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索靜脈曲張,是男科臨床常見疾病,亦是所致男性不育、功能障礙的病因之一,以陰囊、腎子(睪丸)墜脹、隱痛為主要特征;發病人群以青壯年居多,且病位于左側者居多,其次雙側,單獨右側者甚少。 ![]() 中醫文獻1、中醫學中,精索靜脈曲張屬于“筋瘤”的范疇。《靈樞》曰:“筋瘤之發于病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于睪,血道不通……邪氣居于此而發于筋瘤。” 2、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青筋暴露,非筋也,現于皮膚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內有瘀也。 我于中醫男科半生,臨床接診眾多,可以說病因多端,病機復雜,理當以整體而論治,但其總病機為“瘀滯下陷”,所致氣血不通不暢而發病,古今醫家多以活血化瘀為治法,然而療效不一,不盡人意,因此在中醫治療精索靜脈曲張,我是以“下陷者,升舉之”理念,從“散瘀行滯,升提舉陷”入手,并結合“以補資升、以疏助升、以通復升”的方法,臨床取效頗豐。 治法心得一、氣虛失升提致下陷者——以補資升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若外邪侵襲、內傷雜病可致氣虛升舉無力,血瘀下陷,發為本病;《四圣心源》所言“實則直升,虛則遏陷,升則流暢,陷則凝瘀”,也就是說氣旺,而升騰有力,同時也是血液暢行的基礎。 在人體五臟之中,脾,腎二者最為重要,前者為氣之樞機,后者為氣之根本,因此脾腎二者在氣血升行之中,相互協調,因此在臨床針對因“脾、腎”臟腑虧虛所致氣血瘀滯下陷者,不僅僅需要活血化瘀,同時還需溫陽化氣,借氣之升騰以助血運。 方選“補中益氣湯加味”,以健脾氣、旺腎氣為宜。 二、氣機逆亂致下陷者——以疏助升 《素問·舉痛論篇》: “百病生于氣也,驚則氣亂,恐則氣下”,《諸病源候論》 “血之在身,隨氣而行,常無停積。”,簡單理解就是:氣血運行貴在遵經,氣機條暢,氣血運行無所郁痹,則百病不生,反之氣機逆亂,氣血升行失常,瘀滯于精索靜脈者則成此病。 肝主疏泄氣血與調暢情志,七情內傷,發于心,動于肝,肝氣調和,則氣機條暢,氣血自升行不病,肝失疏泄,氣血不循常道,氣血升行逆亂致氣血下陷成瘀,以養腎柔肝為要,行氣疏肝止痛次之。 方選:逍遙散、舒肝散,四逆散加減,可達氣血升行之力,使得肝氣通達,氣血自升。 三、外邪侵襲致下陷者——以通復升 氣血在經脈中循行而不下陷者,除氣運有力,循其正經而行外,還應經絡暢通,無所痹阻,但寒、熱淫邪侵襲均可致氣血瘀滯,失升行而為病者不在少數,針對此等情況,當驅外侵之邪,以通復升,通痹阻之脈絡,疏通氣血升行通路,則氣血自行升令。 方選:暖肝煎加減(寒滯肝脈證),龍膽瀉肝湯加減(肝經濕熱證) 醫案回顧患者男,33歲,自述:陰囊左側墜脹不適1年之久,偶有睪丸隱痛,腹股溝不適;久坐與情緒易怒時,癥狀加重,休息調整后減輕,同時伴陰囊潮濕,小便赤黃,彩超檢查:左側精索靜脈曲張,直徑0.27,未見反流;脈有力,舌質紅,苔黃膩。 中醫辨證為:筋瘤,濕瘀互結證型 治法治宜:清熱化濕、行氣活血、升提舉陷 方用:龍膽草 、梔子、白芍、澤瀉、延胡索、黃芩、生甘草、柴胡、生黃芪、白術、當歸、丹參 、五靈脂、威靈仙、蒼術、焦山楂、升麻;叮囑其少飲酒,不宜久坐。 該患者前后診療3次,皆以龍膽瀉肝湯合四逆散加減,隨證治之,隨后彩超檢查,未見曲張。 【按語】 本案患者肝氣不舒,又有濕熱,肝郁疏泄失職,侵犯脾土,內蘊助濕生熱,下注結于精索,阻礙局部血行,而致濕瘀互結,故出現陰囊、睪丸墜脹,陰囊潮濕等癥,其情緒激動時加重,也驗證肝失疏泄過極,治以清熱化濕、行氣活血、升提舉陷為大法,取得良效。 更多男性健康,盡在@林醫見解 |
|
來自: 新用戶88302mXh > 《待分類》