氣調理法

    生理功能:土行之氣化脾,脾主運化,脾統血。在體合肉,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

    失常:1、土行脾氣虛癥或寒癥(生發不及)。納少,腹脹,飯后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脈緩弱,為脾氣虛;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為脾陽虛;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泛惡欲吐,口淡不渴,頭身困重,面色晦黃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為寒濕困脾。

    2、土行脾氣實癥(生發太過)。出現腹部痞悶,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皮,發膚發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濕熱蘊脾。

    調養方案: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神闕穴、命門穴;b.脾經原穴太白穴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神闕,至少10分鐘以上,以神闕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神闕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命門,至少10分鐘以上,以命門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命門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神闕和命門,產生調脾臟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土行脾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脾經原穴太白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1)取穴a.脾經背俞穴脾俞穴;b.脾經募穴章門穴

    2)艾灸方法:a.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脾俞穴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脾俞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實癥用瀉法,灸感同上;b. 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脾經募穴章門穴,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實癥用瀉法,灸感同上。補瀉手法請詳見附錄。

    四、金行肺氣調理法

    生理功能:金行之氣化肺,肺主氣,可呼吸,主宣發肅降,主通調水道,肺朝百脈,肺外合皮,其華在毛,肺開竅于鼻,其液在涕,其呼在聲。

    失常:1、金行肺氣虛癥或寒癥(生發不及)。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息,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怯,面色淡白或?白,神疲體倦,或自汗、畏風,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脈虛,為肺氣虛;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微惡寒,輕度發熱,無汗,舌苔白,脈浮緊,為風寒束肺;咳嗽痰多,性黏色白,易咯胸悶,甚則氣喘痰鳴,舌淡苔白膩,脈滑,為痰濕阻肺。

    2、金行肺氣實癥或熱癥(生發太過)。出現咳嗽痰稠色黃,鼻塞流黃濁涕,身熱,微惡風寒,口干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犯肺;咳嗽痰稠色黃,氣喘息粗,壯熱口渴,煩躁不安,甚則鼻翼煽動,衄血咯血,或胸痛咯吐膿血腥臭痰,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為熱邪壅肺。

    調養方案: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膻宮穴、靈道穴;b.肺經原穴太淵穴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膻宮,至少10分鐘以上,以膻宮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膻宮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靈道,至少10分鐘以上,以靈道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靈道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膻宮和靈道,產生調肺臟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金行肺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肺經原穴太淵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1)取穴a.肺經背俞穴肺俞穴;b.肺經募穴中府穴

    2)艾灸方法:a.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肺俞穴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肺俞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b. 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肺經募穴中府穴,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補瀉手法請詳見附錄。

    五、水行腎氣調理法

    生理功能:水行之氣化腎,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與生長發育,主水,主納氣,生髓、主骨,開竅于耳,其華在發。

    失常:水行腎氣虛癥或寒癥(生發不及)。腰膝酸軟二痛,畏寒肢冷,下肢尤甚,頭目眩暈,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弱,或陽痿,婦女宮寒不孕,或大便泄瀉,完谷不化,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心悸咳喘,為腎陽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男子陽強易舉,遺精,婦女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尿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為腎陰虛;面白神疲,聽力減退,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后余瀝不盡,或遺尿,或小便失禁,或夜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或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為腎氣不固;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弱,為腎不納氣。

    調養方案: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關元穴、尾閭穴;b.腎經原穴太溪穴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關元,至少10分鐘以上,以關元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關元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尾閭,至少10分鐘以上,以尾閭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尾閭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關元和尾閭,產生調腎臟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水行腎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腎經原穴太溪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1)取穴a.腎經背俞穴腎俞穴;b.腎經募穴京門穴

    2)艾灸方法:a.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腎俞穴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腎俞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b. 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腎經募穴京門穴,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補瀉手法請詳見附錄。

    五行三焦灸之六腑篇

    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六腑。六腑共同的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

    一、木行膽氣調理法

    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泄膽汁,有助于飲食的消化。膽與某些精神心理活動也有一定關系。《素問》上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人們對事物的處置決斷能力歸諸于膽。

