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夏天,一個普通的節(jié)假日,毛主席還是忙得閑不下來,他要去十三陵水庫視察工作。 毛主席認為這是一個散心的好時機,便將女兒李敏也帶上了。 這天天朗氣清,兩人正在欣賞沿途之景時,李敏瞥見一座由石龜背著的石碑,主席便讓司機停下車,帶著李敏走了過去。 兩人前后看看,毛主席忽然笑笑,向李敏問道:“你知道為什么王八背著石碑嗎?” 對于父親的問題,李敏有些茫然,她不知道父親為什么要問自己這個問題,只是搖了搖頭。 而接下來毛主席的回答,卻讓李敏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為黨為國的決心。 那么主席究竟回答了什么呢? ![]() 毛主席和女兒 李敏原名毛嬌嬌,是毛主席和第二任妻子賀子珍的女兒,“嬌嬌”一名是主席親自給她起的,從她和主席的日常相處中,我們能看到偉人平凡又偉大的一面。 1936年,工農(nóng)紅軍長征到陜北不久,賀子珍就在保安縣的一個窯洞中,生下了李敏。 當時條件艱苦,賀子珍和戰(zhàn)友們經(jīng)常食不果腹,還要時刻和敵人做斗爭,李敏的到來為毛澤東和賀子珍帶來了無盡的喜悅。 匆忙趕來看望的鄧穎超抱著嬌小的小娃娃,十分愛憐地說道:“真是一個小嬌娃,一個小嬌嬌!” 此時正在給孩子想名字的毛澤東忽然抬頭說道:“對!就叫個'嬌嬌’,這是我們的小嬌娃!” 從這之后,嬌嬌就成了她的名字。 ![]() 毛主席和賀子珍 但是此后因為毛主席和賀子珍長時間奔走在革命的道路上,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她,所以李敏小時候都是被寄養(yǎng)在延安的一個老鄉(xiāng)家中生活,后來才被送到延安的保育院中撫養(yǎng)。 隨著戰(zhàn)亂四起,1940年李敏又被送到了蘇聯(lián)賀子珍身邊。 她童年的記憶中并沒有多少父親的影子,只知道蘇聯(lián)國際兒童院的禮堂上掛著中國領(lǐng)袖的畫像,那上面畫的是自己的爸爸。
看到來信之后,毛主席心中也是激動異常,他當即揮筆寫了一封回信,為了讓女兒早日看到這封信,他特意用加急電報的形式發(fā)了出去。 ![]() 在收到毛主席回信的時候,李敏高興的幾乎跳了起來。 1949年夏天,在姨媽賀怡的幫助下,13歲的李敏終于來到了毛主席身邊。 毛主席高大魁梧又和藹可親的形象,和李敏在腦海中一遍遍描繪出來如出一轍。 或許是父女親情的感召,一向沉默寡言的李敏剛見到毛主席,并沒有感到拘禁,反而異常開心。 她情不自禁的撲進主席寬闊的懷抱,開心地叫道:“爸爸!” 毛主席也不禁濕了眼眶,一把將李敏抱起來,將自己的臉貼在李敏白白嫩嫩的小臉上,嘴里碎碎念道:“嬌嬌,我的小嬌嬌,爸爸終于見到你了!” 從這之后,李敏就留在了毛主席身邊,兩人在日常的相處中,也發(fā)生了許許多多的溫情故事。 ![]() 毛主席和李敏 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領(lǐng)導人,毛主席對孩子的教育也是相當嚴厲的,他自己以身作則,經(jīng)常教育李敏不能搞特殊,不可以向別人提起自己是主席的女兒。 李敏剛住進中南海的時候,因為剛從國外回來不久,飲食習慣一時沒有改過來,吃的還是面包和牛奶。 專門負責她們飲食的大師傅考慮到孩子還在長身體,便經(jīng)常用面粉給他們做面包,還時常買一些牛奶給她補充營養(yǎng)。 當時新中國才剛剛成立沒多久,大部分民眾連飯都吃不飽,再加上自然災害嚴重,許多地方都是顆粒無收,毛主席深感痛心疾首,便帶頭響應號召,每天只吃一兩米,更不允許身邊的人搞特殊。 所以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飲食方面的開銷超出了預算時,便專門將李敏叫了過來,對她們進行了一番批評教育。 