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由梧桐山流向大鵬灣的小河河床淤積成,原名“鷺鶿徑”。長250米,寬不到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街邊商店林立,有來自五大洲的產品,品種十分齊全。因要用身份證辦理一張臨時的“邊境特別管理區通行證”(俗稱“藍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又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普通游客辦理”藍證“只需5分鐘時間,費用為每人十元。
1898年刻立的“光緒帝24年中英地界第×號”的界碑,將沙頭角一分為二,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港)界沙頭角,故名“中英街”。1899年6月9日,在英國武力逼迫下,李鴻章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條約規定將九龍半島及附近海域租給英國,期限為99年。次年3月16日,中英兩國的勘界人員來到了沙頭角,從海邊開始沿著河道進行測量和勘界,在測量好的點位豎立了木質界樁,界樁上書寫著:“大清國新安縣界”。3月18日,沙頭角勘界結束。界樁在沙頭角一條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開、向前延伸著,把沙頭角一分為二,變成了“新界沙頭角”和“華界沙頭角”。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兩側搭建房屋,陸續出現了擺攤做生意的鄉民,這里逐步形成了一條小街的雛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五號界碑











中英街歷史博物館

沙欄嚇天后宮



橋頭的牌坊

橋頭古井


七號界碑

六號界碑

沙欄嚇吳氏宗祠




海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