    膽的病理失常同肝

    調養方案: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神闕穴、命門穴;b.膽經原穴丘墟穴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神闕,至少10分鐘以上,以神闕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神闕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命門,至少10分鐘以上,以命門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命門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神闕和命門,產生調膽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木行膽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膽經原穴丘墟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1)取穴a.膽經背俞穴膽俞穴;b.膽經募穴日月穴;c.膽經下合穴陽陵泉。根據《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內府”的理論,下合穴是調養六腑病癥的主要穴位。下合穴對六腑的意義相當于原穴對五臟的意義。

    2)艾灸方法:膽經多實癥。a.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膽俞穴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膽俞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b. 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膽經募穴日月和陽陵泉,每穴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補瀉手法請詳見附錄。

    二、(一)火行小腸氣調理法(君火)

    生理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小腸的受盛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說明小腸是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的盛器;二是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有相當時間的停留,以利于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腸的化物功能,是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精微。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將經過小腸消化后的飲食物,分別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個部分;二是將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三是小腸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事,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稱“小腸主液”。小腸泌別清濁功能,還與尿量有關。

    失常:實癥(生發太過),腹脹腹痛、嘔吐便秘等癥;虛癥(生發不及),便溏泄瀉等癥。

    調養方案: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關元穴、尾閭穴;b.小腸經原穴腕骨穴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關元,至少10分鐘以上,以關元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關元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尾閭,至少10分鐘以上,以尾閭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尾閭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關元和尾閭,產生調小腸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君火行小腸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小腸經原穴腕骨穴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1)取穴a.小腸經背俞穴小腸俞穴;b.小腸經募穴關元穴;c.小腸經下合穴下巨虛穴。

    2)艾灸方法: a.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小腸俞穴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小腸俞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b. 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小腸經募穴關元和下巨虛,每穴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補瀉手法請詳見附錄。

    (二)火行三焦調養法(相火)

    三焦,是臟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稱號。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臟。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屬火,其陰陽屬性為陽。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普通以為它是散布于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惟三焦最大,無與婚配,故有“孤府”之稱。正如張景岳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腑也”(《類經.臟象類》)。

    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男子胞等。肝臟,按其部位來說,劃歸中焦。三焦的功用實踐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用的總體。

    三焦的生理功用

    1、通行元氣:元氣(又名原氣)是人體最基本的氣,本源于腎,由后天之精所化,賴后天之精以養,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經過三焦而輸布到五臟六腑,充分于全身,以激起、推進各個臟腑構造的功用活動。

    所以說,三焦是元氣運轉的通道。氣化運動是生命的根本特征。三焦可以通行元氣,元氣為臟腑氣化活動的動力。因而,三焦通行元氣的功用,關系到整團體體的氣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左右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調內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經》)。

    2、疏浚水道:“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能“通調水道”(《醫學三字經》),調控體內整個水液代謝進程,在水液代謝進程中起著緊張作用。

    人體水液代謝是由多個臟腑參與,共同完成的一個復雜生理進程。其中,上焦之肺,為水之上源,以宣發肅降而通調水道;中焦之脾胃,運化并輸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腎、膀胱,蒸騰氣化,使水液上歸于脾肺,再參與體內代謝,下構成尿液排出體外。

    三焦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路途。三焦氣治,則頭緒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謝進程中的協調均衡作用,稱之為“三焦氣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用,實踐上是對肺、脾、腎等臟腑參與水液代謝功用的總括。

    3、運轉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難經.三十一難》)。三焦具有運轉水谷,協助輸布精微,排泄廢物的作用。其中,“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肌,澤毛”(《靈樞.決氣》),有輸布精微之功;

    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靈樞.營衛生會》),有消化吸收和轉輸之用;下焦則“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腸,循下焦而滲入膀胱”(《靈樞.營衛生會》),有排泄糞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運化水谷協助消化吸收的功用,是對脾胃、肝腎、心肺、大小腸等臟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與排泄的功用的概括。

    三焦的生理特性

    1、上焦如霧:上焦如霧是指上焦主宣發衛氣,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承受來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經過心肺的宣發敷布,布散于全身,發揚其養分滋養作用,若霧露之溉。故稱“上焦如霧”。因上焦接納精微而布散,故又稱“上焦主納”。