當時的李敏雖然覺得多多少少有些委屈,但她畢竟已經(jīng)十幾歲了,也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便跟著父親一起,給自己定下了嚴格的飲食標準。 ![]() 初中一年級之后,李敏就住校了。 但是她還是像原來一樣,不坐中南海的車,不搞特殊,和其他同學一起吃食堂,同學們都以為李敏和自己一樣,只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從來沒有想過,她竟然是毛主席的女兒。 隨著李敏年紀越來越大,新中國的事務也越來越多,她一般要很久才能見父親一面,或者是在周六吃飯的時候,才能看到父親匆忙的樣子。 可懂事的李敏從來沒有對父親提出過任何的要求,而是在主席有空的時候,才會主動地前去向他請教一些問題。 對于父親的教誨,李敏是一直謹記于心的。 當然,在閑暇的時候,毛主席也會專門抽出來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們,享受一下平常人家的天倫之樂。 毛主席向來懂得寓教于樂,雖然要求嚴格,但是對于孩子的教育卻從來不是生搬硬套的。 ![]() 1953年,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北京郊區(qū)要修建幾座大型水庫,毛主席打算到即將修建的十三陵水庫實地考察一番。 一想到能夠久違地出門走走,毛主席特意帶上了李敏,這讓李敏也是受寵若驚,她已經(jīng)不記得父親有多久沒有帶著自己出過門了。 坐在父親的專車上,向來內(nèi)向的李敏像是打開了話匣子一樣,拉著父親問這問那的。 就在李敏喋喋不休的時候,毛澤東忽然發(fā)現(xiàn)李敏神上穿著的還是一件十分破舊的制服,不由得心疼地說道:“嬌嬌,你已經(jīng)是個大姑娘了,要打扮打扮自己,要不然將來可就找不到對象啦!” 這句話讓李敏瞬間羞紅了臉,一時間不知如何作答,毛主席看她這個樣子,不禁大笑兩聲。 正當兩人在興頭上時,李敏忽然看到了路旁不遠處有一座座被烏龜拖著的石碑。 這個東西她只在書上見過,因此不免好奇地多看了兩眼。 ![]() 毛主席察覺到女兒的視線,當即讓司機停下車,帶著女兒走了過去。 看著李敏圍著這些石碑興奮的樣子,毛主席滿臉欣慰,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一樣,神秘兮兮地問道:“嬌嬌,你知道王八為什么要背著石碑嗎?” 李敏茫然地看著父親,她不知道答案。 毛主席笑了笑,用略帶湖南口音的普通話輕聲唱了起來:“望望東來望望西,望見王八馱石碑,我問王八犯了什么罪,上輩子賣酒兌涼水。” 李敏看著父親幽默的樣子,笑得上氣不接下氣。 毛主席卻若有所思地告訴她:“拖著石碑的可不是王八,而是赑屃,因為在民間傳說中力大無窮,又形似烏龜,才經(jīng)常被人們放在石碑下面。” 而在父親的諄諄教誨中,李敏逐漸意識到了父親的真正意圖,他是想教導自己,不要像這“賣假酒的王八”,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講誠信。 ![]() 從父親身上,李敏不僅看到了淵博的學識,也看到了身為一個國家領(lǐng)導人,對子女的用心教導。 雖然平日李敏從來不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自滿,但是這一刻,她深刻地意識到了自己和父親之間遙不可及的差距,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倍加努力,不辜負父親對自己的期望。 回去之后,她時常拿出父親的書一遍遍地翻閱,遇到不懂的內(nèi)容,就親自向父親請教,后來她還申請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 不僅如此,李敏對自己的另一半要求也同樣嚴格。 