    2、中焦如漚:中焦如漚是指脾胃運化水谷,化生機血的作用。胃受納腐熟水谷,由脾之運化而構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機血,并經過脾的升清轉輸作用,將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以濡養周身。由于脾胃有腐熟水谷、運化精微的生理功用,故喻之為“中焦如漚”。因中焦運化水谷精微,故稱“中焦主化”。

    3、下焦如瀆:下焦如瀆是指腎、膀胱、大小腸等臟腑主辨別清濁,排泄廢物的作用。下焦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傳送到大腸,變成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并將體內剩余的水液,經過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變成尿液,從尿道排出體外。這種生理進程具有向下疏浚,向外排泄之勢,故稱“下焦如瀆”。因下焦疏浚二便,排泄廢物,故又稱“下焦主出”。

    綜上所述,三焦關系到飲食水谷受納、消化吸收與輸布排泄的全部氣化進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氣,運轉水谷的通道,是人體臟腑生理功用的綜合,為“五臟六腑之總司”(《類經附翼.求正錄》)。

    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本源。三焦理周身之氣,是人體五臟六腑的領袖,三焦與人體內分泌零碎和微循環血管網有親密聯絡。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本源。  中老年人有多種疾病的次要緣由是“病機叢雜,真假互現,多臟受累”,究其基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罕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

    上焦不通:就會形成經絡淤堵,氣血凝滯,呈現高血壓、高血脂、風濕骨病、頸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會形成腰肌勞損、腰部酸痛、椎間盤突出、女性產后風、老寒腰及老胃腸、便秘等癥狀。

    下焦不通:肝腎功用受阻,就會形成男性腎虛、前列腺疾病,女性氣虛血虧惹起更年期綜合癥以及婦科炎癥。

    調養方案: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關元穴、尾閭穴;b.三焦經原穴陽池穴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關元,至少10分鐘以上,以關元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關元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尾閭,至少10分鐘以上,以尾閭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尾閭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關元和尾閭,產生調三焦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相火行三焦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三焦經原穴陽池穴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1)取穴a.三焦經背俞穴三焦俞;b.三焦經募穴石門穴;c.三焦經下合穴委陽穴。

    2)艾灸方法: 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三焦俞穴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三焦俞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b.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三焦經募穴石門和下合穴委陽,每穴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三、土行胃氣調理法

    生理功能:受納和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于胃,故胃又被稱為“水谷之海”。容納于胃中的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后,下傳于小腸,其精微通過脾的運化功能而營養機體。胃的受納和腐熟水谷功能,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生化氣血津液,供養全身。以降為和,胃主通降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飲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后,必須下行入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二是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于大腸,由大腸傳化糟粕。

    失常:1、土行胃氣虛癥或寒癥(生發不及)。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結,或脘痞不舒,或干嘔呃逆,舌紅少津,脈細數,為胃陰虛;胃脘疼痛,遇冷加劇,得溫則減,或見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脈遲或弦,為胃寒。

    2、土行胃氣實癥和熱癥(生發太過)。胃脘脹悶,甚則疼痛,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后脹痛得減,或矢氣便溏,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為食滯胃脘。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飲,消谷善饑,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胃火。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神闕穴、命門穴;b.胃經原穴沖陽穴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神闕,至少10分鐘以上,以神闕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神闕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命門,至少10分鐘以上,以命門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命門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關元神闕和命門,產生調胃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土行胃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胃經原穴沖陽穴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1)取穴a.胃經背俞穴胃俞穴;b.胃經募穴中脘穴;c.胃經下合穴足三里穴。

    2)艾灸方法: a.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胃俞穴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胃俞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b. 虛癥、寒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胃經募穴中脘和足三里,每穴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補瀉手法請詳見附錄。

    四、金行大腸氣調理法

    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后剩下的實物殘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糞便,經肛門而排出體外,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傳導即接上傳下之意。“變化出焉”即糟粕化為糞便。

    失常:1、金行大腸氣虛癥或寒癥(生發不及)。大便秘結干燥,難以排出,常數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見口臭頭暈等癥,舌紅少津,脈細澀,胃大腸液虧。

    2、金行大腸氣實癥和熱癥(生發太過)。腹痛,下利赤白粘凍,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黃而臭,伴見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惡寒發熱,但熱不寒等癥。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為大腸濕熱。