上高中的時候,李敏和原炮兵副司令孔從洲的兒子孔令華逐漸走到了一起。 但是李敏并沒有因此耽誤自己的學習,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也一直互相勉勵著,為了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奮斗。 她表示,如果孔令華的成績上不去,他們兩人就減少來往或者是不來往,讓他把精力全部放在學習上,等他成績上去了再說。 有段時間,孔令華的成績有些下降,一向?qū)W習放在首位的李敏果真不理他了,這件事甚至還驚動了毛主席,主席還親自出面勸女兒:“就是一時的學習不好,也莫以成敗論英雄嘛!你轉(zhuǎn)告他,要他好好學習,有時間還到我們家來玩。” 毛主席和孩子們 不久之后,孔令華憑借優(yōu)秀的成績考上了北京航空學院,李敏才又帶著他前去中南海,看望了父親。 1959年夏天,一向莊嚴肅穆的中南海內(nèi)一片歡騰,李敏和孔令華在毛主席的見證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他們的婚禮十分簡潔,當時正值國家困難時期,他們并沒有大擺宴席,只邀請了蔡暢、鄧穎超等人,還有孔令華的親眷難得的聚在一起吃了頓飯,李敏就將孔令華帶到了自己在中南海的住處。 一年多以后,李敏順利生下了一個兒子。 毛主席對這個小外孫可謂是疼愛至極,時不時地就會讓李敏將孩子抱過來給他看看,他還親自給這個白白胖胖的小外孫起了個名字——繼寧。 孔繼寧,意為繼承列寧的意志。 李敏看著父親對繼寧疼愛的樣子,就像是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后來李敏再次生下一個女兒之后,依舊是毛主席親自取的名字——孔東梅。 “東”取自毛主席自己的名字,“梅”則是毛主席最喜愛的花,可見毛主席對孩子的疼愛。 1963年的時候,李敏和丈夫帶著孩子搬出了中南海,搬到了兵馬胡同的一所普通的民居中,開始過上了平民的生活。 ![]() 盡管父親不在身邊,但是李敏始終將父親的教誨放在心上,從來不利用自己的身份搞特殊,也時刻教導孩子,在外面不可以和別人說起自己的身份。 他們兩人精打細算,用自己的工資養(yǎng)活著一家四口人,除此之外,李敏還會拿出一部分工資寄給遠在外地的母親賀子珍。 對于這樣平淡如水的生活,李敏心中十分滿意,她感謝父親的教導,讓自己這個“小公主”及早地體驗了民生疾苦,讓她在離開了他老人家之后,依舊能夠過上這樣簡單幸福的生活。 唯一遺憾的是,離開了中南海之后,李敏沒有辦法時時刻刻地見到父親了。 他們搬出中南海之后,進出的證件就上交了,所以想要進出中南海,必須要一層一層地打報告才能進去。 毛主席生病期間,因為需要靜養(yǎng),李敏前前后后一共只見了父親三面,平時一有空閑,她就會看著父親的照片,懷念在父親身邊生活的日子。 ![]() 當她最后一次接到父親病重的消息,趕到中南海的時候,毛主席已經(jīng)躺在床上不能動了。 李敏看著頭發(fā)花白、面容憔悴的父親,不禁鼻子一酸,落下淚來,她難以想象曾經(jīng)說話聲音那樣大,那么意氣風發(fā)的父親,如今卻連說話都異常困難。 毛主席聽到動靜,吃力地睜開眼睛,拉著李敏的手,輕聲說道:“嬌嬌,你來看我了?” 李敏感受到父親寬大的手掌有些冰涼涼的,不再像之前一樣溫暖,她將父親的手掌攥在手中,就像小時候父親牽著自己一樣。 李敏一向不善言辭,她有許多話想和毛主席說,卻不知該如何開口,只能看著父親默默流淚。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永遠地離開了他所熱愛的祖國和人民。 此后的李敏生活得越來越簡單,她時刻記得父親曾教導她的話,生活簡樸,不驕不躁。 李敏的兩個孩子也在她的諄諄教導下,將自己當做普通的百姓,靠自己的能力,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