    調養方案: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關元穴、尾閭穴;b.大腸經原穴合谷穴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關元,至少10分鐘以上,以關元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關元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尾閭,至少10分鐘以上,以尾閭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尾閭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關元和尾閭,產生調大腸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金行大腸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小腸經原穴合谷穴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1)取穴a.大腸經背俞穴大腸俞穴;b.大腸經募穴天樞穴;c.膽經下合穴上巨虛。

    2)艾灸方法:、a.虛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大腸俞穴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大腸俞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b. 虛癥用補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膽經募穴天樞和上巨虛,每穴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實癥、熱癥用瀉法,灸感同上。補瀉手法請詳見附錄。

    五、水行膀胱氣調理法

    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尿液為津液所化,在腎的氣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輸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內潴留至一定程度時,即可及時自主地排出體外。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個出矣”。

    失常:實癥(生發太過)。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黃赤短少,少腹脹悶,或伴有發熱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紅苔黃膩,脈數,為膀胱濕熱。

    調養方案:

    1、調神:(1)取穴a.九大調神穴之神闕穴、命門穴;b.膀胱經原穴京骨穴

    2)艾灸方法:a.用無為平衡灸艾條首先懸灸神闕,至少10分鐘以上,以神闕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神闕穴之陰中陽精;然后再懸灸命門,至少10分鐘以上,以命門穴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激發產生命門穴之陽中陰精。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兩精相搏謂之神”的理論,同時相對懸灸神闕和命門,產生調膀胱之神的作用。使用雀啄灸手法,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使產生心身共振,調神之功效。水行膀胱氣功能生發不及或生發太過所產生的癥狀,減輕或消失,以致產生心情舒暢,心生喜樂的功效;b. 用無為平衡灸2厘米三年粗艾條懸灸膀胱經原穴京骨2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2、調身

    1)取穴a.膀胱經背俞穴膀胱俞;b.膀胱經募穴中極穴;c.膀胱經下合穴委中。

    2)艾灸方法: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膀胱俞穴左右各一個,每個至少10分鐘以上,以膀胱俞產生六大灸感為限度; b.用無為平衡灸艾條懸灸膀胱經募穴中極和下合穴委中,每穴至少10分鐘以上,使其產生六大灸感。

    附論:

    1、臟腑諸癥傳變,千變萬化,調養中可多見多臟多腑之癥。可分清主癥、兼癥,調養主癥而舍棄兼癥,也可主癥、兼癥兼顧調養。調養方法中,可根據臟腑之主、兼癥有序組合,萬變不離以上綱要。臟腑表里經癥狀多數以臟為主癥,但習慣上調養方法中也可臟腑表里經腧穴同用。

    2、對于“熱證忌灸”與“熱證可灸”,自古以來有著不同的見解與爭論,直至目前為止認識尚不統一。主張“熱證忌灸”者,以《傷寒論》為代表,歷代醫家均有專門的論述,至今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針灸學》在施灸的禁忌證中指出:“對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一般不宜灸療。”但不能忽視的是,歷代醫家也主張“熱證可灸”,實踐證明,灸法可治療多種熱病,且取得了很好的臨川療效。無為平衡灸無為灸認為:灸法適應于表里虛實諸熱病證,所以辨證分型時全部采用,包括表里虛實諸熱病證,以示完整。

    3、在調神過程中,如果采用九大基礎穴簡易方法,能量不能歸竅,如氣陷膻中,產生胸悶等癥,對治的方法是,采取陰經順陽經逆的方法,沿任督二脈循灸九大竅穴一次或多次,直至癥狀消失,能量歸竅。

    4、灸膻中竅穴時,為防止婦女同志袒胸露乳,可預先穿戴無為平衡灸特制之膻中灸罩。

    總之,無為灸平衡灸之五行三焦灸首次以調神為主線,主張性命(心神)雙養,開創艾灸事業之新局面,企盼達到養生新高度,為人類健康做出重大貢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欧洲精品日韩av| 小12萝8禁用铅笔自慰喷水|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欧美福利久久| 成人网站免费观看永久视频下载|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午夜夫妻试看120国产|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成熟妇女性视频电影|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 午夜无码区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亚洲|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男人又大又硬又粗视频|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二区综合|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首页|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婷| 两个人的WWW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久久|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人妻| 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精品人人做人人爱视频| 无码免费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 午夜色大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